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有啥区别

2022-11-12 23:15:3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33

“宦官”和“太监”不是一回事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个大奸臣叫魏忠贤,虽然他是一个阉 人,但他却能在朝廷一手遮天,权倾朝野,极尽陷害忠良之事。我 们称他为太监还是宦官?

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 提到阉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太监或者宦官。根据《辞源》的解 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宦官、 太监都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的特有人员,•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 王的服务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是亚述的美丽王妃所创。在中国,“宦官” 之称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东 汉以前,宦官既有阉人,也有士人。《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

“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 之后的事情,这时阉人才与宦官等同起来。宦官多是幼年入宫,

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唐代以 后,世风日下,民间官僚福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

“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将掌管乘 舆、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设“中御太监”、“少监”。到了 辽代,“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据《续文献通 考》载,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设有太监。金、元因袭 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 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大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大监者必是宦 官,但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 俸禄的高级宦官。如《明史•郑和传》:“郑和……初事燕王于藩 邸,从起兵有功,累握太监。”郑和因“靖难”有功,明成祖时被 提拔为太监,“太监”显然是超于阉人之上的一类。如果太监即是 阉人、宦官的话,又何需“累握”呢?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 了,统统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 难,上级的为非作歹。慈禧的太监李莲英可制约文武大臣,与太后 吃一个灶,家乡有地三十六顷,财产无数。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东汉时 起,二者才合流。太监则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二者不应混为一谈。

下一篇:古代“先生”的意思是什么
上一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