曹刿论战读音,曹刿论战论的是哪场战役?

2022-04-01 10:28:0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34

曹刿,又叫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曹刿论战读音。在这时期,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大领土、掠夺财物,不断地发生战争。强国常常以种种借口进攻弱小国家。弱国小国也因认真的准备,战役上指挥正确,往往出现打败来犯强国的战例。“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刚刚当上齐国的国君,因为鲁国支持同他争夺周君的公子纠,所以十分仇视鲁国。鲁庄公也因公子纠没能当上齐国的君主,十分仇视齐国。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两国在干时打起来。鲁军大败,鲁庄公所乘的兵车也被齐军俘获,只因原来替他驾车的人打着他的旗号 把齐军引向别处,才没有当俘虏,鲁庄公只得乘驿传的车子而归。此后齐国逼着鲁国杀掉公子纠,送回公子纠的谋士管仲。鲁国只得一一照办。

齐国提出的要求鲁国虽然都照办了,而齐桓公对鲁国 还是不肯罢休。第二年的春天,齐国趁鲁军新败,又调集大军,向鲁国奔杀而来。当然,鲁庄公也在认真的作防御的准备。

就在齐军压境之际,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十分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对同乡的人们讲:“我想去见国君,为打齐国人出点主意。”有人劝阻他说:“这样的大事,那些当官的会 考虑的,你挤进去管这闲事何苦呢!”曹刿说:“那些吃肉的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的办法,我一定去。”

边界告警的消息,象雪片似地飞来。鲁国的士兵整装待发,鲁庄公准备出兵迎战。这时侍卫报告说:外面有人为这次战事要求见你。鲁庄公就先见这位来客。

曹刿是带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国都的,所以他见面就问道:“齐国大军已经打来了,听说您准备抵抗,不知凭什么去同齐军作战,都有些什么准备。”鲁庄公回答道:“吃的粮食,穿的衣服,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常把它分给大家,从来也不只是我一人享用。”曹刿不以为然地说:“这些小恩小惠,能得到的也仅是你身边的少数人,与众多的百姓没有关系。只有这样一点,人民大众是不会为您卖命的。” 鲁庄公接着又说:祭祀所用的牛羊和玉帛等贡品,我都是按礼的规定供足,从未在神灵面前弄虚作假。神灵会保佑 我的吧。”曹刿摇了摇头说:“对神灵虔诚,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取信于人民大众。神灵也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想了一想,又告诉曹刿:“国内所发生的大小案件,我虽不能每件都亲自调查,但在处理时,尽量根据情理,秉公判断。”曹刿高兴地说:“能想到百姓的疾苦,定会得到拥护,他们会奋勇争先与敌人作战。就凭这点,完全可以同齐国打仗。”接着曹刿请求跟着去,鲁庄公让他坐在自己车上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相遇,刚列好阵,鲁庄公就要发起进攻。曹刿忙说:“还不到时候。”齐军仗着人多势众,去年又打败过鲁军,于是就擂鼓进攻,接连三次发起冲锋,企图一举歼灭鲁军。可是每次都被阻挡住。当齐军第三次冲锋被打退时,曹刿对鲁庄公说:“可以发起冲锋了。”顿时,鲁军阵内,鼓声雷鸣,旌旗招展,在震天的喊杀声中,鲁军向疲惫的齐军压了过去。齐军来不及整顿队伍,车撞马,马踏人,乱哄哄地向北逃跑。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要下令追击。曹刿忙制止住。他跳下车来,仔细地在地上查看一番,又登上车,瞭望蜂拥而逃的齐军说:“现在可以追了。”鲁军乘势猛追下去,把齐军赶出了国境。这一仗,鲁军取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了。鲁庄公问曹刿道:为什么刚开始时我要冲锋你不让,要等齐军先向我冲击三次才冲锋呢?齐军败退时又不让我立刻追击,你下车看看,上车望望后才同意追击呢?

曹刿回答说:“作战时要靠军队的士气。两军相对,士兵们首次听到冲锋的鼓声,精神振奋,斗志高昂。第一次未胜,再进攻时,士气就衰退了不少。待到第三次冲锋的鼓响,士气更衰竭了。曹刿讲的这番话,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成语的来源。

曹刿接着说:“齐国是大国,其行动难于预料,恐怕败退是假,以诱我入埋伏。因此不能立刻追击,以免上当办当我下车见齐军退时车迹很乱,登车望见他们的帅旗也是拖着跑,从这种狼狈状看,是真的被打败了。所以才能放心地追击。”

齐鲁长勺之战,虽然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是,它表明:小国弱国,只要认真准备,指挥正确,是完全能够打败 大国强国的。

王双启

  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
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
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
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
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
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是高明的。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
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
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
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段,我们也不禁要问: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段里作了解答:“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
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了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曹刿总结说:“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
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
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下一篇:阅读名著的方法,看经典文学作品看不太懂怎么办?
上一篇:怎样把手机号码导入手机卡,手机如何添加联系人到SIM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