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有没有海禁

2022-11-13 02:20:3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0

海禁就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保障沿海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制止非法走私行为实行的一种贸易政策,又称洋禁。

元朝有没有海禁元朝时期,海外政策同以往的相比更具开放性,但是元朝出现了四次海禁,并且曾经罢废过市舶机构。元朝是第一个施行海禁政策的朝代。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影响不大,但是足以说明元朝的统治者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元朝从元世祖末年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前后出现了四次海禁。

元朝有没有海禁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开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结束,持续了大约两年。

第二次海禁发生在大德七年(1303年),是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为开端的,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结束。因为自唐中叶以来,市舶机构一直是管理海外贸易的主要机构,它的兴废和海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整治市舶司事”标志着第二次海禁结束。

第三次海禁开始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市舶提举司的取消,据史料记载:“至大四年罢之,禁下番船只。”到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七月“诏开下番市舶之禁”,又重新建立了市舶提举司,这标志着第三次海禁的结束。

第四次海禁是从元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开始,它的标志是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结束,史料记载:“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元、广东三路。”这标志着第四次海禁结束。一直到元朝灭亡,市舶机构就再没有发生过变动。

下一篇:古代钱庄的作用
上一篇:隋唐英雄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