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道」解脱道是什么意思

2022-10-30 16:03: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五星用户
热度:111

今天我们来聊聊解脱道,以下6个关于解脱道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 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区别
  • 佛教四道是哪四道?
  • 小乘的解脱道 跟究竟的解脱道有什么差别
  • 修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解脱?诚请开示。
  • 谁给我详解一下佛学中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
  •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 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 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 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 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 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盘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但大乘佛教相信,一旦禅定力减退,罗汉仍旧不能免生死。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 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 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 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 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 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 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 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 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解脱道

    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v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要他发大菩提心,于长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难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先求度自己,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

    菩萨道

    菩萨道的行者是发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度脱自己,并能度脱无量的众生。他们可能要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修行,以便积集园满的波罗蜜。

    何谓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看到三界的过患,发起出离心;又看到无量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众生脱离众苦。因为看到世间的苦,所以才要寻找脱离世间诸苦之道,而发现苦、集、灭、道四圣谛,证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区别

    “解脱”或“菩提”是佛教词汇。

    佛教的修证结果分为十果位〔如罗汉、菩萨和佛〕。

    解脱道的成功成就只要达到罗汉果位就可以解脱了。而菩提道的成功成就则要达到菩萨果位才能算是菩提道修证成功了。

    如此就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区别不同之处。

    佛教四道是哪四道?

    佛教四道,是指四条通向涅盘的道路,即:

    1.加行道: 其先于三贤,四善根位,意思是加力而行,属于三学位。

    2.无间道:指加行功德成就,引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位。因为不为惑所间隔而得名。

    3.解脱道:在无间道之后,生一念正智,为正智证悟真理位。此是解脱烦恼的正智。

    4.胜进道:在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扩展资料:

    佛教四道是指断烦恼,证真理,得涅盘的四个阶段。即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此四道总括所有的修行方法,故为大小乘所通用。

    加行道又称作方便道,是为断烦恼而在趋进无间道之前所作的预备性修行。即在三贤,四善根位尽力,履行三学的阶段。

    无间道又称作无碍道,是直接断除烦恼的阶段。因加行道的努力,故应该发正智,断烦恼,不受障碍,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

    解脱道是悟得真理,解脱烦恼的阶段。即在无间道后生起一念正智证悟真理。

    胜进道又名胜道。是指解脱道之后修其余殊胜之修行,以完成证悟的阶段。是增进定慧的时期。

    小乘的解脱道 跟究竟的解脱道有什么差别

    一、 从入道初门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一般来说,声闻法的入道正途是依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处观等;缘觉的入道正途是修因缘观;菩萨的入道正途,即是明心见性。

    大乘佛法之入道正途有二:一,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别传者,即是禅宗之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不依言说而使机锋,令学人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渐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言教开示者,则以佛及诸大菩萨所说经义,宣示自心真如之体性;佛子由闻熏而建立正知正见,一朝忽然触着自心真如,便入大乘见道,所悟无异禅宗诸祖。由闻说而悟,虽异于禅宗;实际上悟入时仍是一念相应——不闻而闻、不说而说——证悟之刹那及第二刹那起之领受真如体性过程中,皆离言说,心中绝无言语。

    二乘的见道是断我见,大乘佛法的见道,最直接的就是祖师禅(禅宗)的明心见性。

    二、从修证的方法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二乘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等法,都是对五蕴十八界的无常、无我作观行,而实证到蕴处界的空相。相对于大乘佛法来说,二乘法比较容易修证。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维,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现观缘起性空的十二有支及十八界法的虚妄,因此而断除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再将蕴、处、界误认为实有。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外道去见佛,佛跟他们开示两三句话,马上就成为俱解脱阿罗汉,有的当下就求佛允许他先入涅槃了。这是因为那些外道已修成四禅八定,对三界的执着已经完全降伏,只差尚未见道而断我见。所以只要佛跟他们开示而见道,马上就可以取无余涅槃。大乘法所讲的除了二乘的蕴处界“空相”、十二因缘以外,也讲“空性”。空性是指一切有情都有的真如本体如来藏。大乘佛法的修证,以七住位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空性如来藏为起点,开始熏习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别相智以外,以后都是法无我——一切种智的修习。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

    三、从修行所证智慧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菩提意为“觉悟”,这也就是说这三乘行者所觉悟的智慧是不同,因此佛教的智慧也就有三种:

    (一)、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声闻乘是指随佛或圣弟子听闻说法而修行的人。声闻乘的阿罗汉从现观五蕴、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十八界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存在,因而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二)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缘觉乘是指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断除一念无明的人。缘觉乘的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的流转,观察生死轮回是因无明而有,实证到所谓的“我”实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由于诸缘和合而生,将来也必因诸缘的消散而灭,诸缘中并没有一个常不坏的“我” 存在,于是就断了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声闻、缘觉是小乘佛法,他们所修的是解脱道,都是因为这种“无我”的智慧而断尽了自我的执着,即使没有四禅八定,舍报后照样可以入涅槃。

    (三)、大乘的般若智慧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菩萨开悟时,他找到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他现观这个第八识真心的性、相、体、用,如实地了知第八识不生不灭,这个第八识完全不同于有生有灭的第六意识妄心。他依所证得的这个第八识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就体证到:世界如幻、自己的身体和觉知心如幻——都是第八识藉各种因缘所生,将来必定也会随因缘的消散而坏灭。开悟的菩萨依这个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凡夫众生所说的真实不坏的“我”存在,所以他在开悟时即断了我见。般若智慧只有当参禅者一念相应开悟明心后才开始产生,故禅是般若,而非禅定。

    四、从修行的结果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不回心无学圣人,舍寿则必取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但二乘人仅能断分段生死,不能断变易生死。诸佛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后,再断尽藏识一切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第八识的种子变易流注也就灭了,永不变易,名为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中,已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无尽愿度化有情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唯佛证得。

    阿罗汉不证佛菩提,故不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得名阿罗汉;如是正理,大乘学人不可不知。

    五、从度众的数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的众生数量有限且仅能证二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所度众生其数无量。

    修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解脱?诚请开示。

    解脱,是解除束缚和脱离束缚。解脱束缚,意味着自由。解脱因此便是自由,即是离苦得乐,没有烦恼、苦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盘,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即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盘;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盘、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解脱者的心境 证得诸法实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从方便说,可用三事来表达:

    (一)光明:明明白白的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

    (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如手摸虚空,如莲华的不着尘垢;

    (三)喜乐:通身放下烦恼的重担,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

    解脱者的心境与常人不同

    一、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心安理得”。

    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

    三、不忘不失:於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 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解脱的基本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

    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艳语、不散乱杂话;

    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人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要有寂静的环境;其次,要有平静的心境;

    第二,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目的只在平衡身体重心,保持不倒的坐姿。要是老人,腿脚不便,也可不盘而两腿垂地。

    第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

    谁给我详解一下佛学中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

    佛教术语

    声离乘和独觉乘皆有“五道”之说。“五道”的外称如下: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1、资粮道

    资粮道 (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阶段就是资粮道。资粮道分为三品,称上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下品资粮道。

    2、加行道

    加行道(识“空”) 当修习者获“修为所生超凡智慧”成就时进入加行道。修习者用所得“止观双运三摩地”可以识得万事皆空,即识“空”。进入加行道,可引导意念使之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各自要据其对“空”的理解,将意念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加行道分四位,称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顶位、加行道忍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

    3、见道

    见道(见“空”) 修习者观想“四圣谛”及其十六法的结果是初次直接体验“空”之本性,此时即进入见道。“空”性的体验,依据声闻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观修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在体验“空”之本性时,修习者必须从根本上弃除属于“三界”(即欲界、无色界)的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弃除烦恼即为体验“空”之本性的过程。见道又可细分为十六位,称为“十六智忍”。到达见道的修习者即被称为“圣者”。

    4、修道

    初次体验“空”之本性后,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根据各自的观想方式,反复观想以证得“空”之显现,及至于观想到在修道阶段使已身从诸烦恼中解脱。这种观修称为九品修道第一种之上品。九品修道分下品修道三品、中品修道三品,上品修道三品这九品。每品皆修断一种烦恼一种烦恼,称九品修断。 九品修道的最后一品称为“如金刚三摩地”及第这一品,修习之静如同坚实、稳固、辉煌之金刚石。

    5、无学道

    九品修道修到最后一品,“如金刚三摩地”并证得断证即入无学道。无论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获阿罗汉位(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解脱道」解脱道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周朝多少年」唐朝期间的周朝多少年
    上一篇:「蚕丝被怎么洗」蚕丝被怎样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