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傲物自悔,枪打出头鸟怎么理解这句话?

2022-03-28 02:53:0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9

谢邀,”抢打出头鸟”是句成语,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要锋芒太露,否则必遭祸殃萧颖士傲物自悔。这句成语出自《增广贤文》,它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谦和低调,不可大招摇,要适中合度,说到底就是”中庸”

任何—种理论或思想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当下,如果死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裹足不前,就会被前进的浪潮淹死,抱着旧理念”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争取,不张扬,等头发白了,即使能发光,也能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头就是展示自己,使自”秀于林”即便是”风必摧之”也要敢于亮剑,迎风历雨,闯出自己天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持才傲物,谁都不放在眼里,什同事,领导统统是鸟,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也有失做人之道。(个人意见,不一定对)

所谓校花,是指一个学校中大家公认的最受欢迎和受人追捧的女学生,一般长得清纯,受人欢迎,性格好,交际能力强。这种学生天生就有一种迷人的气质,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给见者以清新舒适的感觉。所谓校草,是指学校里大家公认的最帅有才华的男生,交际能力强,拥有标致的面孔,秀气的五官,清澈的眼神等特质。

综合分析校花校草,其共同点是气质绝佳,长相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标准,交际上亲和力强,学习成绩上一般是名列前茅。所以当校花或校草在自己班级时,应该是一种幸运,因为自己贴近着美,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向她或他学习其长处。但有时适得其反,会令一些学生,尤其是异性陷入想入非非的境地,不但汲取不到正能量,反而到头来只落得个海市蜃楼之虚像,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悔了的可悲局面。所以,要学会正视校花校草是自己同班同学的情况,尽可能力所能及地学其长,但切不可韩郸学步,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否则,会得不偿失噢!

以前豹眼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主要是多从杨修自身的作为,来说明其被杀的原因。

现在,豹眼抛开杨修自身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下杨修之死,曹操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待历史问题,除了娱乐,还有就是感悟,汲取经验教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豹眼之所以有时会重复类似的问答,就是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味道。友情提醒喜欢历史的友友,完全没有必要去探寻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存在这样答案的,但这不妨碍从中得到教益。

01

曹丕被立为魏太子的过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献帝命曹公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作为丞相的副手。

裴松之在此作注: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在这里,陈寿将曹丕称为世子,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正如这里说的曹公一样,这时曹操还不是魏公,这出于对曹操的尊敬。

世子是对王公侯嗣子的称谓,曹丕是嫡长子,一般应该作为世子继承曹操爵位。但都清楚,曹操迟迟没有确立世子。陈寿这么记载是不准确的,也恐怕是出于对魏文帝的尊重。

但献帝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之副,没有封爵。这很明显,就是以曹丕作为第一继承人,不封其爵,就是将来继承曹操的爵位,这是惯例。

大家也清楚,如果没有曹操的首肯,献帝是不会如此封爵的。

按照一般的游戏规则,曹植等人都封了县侯,作为嫡长子的曹丕,就是作为继承人来对待的。这一点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曹丕就是将来大家的主人。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派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魏公。之后,开始设置魏国社稷宗庙,置尚书、侍中、六卿。

建安十九年(214年),天子又令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献帝进封曹公为魏王。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到这时候,曹操才算正式确定了曹丕为继承人。这离曹丕被任命为副丞相已经六年的时间,离曹操被封魏公也过去了四年的时间。

02

曹操迟迟不立太子的原因

从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丞相之副开始,曹操就有意立曹丕为继承人。

如果曹操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话,还会如此安排吗?

在之前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官吏作为丞相的副手从事职责,但很少有明确的副丞相职位。曹操的丞相官职也已经是被废除的职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掉了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曹操自任丞相。

之后,曹操授意献帝封曹丕为副丞相,这是有很明确目的性的。

但是,狡猾的曹操却放出了烟幕弹,几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这迷惑了很多的人。其中,经不起考验的就包括杨修。

杨修是犯了为臣的大忌,一是揣测主公的心思,二是无原则地卷入了立储之争。

说起来是杨修自己不知深浅,根本原因还是曹操的责任。

曹操的意图很明确,一是想看一下大臣们如何站队,二是考验一下曹丕的政治智慧。

在豹眼看来,给曹丕一些压力是必须的。具备先天优势条件尚且不能取得太子之位的话,将来如何能够掌控朝臣,如何能够征服天下?

但是,让大臣们选边站队似乎是有些太过。曹操不能尽早确立太子,才导致了大臣们不得已而选边站。每个人都希望为将来寻求出路,这没有错。

如果曹操早一点确定了继承人,大臣们也需要选择。但选择的原则就不一样了,要么是拥护,要么是反叛。

但在继承人未确定以前,从道义上说,支持任何人都没有错,潜规则是另一回事。

曹操的策略,看似为曹丕的将来清除敌对势力,实际上削弱了曹魏集团本身的势力。

就杨修来说,如果曹操没有立曹植的意思,他绝对不会进行惊天豪赌。即便不能全力辅佐曹丕,起码不会选择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在曹植身上。

因此,杨修之死,主观而言是咎由自取,但客观而言,是因为曹操迟迟不立太子导致的。曹操杀掉杨修,有一千个理由,但曹操自身依然存在责任。

这是杨修之死,留给后世的教训。

下一篇:科目二多少分,驾考100分和90分有区别吗?
上一篇:辅警改革12个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