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战争

2022-11-13 06:05:3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0

中国古代货币战争

中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中原这片土地上有几个国家,彼此都离得不远,其中的一个国家,物产丰富,稻谷畜牧样样都有。要是按照我们正常思维,像这样的国家应当非常强大,可是,这个国家却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国家不产铜、铁这样的金属。

在当时以大刀、长矛为武器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就会造成国家军事力量薄弱。如果没有铜,这个国家就会没有货币,如果国家没有货币,那么就会造成与其他国家不能进行平等贸易。

如果按照一斤铁可以换一千个铜币,一千个铜币可以买一百斤大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只需要一百斤粮食换一斤铁。但是不行,这个国家要拿一千斤甚至更多的粮食才能换一斤铁。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军事竞争力,所以造成其他国家对它在经济上任意剥夺,而且有时甚至拿着粮食也换不来铁,因为其他的几个国家也都知道,如果这个国家储备了足够多的铁,那么就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这个国家真的就没有一点铁么?有,平常百姓家的锅、农具等,但是除了这些,就再也找不到铁的踪迹了。这个国家就没有金属矿藏么?有,只是这个国家产的是铅,在当时一点用处都没有,并且这个国家铅的产量非常大。正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这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励精图治,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虽然君主励精图治,这个国家不但没有摆脱落后局面,而且经济反倒连年倒退,因为这个国家没有货币,就连国内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内的经济几乎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以物物交换为主的形式了,如:今年的粮食大丰收,布匹少了,那么一米布就可以换三斤粮食;第二年布产量增加,那么就会用五米布换一斤粮食。就这样,国家实力越来越弱,几乎其他国家只要一出兵,这个国家就灭了。

有一年,这个国家的新任皇帝登基了。这个皇帝仅仅通过几个简单政策的实施,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得这个国家迅速改变了这种状况。

这个国家开始用自己所产的铅制作流通货币,并且对内制定价格体系:十个铅币可以买到一斤一两粮食,二十个铅币可以买到一米一尺布。一斤铁可以卖到三十个铅币,一斤铜则可以卖到两千一百个铅币。而当时别国的一斤铁可以换一千个铜币,一斤铜可以换到七百个铜币。但是这个国家制定对外货币兑换体系,一个铜币可以换到一个铅币,并且还附加了一个“经商不收税”的政策。

就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当时很多商人从各地跑到这个国家来经商。商人到这个地方经商,无非就是两种东西吸引着他们,一个是这个地区的商品物资,而另一个就是实在的经济利益了。

但是,当商人拿着自己的钱到这个国家进行贸易的时候,首先还要把自己的铜币换成当地可流通的铅币,那么等到这些紧俏商品卖完了之后,在这儿所赚的钱一旦出了这个国家,就会变成一堆没有用的废金属,所有商人在出国境之前,只能把这些“废金属”换做粮食和布匹带回国。

我们来算一下这笔账,别国的十个铜币可以买到一斤粮食,而这个国家是十个铅币能买一斤一两粮食,而铅币与铜币的兑换确实一比一的,也可以这样说,其他国家的一千个铜币可以在这个国家买到一百一-斤粮食。而如果拿着一斤铁在本国卖了,只能买一百斤粮食,而这个国家的一斤铁卖后却可以买到三百三十斤粮食。

就这样,这个国家的铜和铁的储备量直线上升,很快,这个国家的武器和农具大量增加,军队实力也大幅度增加,并且兵源充足。兵源充足进一步造成国家国防力量不断增加,就这样,这个国家逐渐强盛了起来。

其他的那些国家呢?说起来也奇怪,这些国家的百姓都在忙碌着生产铜、铁等重金属。生产几斤铜铁,就可以顶种几亩地的收益,所以,这些国家的土地长满了荒草。而这些国家的农产品依赖从国外进口。

就这样,这个国家铁和铜的储备量直线上升,这种情况下,又出了一个政策,这个国家把这些铜铸成铜币再次流回其他的国家,使得各国的物价上涨,人民不得不定居到流行铅币的国家。周边的这些国家的人口逐渐减少,国防实力越来越弱。

这个时候,这个国君开始卖给其他国家粮食,但是,这些粮食全部是用锅炒熟后再卖出去的。就这样过了几年,突然,这个国家全面封锁了国境,并且不卖出一粒粮食。周边的那些国家才意识到危机,眼看着粮食一天天减少,国内开始动乱。于是这个国家,抓住时机,一举灭掉了周边的几国。

下一篇:2020122906080165
上一篇:202012290603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