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2022-11-13 00:03:4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1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你知道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的经典,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中医里说的养生就是在抗衰老,抗衰老的同时也是在养生。养生的过程是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正确、长期的养生,怎么能抗衰老呢?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首先就要顺应自然,人要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中医里讲自然界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禀天地之气而成,并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自然界给我们提供了各种物质和条件,这样我们才生存下来,同时,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等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体。

人类在这么多年的进化过程中,脏腑的生理变化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很有规律的变化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保持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无序,阴阳失调,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的能力就会减弱,人体就容易患各种疾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当春天来临,人们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步于庭,舒展形体;夏季阳气旺盛,万物开花结果,人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天气转凉,阳气逐渐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神安定;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晩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

我们只有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维持天地阴阳的协调平衡,才能延缓衰老,颐养天年。比如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变化,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春温夏热,人体阳气长而阴气消,秋凉冬寒,人体阴气长而阳气消,根据这个自然规律,《黄帝内经》提出来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简而言之,调整心情,注意饮食起居,衣着适当,动静适宜,这样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调摄情志古代称其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格开朗、心理健康的人不容易患病,即使有了病也会很快康复;而抑郁寡欢、

心理不健康的人很容易得病,有了病也不容易快速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就是教育人要建立健康的人生信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讲求”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当前有很多发达城市在开展治未病的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

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中“病虽未发”,是指机体已经受到邪气的侵袭,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这里的“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诊疗经验和医术水平都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下一篇:2020083112130566
上一篇:202008311203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