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分布图清晰

2022-10-30 18:36: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五星用户
热度:218

今天我们来聊聊郯庐地震带,以下6个关于郯庐地震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郯庐地震带哪里最危险
  • 古郯庐地震带与全球构造(Rodinia)
  • 郯庐地震带 包括哪些城市
  • 郯庐地震带的地震历史
  • 郯庐地震带和郯城-营口地震带的区别
  • 郯庐地震带的相关知识
  • 郯庐地震带哪里最危险

    中段最危险。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徐州及安徽部分地区。

    郯庐断裂带,全称“郯城——庐江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郯庐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中段(沈阳—宿迁)

    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以上内容来自 百度百科-郯庐地震带

    古郯庐地震带与全球构造(Rodinia)

    图8-1标明了中朝地台中、新元古界及下古生界目前已被识别具震积岩的岩组,计27个岩组,构成12个地震活跃期。

    1700Ma为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串岭沟组地震事件);1600Ma为第二个地震活跃期(大红峪组);1400Ma为第三个地震活跃期(高庄于组);1200Ma为第四个地震活跃期(雾迷山组);850Ma(南芬组)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650~600Ma可识别出4个地震活跃期记录。寒武纪有两个地震活跃期,约在520~500Ma。奥陶纪早期为目前中朝地台早古生代的最后地震活跃期,以内蒙古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为代表(乔秀夫等,1997)。

    现呈NNE向的胶辽徐淮地区,具震积岩的层位有:青白口系南芬组、上震旦统岩组、下寒武统大林子组及中寒武统张夏组,时间跨度从850Ma至约520Ma左右,在中朝地台上是一个非常醒目与重要的地史时期的长期活动的地震带——古郯庐地震带。

    古郯庐带是一个板内地震带,但它同样提供了全球构造的某些信息。许多地质学家支持元古代存在超级大陆(Rodinia)的假说(Mc Menamin et al.,1990),但Rodinia的形成与裂解的模式尚远未确定。Rodinia的聚合形成时期某些学者认为系1200~1100Ma,即中元古代(Wareham,1999)一些学者(Li等)强调1000Ma,新元古代晚期至550Ma被认为系元古超大陆的裂解期。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中朝地台在Rodinia中的具体位置,但1000Ma的芹峪运动(乔秀夫,1996)曾使中朝地台整体上升,除豫西(地台南部边缘存在1000~900Ma的地层记录)地区外,中朝地台主体暴露剥蚀达100Ma(乔秀夫,1997),从900Ma方开始接受沉积(青白口系上统)。代表1000Ma的造山年龄在中朝地台以南,在柴达木北缘(李怀坤,1999)、中祁连、秦岭-大别、胶南普遍存在,这是一个宏伟的1000Ma碰撞带,使中朝地台与扬子地台拼合,形成中国古大陆。芹峪运动(上升)系板内造陆上升运动,但无疑是中朝地台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过程在地台内部的造陆表现。南芬组震积岩层(850Ma)代表Rodinia形成后开始裂解时的记录,因此1000Ma的芹峪上升与850Ma的震积岩层,很可能代表中朝地台拼合于Rodinia时期与开始裂解时的信息。胶辽徐淮地区晚震旦世(650~600Ma)及寒武纪的地震事件,是Rodinia形成之后,新元古代晚期大规模裂解,中朝地台脱离Rodinia并与其他陆块离散、漂移拉张期间在板内发生地震事件。

    古郯庐带中,与震积岩组相伴生的辉绿岩脉目前可识别出4期,图8-1标出基性岩脉侵位的具体层位,他们分别侵位于两个震积岩组之间而不进入更新的层位(图8-1)。对侵位于上震旦统的基性岩定年,其年龄值在700~600Ma之间,表示古郯庐带的扩张时间始于新元古代晚期。这个时间与元古超大陆的裂解期大体是一致的。从对中朝地台板内构造研究提供的信息,1000~900Ma作为Rodinia的形成时期;850Ma作为Rodinia开始裂解,650~600Ma为裂解高潮期与古郯庐带及两侧块体的地质记录是吻合的。Moores 1991,Dalziel 1997及Weil等1998再造的Rodinia没有标明中国古大陆的位置,只是标出了Laurentca(劳伦)古大陆的位置。在李正祥等(Li et al.1995,1996)的元古超大陆图上,将扬子地台与中朝地台分离,其间为西伯利亚大陆所隔。

    图8-1中期地台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记录(据乔秀夫,高林志,1999,2000年局部修正)

    实际上中国地质学家王鸿祯很早(90年代初)提出全球有两个超大陆时期,第一个称之谓Pangaea-850Ma(Pangaea I),华北、扬子和塔里木陆块是汇聚一起的,自震旦纪开始裂解,寒武纪为最大裂解时期,至印支期又聚合一起成为Laurasia的一部分,即Pangaea-250Ma(PangaeaⅡ)的一部分。遗憾的是这一成果直至1997年才公开发表。

    再造中国在Rodinia位置时,应考虑两个方面:

    (1)1000~850Ma间的中国古大陆(包括中朝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及华夏地台)是一个已拼合的较大的陆块,在Rodinia的再造图上似不宜分割。

    (2)从中朝地台与扬子地台新元古界记录考虑,中国古大陆的位置应位于Rodinia的内部而不在其边缘,这是因为:新元古界1000~800Ma的地层记录中,剥蚀时间远大于沉积时间,只有位于超大陆内部,被其他陆块挟持、碰撞导致长期构造抬升;整个新元古界的多个层序界面的形成,构造因素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只有位于多个块体的中间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才相对微弱。

    晚震旦世的古郯庐地震带将中朝地台分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图8-2)。从震旦纪至中石炭世早期两个块体上的地层发育均有区别。如:华北块体整体缺失震旦系;下寒武统较低层位的含盐、石膏及含磷层(吉林水洞组、黑沟子组;辽东半岛葛家屯组、大林子组;苏皖北部的金山寨组、沟后组)位于胶辽朝块体上;陆相下石炭统及泥盆系仅在古郯庐带以东的太子河流域发现。晚石炭世早期含Profusulinella的巴什基尔期海相沉积在华北地区仅沿古郯庐带分布(复州湾、临沂、贾汪、萧县及利国),而华北块体上未见。可见古郯庐带为始自震旦纪,直至晚石炭世早期的一个裂陷带,而胶辽朝块体则系独立于华北块体之东,以断裂作为边界的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块体。但是古郯庐裂陷带始终未发展成为洋壳。

    图8-2中朝地台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震-构造带(据乔秀夫、高林志,1999,2000年局部补充)

    晚震旦世的古郯庐带为一E—W向裂陷带(图7-5,7-6),它主要是在全球第一个超大陆(Rodinia)裂解时的产物。

    我国著名的辽宁瓦房店及山东蒙阴产金刚石的岩筒位于古郯庐带两侧,其爆发时间,根据已有年龄资料为490~450Ma(奥陶纪),且延续时间很长,它们的全球构造背景为元古代超大陆的裂解高潮时期之后及相应的古老陆块区。

    郯庐地震带 包括哪些城市

    沈阳、宿迁、营口、依兰等等。

    北段(肇兴—沈阳):发育在吉黑断裂带,由两条走向30-40。

    中段(沈阳—宿迁):华北断块区,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呈北东向切割,主要由四条平行主断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构成了鲁中沂河、蜀河流域20-40km的“两堑夹一垒”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

    南段(宿迁—广济):在华北地区扬子断块与淮阳断褶皱交界处相继发育。介质较软,结构较简单,构造应力大小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不大,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北段。

    扩展资料:

    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郯庐地震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郯庐断裂带

    郯庐地震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

    1668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怀宁县4.8级地震

    2011年5月20日潍坊市安丘市3.0级地震

    2011年6月17日安庆桐城市3.7级地震

    2011年12月1日安徽明光市Ms2.2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2012年4月8日江苏金湖县Ms3.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2012年7月20日江苏宝应高邮交界处Ms4.9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2012年09月06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交界地区(塌陷)3.2级地震

    2012年2月2日辽宁盖州大石桥与营口市辖区交接发生4.3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中北段;

    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和宝应交界4.9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南段一个分支断层;

    2013年1月19日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盐城市响水县交界地区(北纬34.4度,东经119.8度)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市发生5.1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中北段;

    2013年1月24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

    2013年2月3日连云港灌南县、灌云县交界地区(北纬34.4,东经119.7)发生3级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2013年2月19日10时11 分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北纬31.98,东经117.48)发生2.3级地震,深度6公里。

    2013年6月9日12点32分,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曲阜市交界处(北纬35.4度、东经117.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7.9千米。

    2013年11月22日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前郭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后,11月23日6时4分和6时32分,发生5.8级和5级浅源地震。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北纬37.1度,东经120.0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2013年12月06日17时45分,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附近海域附近(北纬38.1度,东经120.1度)发生3.8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4年1月7日22时24分,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附近(北纬36.9度,东经121.7度)发生4.3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4年3月16日20时04分,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附近(北纬32.4度,东经117.1度)发生3.2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4年4月20日16时00分,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北纬31.4度,东京116.1度)发生4.3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14年10月09日12时19分,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北纬35.4度,东经118.2度)发生M2.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公里。

    2015年1月4日00时02分,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北纬33.2度,东经119.0度)发生2.9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2015年5月17日10时11分,安徽省天长市仁和镇(北纬32.6度,东经119.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2015年05月20日04时24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北纬31.7度,东经116.6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全市震感强烈。

    2015年08月4日12时25分,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北纬40.5度,东经122.4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2016年1月8日0时38分19秒,山东临沂市临沭县(北纬34 957度,东经118 576度)发生3 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四、许昌—淮南地震带

    该带“西起三门峡,东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一线以南,东界在郯—庐断裂西缘,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安徽省的阜阳、宿县地区和淮南、淮北、蚌埠一带处于本带东段。

    该带“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自公元147年以来共记载破坏性地震14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仅有1820年许昌6级及1831年凤台6.25级两次。这些强震主要集中在许昌和淮南地区”。

    许昌—淮南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从公元294年至1985年共发生7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1831年凤台6.25级为该带的最大地震。1979年该带中的固镇又发生5.0级地震。

    郯庐地震带和郯城-营口地震带的区别

    郯是山东郯城,庐是安徽庐江。这是一条很长的断裂带,往北直到辽宁、吉林。共有四条南北偏东北向平行的断层组成。其中沂河、沭河分别是沿其中两条断层流动。这条断裂带很明显,从googl地球上都能看出影像。在山东省,以临沂为例,沂河以西有石炭、二叠系煤田,有奥陶系、寒武系石灰岩,而沭河以东则这些地层全部没有。代之以无煤、无石灰岩的白垩系新地层。郯庐断裂以东地区持续由南向北移动,大约已平移了700公里,这就是该断裂带地震频发的原因。胶东地层与安徽大别山地层可以相接,而与鲁西根本不相关。这就是主要证据之一。安徽五河县产黄金,位于郯庐断裂以西,山东胶东产黄金,位于郯庐断裂以东,两者地层相同,成矿类型相同,原来可能相连。可能这也是断层平移的证据。郯庐断裂多地震,最大的一次发生在300年前,称为“旷古奇灾”。目前,山东省地震局有很多地震观测台站位于此地震带上,密切观测地震带的地应力变化,近几十近来,有应力积聚的表现,估计如果本区再有地震活动,会及时预报。

    郯庐地震带的相关知识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带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 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 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 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 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 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 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 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 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 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 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 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 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 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 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 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 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 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 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 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 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 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 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 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 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 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 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 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 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 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 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 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 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 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 注视和研究。(摘自“减灾科普”2003-11-1)(曹科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郯庐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分布图清晰》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三峡特产」三峡特产
    上一篇:「西安信用卡还款」信用卡每月怎么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