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先驱

2022-11-13 05:49: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8

儒家文化的先驱

箕子名胥余,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他官至太师,受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地区)。箕子才华横溢、性情耿直,早朝内任太师,辅佐朝政。箕子佐政期间因为直言而见罪于帝辛入狱,周朝灭商之后,周武王将箕子释放,并虚心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但箕子不愿做周的顺民,便带着遗老故旧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王朝。

箕子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先驱,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神道设教

箕子在《洪范》篇中认为神权至上,这反映了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的社会现实。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按照天生万物的法则办事,违背了这个法则,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我闻在昔負系埋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色系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1. 补偏就正

箕子认为不同类型的个性特征和品格都应釆取补偏救弊的办法,使之合于正道。他说:“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他还设计出了治国的方案:“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意思是王者的过失会影响一年,卿士的过失影响一月,师尹的过失影响一日。如果一年一月乃至一日都没有变化,百谷就能成长,政治光明,人尽其才,国家就会太平。

  1. 重视“五事”

商纣王亡国后,箕子总结教训,提出对君主及太子要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上进行教育。“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晳,聪作谋,睿作圣。”

  1. 选用平民

这里的平民是指商周社会中低于卿士、师尹但高于奴隶的一个阶层。箕子主张在平民中选择合乎贵族统治需要的人任用之。

此外,箕子在“八政”中认为国家要员应该做八件事情: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物,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住行,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宾客,八是治理军务。

肉袒请罪的微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姓子,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其中“微”是国号,“子”是爵位。后为避讳汉景帝之“启”,将微子启改名为开。

商纣王执政时期,微子多次进言,希望商纣王能够勤政为民,然而都不被商纣王采纳。后来微子遂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议,箕子曰:“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远离纣王,逃到微(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此地亦称为微。

商纣王被武王打败后,微子手持祭器来到武王军门前,他肉袒面缚,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着羊,右边有人秉茅,他详细地向武王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远离纣王。武王很感动,“复其位如故”,微子仍为当朝卿士。

“人牲”和“人殉”在奴隶制社会,奴隶毫无社会地位可言,连基本的人权也得不到保障。

奴隶们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根据史料记载,奴隶制时期,君王和奴隶主经常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杀害奴隶,作为供品,叫作“人牲”。如果奴隶主或者其亲属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以满足死者死后被服侍的需要,叫作“人殉”。

《商朝带枷的奴隶俑》于1937年在殷墟出土。这幅画生动地描述了奴隶的悲惨生活:女奴双手枷在胸前,男奴双手枷在背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座墓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奴隶们都会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子砸死。

下一篇:2020122518263866
上一篇:202012251823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