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对金银花的记载

2022-11-12 23:37:4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95

本草纲目对金银花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把忍冬(金银花)列入草部第十八卷的草之七。

释名为金银藤、鸳鸯藤、鹭鹫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金钗股,贵其功也”。气味甘、温、无毒。又云“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

《本草纲目》中,用金银花治病开岀了一些处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清代汪昂撰写的《本草备要》,8卷,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一草部药191种,载有金银花。

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把金银花泡茶饮,当作解暑热的良药。

东汉末年(公元200~205年)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中,提到忍冬藤。

魏晋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忍冬(金银花)列为上品卷第一中的一种。谓此物“处处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肿”。

在不同年代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都载有金银花。如2010年版的国家药典记载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疽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还记载了药品特征、鉴别、有效成分及其测定等。

下一篇:2020082206115036
上一篇:人口激增与水资源危机-全球水资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