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评价」项羽评价200字

2022-11-04 09:30:0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爱问答
热度:118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聊聊项羽评价,以下6个关于项羽评价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你怎样评价项羽呢?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如何评价项羽呢?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项羽评价,以下6个关于项羽评价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
  • 如何评价项羽呢?
  •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 你怎样评价项羽呢?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我国古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该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他气盖一世,勇猛无敌。项羽称霸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他久经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吒风云,赢得“战神”之誉。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几乎全是以少胜多。

    彭城之战。盟友背叛,孤立无援,引军千里,孤军深入,但项羽却用区区3万精兵对阵汉军56万虎狼之师,结果歼敌数十万,俘获刘邦妻子吕雉,打得刘邦率数十骑落荒而逃,从而重挫刘邦。巨鹿之战。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秦军,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以2万楚军大败秦军40万人,俘获秦将王离。然各路诸侯援军作壁上观,不敢参应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二、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垓下之战,项羽遭刘邦重兵围困,面对百倍于己的兵力,项羽横刀立马,豪气万丈,全无惧色,但他知道自己败局已定,他的霸业就此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和叹息,唯一牵挂的是他所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讨的心爱之人虞姬。当虞姬横刀自刎,那飞溅出的凄红之美,映入项羽眼帘时,他难掩心中之痛,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女词人李清照也为之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除了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他深爱的虞姬。他一生只爱虞姬一人,只娶了虞姬一个,他不愿丢下虞姬独自逃命。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征战沙场,九死一生,何曾哭泣?但此时的泪,值得敬仰。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三、他豪气干云,快意恩仇。垓下之战失败后,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劝他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面对死亡,宁折不弯,豪气冲云霄。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也不愿惭愧屈辱地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当然,项羽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行为残暴,坑杀降卒,火烧咸阳;他任人唯亲,气量狭窄,缺乏远见;他出生贵族,孤傲自负,刚愎自用;这些都导致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霸业,连同他自己生命,只为后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别姬》。诚然,项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因此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同情。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

    1、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2、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3、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4、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这样一个残暴之人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败是早晚注定的。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6、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7、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8、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9、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如何评价项羽呢?

    一句话总结: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一)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了你最悲壮的绝唱。那滔滔的乌江,仍旧听得到你“天将亡我”的倔强。可若没了你,中华五千年历史谁缠绵悱恻敢呼得半壁江山摄魄震肠。

    (二)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三)他残暴,但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来的实用;他强悍,但没有刘邦手下多员虎将合起来、的力量强大;他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

    (四)泪别虞姬,演绎这缠绵排侧的儿女情长。当锋利的剑划过她雪白的脖子,项羽的你的眼里只有她散落的微笑,依旧倾国顷城;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五)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六)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缺乏谋略和视野,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苛察,自负是他的又一大致命伤, 八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项羽,何尝不是秦朝的一朵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的花。

    总结来说、就是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

    项羽英勇善战,性格豪放刚强,秉性正直,爱护士卒;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没有政治头脑;文化水平低,缺乏历史知识;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没有自知之明,不能取长补短。性格还有点残暴。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勇者无可匹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印象是这样的,对于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1   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妇人之仁,韩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反智的光芒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这世上,拼到最后,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项羽个人评价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项羽个人评价3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项羽个人评价4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5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1.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2. 历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3. 楚汉相争历史回顾:项羽为什么失败 4. 《史记》中历史人物项羽本纪 5. 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 6. 小学三年级日记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之一,也是历代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诗中,他们从多方面描绘了项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四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是“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种观点,来自唐代最优秀的咏史诗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更是独辟蹊径,常常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咏项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渡乌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倘若他能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回来后与刘邦再决雌雄,胜败尚未可知。项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后世推崇,而乌江自刎,是项羽主观的选择,如果当时他选择渡江,其实不会身死,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唏嘘和假设:假如项羽没有自刎,刘邦还能坐稳皇位吗?

    杜牧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第二种,是“中原一败势难回”

    这一观点,来自于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给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项羽用兵如神,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向往和平与安定,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于是,他在开篇便指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兵疲”!

    的确,经过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汉之争四年。其余详情可直接查看蓝色标记的“头条百科”内容)的混战,士兵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当时的社会大势,刘邦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项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势,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东山再起,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王安石的观点,对后来影响也很大,自此之后,假设项羽不死,渡江之后能否东山再起,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第三种,是“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肯定了项羽的个人魅力,出自于宋代刘克庄的《项羽》一诗,他认为,项羽能够东山再起,都是假设,但项羽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流传后世,诗曰: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项羽一生英勇霸气,用兵如神,但是垓下一战,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连自己的虞姬都保不住,韩信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刘克庄似乎也这么认为,但是,面对绝境和生死,项羽的豪气,一点也没有消减,反而令人敬佩无比!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这是用了项羽割头赠故人的典故,据《史记》记载,项羽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又步行和汉军交战,杀敌百人,身受十几处创伤,项羽自知回天无力,看到汉军中有一个故人,那便是曾经自己的部下后来却投靠了刘邦的吕马童,于是项羽便对吕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听说刘邦悬赏千金和封邑十万户来换我的人头,那我就做个人情送给你吧!于是,项羽横剑,自刎。

    项羽此举,豪气冲天,深受后人赞赏,面对叛将,还要成全人家,这种勇气和豪气,的确让人无比钦佩。刘克庄虽然是用“冷眼旁观”的笔调来描述这件事,但是在这表面的掩盖之下,是对项羽的赞佩、敬仰之情!

    所以历代吟咏项羽人格魅力的作品,也占了很大篇幅,刘克庄这一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第四种,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观点,来自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出自于她的《夏日绝句》,在李清照的古诗(不包括词)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她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这首咏项羽诗,已经跳出了项羽本人,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也是对项羽的一种评价,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她赞扬项羽生前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必定能够成为鬼中英雄,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李清照觉得,人活一世,就应该像项羽一样轰轰烈烈,人们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愿意独自渡过乌江,而是力战而死,让人佩服!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活就要活得精彩,就要为国建功立业,就算是死也要重于泰山,成为后人纪念的英豪。

    据说李清照这么写,第一是讽刺了自己临阵脱逃的丈夫,第二是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政权。千载之下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其实咏项羽的诗歌和观点,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应该是杜牧的那首,或许也正因为人们太喜欢项羽了,所以总期望有奇迹能够发生,所以才愿意相信“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于我而言:

    在政治军事上,我反而觉得王安石说得更对一些,战争不可能是主旋律,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苦于战争久矣,急需稳定的发展和休养,既然刘邦已经赢了,百姓们也不愿意再有战争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实,很难逆转。

    从项羽的人格方面讲,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嘘,其人格也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项羽评价」项羽评价200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八一南昌起义时间」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观后感
    上一篇:「糖醋鲤鱼是哪里的菜」做糖醋鱼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