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022-10-30 16:17:4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趴菜
热度:137

今天我们来聊聊剩余价值理论,以下6个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 剩余价值理论
  • 什么是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拓展资料】一、剩余价值的分割。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的发现,历来被他的传人视为他的最伟大贡献。这一理论也被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出了资本主义很坏(没有合法性),社会主义很好(具有合法性),革 命因此正当而合法。

    剩余价值具体指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关于剩余价值,社 会主义国家按照马主义的观点,主张剩余价值应该归无 产阶级所有。

    剩余价值理论对促进公平正义有积极意义,但显然有重大缺陷,价值是否剩余,究竟剩余了什么,还需要公正看待其中是否有剥削,剥削了多少。过去仅把干活算成生产要素,设备设施、技术、资金、管理等统统忽略不计,而设施、设备、场地、厂房、技术、资金、管理这些都是生产要素,没有这些,在大野地几个干巴汉子空手流汗能做出什么产品?不能拿过去阶 级 斗 争 那套歪理说事,一个健全的社会什么人都需要,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把一部分人说的至高无上,把另一部分人说的一钱不值,都是恶劣的仇恨心理作祟,只会把社会引向混乱,最后钻空子的是骑在你头上的意识形态家们。因此,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不能不重估。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

    2、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扩展资料:

    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主要有:

    (1)与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2)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

    (3)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

    (4)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商业、金融业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5)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依椐。

    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是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这就无从论证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  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  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  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  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  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  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  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  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  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  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  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  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  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  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  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  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  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  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  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  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  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  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  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  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  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  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  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  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  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  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  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  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  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  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  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  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  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  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  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  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  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  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  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0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  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  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  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  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  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  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  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  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  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  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  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  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  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  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  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  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  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  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  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  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  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  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  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  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  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  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  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  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  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  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  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  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  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  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  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  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  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  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  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  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  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  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  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  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  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  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什么是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这种“增殖”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

    剩余价值的地位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扩展资料:

    关于剩余价值的补充观点:

    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像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2.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两种含义的区别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本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验报告单
    上一篇:「旁的部首是什么」装字旁的部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