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悌是什么意思,首孝悌,次谨信是什么意思?

2022-03-28 18:18:0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1

对于古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来说首孝悌是什么意思,“孝”文化与“信”文化是其巩固政权的良好工具。因为推广“孝”文化,教化风气,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使得人人守孝忠君,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譬如汉武帝刘彻提倡“以孝治国”,其目的主要还是为施行自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略服务的。

而推广“信”文化,肃清秩序,则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使得人人守信讲礼,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譬如著名的历史典故“商鞅立木”,为了表现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与权威,商鞅巧妙地用一件守信的小事顺利地取信于民,为自己的变法道路奠定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可见,“孝”文化与“信”文化能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自有其必然的理由。

【解读】

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当今社会不少人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感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鸣,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无奈。如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父母等群体虽然颇受关注,但其物质生活及精神层面依然存在问题。

不过,无论是在法制建设还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国家都对“孝”进行了倡导与鼓励,例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要求儿女多陪伴、孝顺老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家庭美德”建设方面,号召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在推崇孝道上的不懈努力。

《孟子·万章上》中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意思是儿女孝顺至极,莫过于对自己的父母亲人尊敬奉养。这句话跟“子游问孝”的典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回答很有些义愤填膺的味道,他说如今所说的孝,指的是能够对父母做到奉养,但是我们对狗与马这样的动物同样也能做到奉养,所以,如果我们对待父母没有做到奉养的同时还报以尊敬,那奉养他们与奉养动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对于父母,我们要孝,更要敬。

孝敬父母不在嘴上,空喊口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转发一些祝福,比如,转发就能使父母长命百岁之类的文章,或是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在社交网络上写生日祝福等。这些虽是源自于儿女的拳拳孝心,但是多数父母并不熟悉社交软件,因此这样的祝福父母基本是看不到的。行胜于言,与其花费时间在社交网络上编辑祝福还不如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或是买一份小礼物,直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关心,让父母第一时间感受到自己的点滴祝福与爱意。

在这方面,汉代的韩伯愈堪称孝子典范。

有一次,韩伯愈的母亲因为韩伯愈犯了错,便挥着拄棍要对他施行家法,韩伯愈毫无二话地当即跪在地上任由母亲笞打自己的背部,只是打着打着,韩伯愈便哭了起来。母亲纳闷地问:“以前每次打你,你都绝不会哭,这次怎么才打几下你就哭哭啼啼的?”韩伯愈伤心地说:“因为我能感觉到以前母亲您打在我背上的拄棍很有力,但现在您打在我背上,我都感觉不到疼痛了,想来是因为母亲您年老力衰的缘故,所以我觉得十分难过。”韩伯愈对母亲的“孝”在这体察入微的细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孝敬父母不在比上。尽孝不能盲目攀比,做面子工程以沽名钓誉的行为同样不可取。真正的孝敬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关爱父母。正如韩非子所说:“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意思是若是家里穷的话就努力赚钱让家境富裕起来,免除父母的生活之忧;若是父母不开心的话就想办法令他们开怀,不让父母整日愁眉紧锁。这样满足父母切实需求的孩子才能算是贤能的孝子,即真正地“解其忧”才算“孝”。

当然,孝敬并非要“愚孝”,更不应生搬硬套地重演“二十四孝”。孝敬父母,也并不是要求孩子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而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同时与父母积极沟通,跟父母表达探讨自己的看法。至于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无疑是最可取的。

谢邀。

弟子规总叙的第二句原文是首孝弟,次谨信。这句的意思是一个孩童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孩子自知其艰辛,那么孩子是否知道父母养育自已的含辛茹苦呢,他她是不知道的。这就要求初为人父母者要引导教育孩子懂得感父母之养育之恩。如何引导呢?父母先做榜样。电视里不是播放过这个方面的宣传片子吗,一位年轻的妈妈端一盆洗脚水给老娘洗脚,她的孩子看见了,也端来一盆洗脚水,摇摇晃晃地送给他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父母要引导孩子首孝弟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开花结果。不致于孩童小小年纪就泯灭了感恩的情感,不要使孩子认为父母疼我爱我养我是天经地义之事,我无需回报父母。

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感恩的观念,孝顺父母没有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孩子长大后,父母却抱怨孩子对自已不孝,对他她人也没有爱心,岂不悔之晚矣!

只有孩子知道在家中要关心孝顺父母,让食物给兄弟姐妹,在社会上,他她才知道要尊敬老师和长辈及一切人。在家里孩子孝顺父母做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孩子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他她才会把这份爱延伸到周边的人们。

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在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她很好的良善教育,给他她培植道德理念,让孩子打下德行的根基,你把孩子教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个人浅见的理解,对别人有益是我回答之愿。谢谢读者朋友。

下一篇:为什么电脑,计算机为什么被称为电脑?
上一篇:翔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