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信访制度

2022-11-13 06:04:0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5

汉朝的一次“越级上访”事件

如今,部分群众的越级上访时常让各地官员们头疼不已。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史书记载,这种上访现象却比较常见,甚至还有人将状告到了皇帝的面前。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类似于“击鼓鸣冤”之类的情景,似乎只要一敲衙门门口那面鼓,无论主管官员是否情愿,都必须要受理百姓的诉状。可是古代老百姓告状真的如此容易吗?一个平头老百姓想要“上访”到皇帝佬面前,这中间的路到底有多长?

在古代,所谓直诉就是古代直接向皇帝或中央相关部门申诉的一种司法制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告御状”。

据《史记》记载,在汉朝的时候,当时的齐国临淄,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他自幼喜好医学,曾得到当时的名医公乘阳庆的亲传。淳于意长大成家后,在齐国做了一个叫太仓令的官。所谓太仓令,就是当地粮库的管埋员。

淳于意当然对这个工作不甚满意,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能辞掉这份工作,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好在他还有一双神医妙手,于是他便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人们看病,精湛的医术使淳于意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由于一次误诊,淳于意被人告了一状。地方官府给他判了“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膝下无子,只生了五个女儿。在临行之时,他指着自己的女儿们感叹道:“可惜我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在关键时刻,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女儿们听罢都落下了委屈的眼泪。其中,最小的女儿名叫绸萦,她为了搭救父亲,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巾帼不让须眉,毅然决定跟随其父到京城长安,设法搭救父亲。

来到长安后,淳于意被打入了天牢,而年幼的淳缓萦在情急之中竟然想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主意,那就是直接给皇帝写信。

在信中她详细讲了父亲入狱的来龙去脉,并写道:“一个人如果被判处死刑,他就不能复生了;而一个人如果被判处肉刑,脸上被刺了字、鼻子被削去或双脚被砍断,也都无法再恢复原状。他们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任何机会了。为了救父,我愿做一名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罪。”

缓萦的信很快便送到了文帝的手中。文帝看罢,霎时被缓萦上书救父的事迹感动,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在钦佩缓萦的孝行和文帝的从善如流的同时,也对汉代的这种较为宽松的直诉制度大为赞许。

一个普通的百姓来到京城,竟然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而且这封信还会毫无悬念地交到皇帝的手中。这种民情上达机制,在当时的确是非常先进的。

绽萦为了救父,采取的是给皇帝上书的形式,其实在中国古代,民情上达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据传说记载,早在尧舜之时,便已出现了“进善旌”“诽谤木”以及“敢谏鼓”等直诉形式。西周又设立了“路鼓”和“肺石”。

秦汉时设有公车司马,专门负责接待直诉事务,同时还出现了“诣阙上书”“邀车驾”等形式。从魏晋开始,正式设置了“登闻鼓”制度。唐代武则天时还设立了题使院,使直诉制度渐趋制度化和正规化。

所谓“登闻鼓”,其实是取“登时上闻”之意,它的前身是西周时期的路鼓,从魏晋时期开始正式设置,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登闻鼓是古代民情上达的一种重要渠道,自从有了登闻鼓,“击鼓鸣冤”便成为百姓直诉的一种重要形式。古代的击鼓鸣冤在某些场合还是十分奏效的。

中国古代之所以要在正常诉讼程序外另设直诉制度,主要是为了减少冤案,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同时也是中央朝廷和皇帝了解民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

下一篇:2020122815060975
上一篇:202012281501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