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爵制度

2022-11-13 06:04:3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7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

各朝各代的江山都得来不易,不仅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还要有一套优秀的“领导班子”。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自然是“领导班子”里的CEO,但“打天下”这种风险极大的事业可不是靠一个人战斗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团队合作”。

待到天下已定,皇帝在龙椅上还没来得及把屁股坐热,那些曾经跟着皇帝东奔西跑、浴血奋战的文官武将们就已经在金銮殿下“排排坐”等着“分果果”了。

这些打下天下的文臣武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更不是“廉价劳动力”,所以建国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分蛋糕”,不想分也要分,因为这块“蛋糕”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一个人吃,“大胃王”也会被撑死。而如何“分蛋糕”绝对是一门大学问,古代的CEO们“前仆后继”地琢磨了5000多年,终于造就了不断变化着的古代封爵制度。

中国的封爵制度一般认为起源于商周,商朝的地盘儿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由商王亲自“罩着”,“外服”交给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一些边防官员,这些边防官员被称作“侯”或“伯”,还有负责农耕的官员,叫做“男”或“田”,这些称号并没有等级之分。

到了春秋时期,形同“傀儡”的周王朝设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读过《春秋》的人肯定不会对什么齐候、宋公、许男等称谓感到陌生,但不同的史料对这些爵位说法不一。比如在《左传》的“郑伯克段”中,郑国的国君一会被叫做“郑伯”,一会儿又被称为“郑庄公”,也许你会问:这“哥们儿”到底是伯爵还是公爵啊?

其实这些爵位在春秋时并没有高下之分,爵位的主人都是各诸侯国的国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谁还会在乎日薄西山的周王朝所分封的空头爵位呢?所以不论你叫齐某公还是齐某候,他本人估计也没啥意见。当然,如果在今天你把你的上司“赵处长”叫成“赵科长”,那你就惨大了。

让人“扛木头”悬赏勇士的商鞅先生定了二十等军功爵,实行极为严谨的封爵制度,比如斩获一颗敌人首级的士兵可以赐爵一级,并赠送良田数亩和一名“保姆”,这种论功行赏的制度大大增强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始皇灭六国做了前期的准备。

汉高祖刘邦有很多“雷人”事迹,他曾在逃跑时把老婆一脚踹下战车,曾经为了分化敌手,把四万斤黄金交给手下“自由运作”,而且不跟踪不査账,看来他对女人和钱的态度是够慷慨的,说踹就踹说扔就扔,但是对于爵位,他却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

夺取天下后,当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向他申请“齐王”的爵位时,他很不情愿,后来韩信终于厚着脸皮把这一小块“蛋糕”硬要了过来,但是没过多久他就被刘邦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刘邦的“老乡观念”比较重,始终觉得不姓刘的人靠不住,所以把八个封了没多久的异姓诸侯王全部干掉,然后把自己的七大叔八大伯封为诸侯王,这给后世“封王唯亲”的传统开了个头儿。

汉代因功劳而获封的被称为“侯”,这些汉代“公务员”有了不错的“薪水”,以户数计算,多者万户,少者五六百户,唐朝诗鬼李贺有首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里说的“万户侯”即脱胎于此。

丞相这个职位在汉朝成为统领百官的要职,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强迫汉献帝任命他为丞相,当百官一口一个“曹丞相”时,想必孟德心里一定“爽歪歪”了。食髓知味,曹操不但对皇族将帅封爵,对普通的庶民、士兵也不吝赐爵,他还自创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等爵位,这些爵位都没有俸禄,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用来提高士兵的“不怕死”精神。

晋朝的皇帝为了稳定政权,出台了“非皇子不得封王”的政策,结果适得其反,搞出了“八王之乱”这种“窝里斗”的“杯具”。隋文帝创造性地开创了九品中正制的封爵制度,九品包括: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不同的“品位”,领不同的薪水,享:受不同的待遇,像周星星电影里的九品芝麻官就属于最寒酸的那种。

在封爵这件事上最不地道的要数宋太祖赵匡胤,他“被”自己手下的“马仔”黄袍加身后,开了个大party,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说:“伙计们,以前你们把黄袍披在我身上”我无法推辞,如果以后你们的手下也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那时候你们能推辞么?”此话一出,历史上多了个有名的典故——“杯酒释兵权”,绝大多数开国将领在军权上“被阉割”。而这个事件也给宋朝以后的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

宋朝时爵位增加到了十二级,而且实行“有封爵者必有食邑”的政策,这让宋朝的“公务员”群体过于庞大、人浮于事,国家机器不堪重负,被同时期的辽国和金国“修理”得很惨,以至于出现了“靖康之耻”这类窝囊事儿。

元明清三朝的封爵制度都大同小异,皇权越来越集中,导致最后因为物极必反而崩溃。明朝的封爵分为皇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朱元璋制订了袭封制,亲王的嫡长子十岁的时候就能被封为王世子,长孙封为世孙,这些人不但享受“丰厚年薪”(一年200石到5万石),还另外赐给大量田地,有的亲王占有的良田竟达上万顷,算得上那时的“地王”了。

清朝统治者由于是少数民族,一开始还处于爵职不分的糊涂状态,经过了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在1620年,统治者论功行赏列了三等品位,分别是:昂帮章京(总兵),梅勒章京(副将),甲喇章京(参将)。

到了顺治时期加封了公、侯、伯世爵,并且把之前的昂帮章京改成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改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改为阿达哈哈番,这些类似于“火星文”的“脑残”封号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比如《清史稿》中的《张勇本传》中提到:张勇被授予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实际上就是封张勇为三等参将。另外对于皇族,清朝分为十四等爵位,其中贝勒这个爵位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天生贵族”。

从古代“既得利益集团”分蛋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能被古代君主封爵封侯的无外乎两类人:一类是皇帝的家人或有血亲关系的亲戚;另一类是建功立业的功臣能将。而在分蛋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倾轧和杀戮,一块“蛋糕”引发的血案在古代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块叫做“天下”的“蛋糕”,毕竟是很诱人的。

下一篇:2020122816283068
上一篇:202012281615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