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妻子」李时珍妻子书信

2022-10-30 14:28:0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不懂爱
热度:40

今天我们来聊聊李时珍妻子,以下6个关于李时珍妻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李时珍用中药名联句与妻信
  • 李时珍娶郡主了吗
  • 李时珍的事情
  •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弃文从医者
  • 请问家嫂到底是什么样的称呼
  • 李时珍是植物学家吗?
  • 李时珍用中药名联句与妻信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生活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郎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了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苑、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娶郡主了吗

    没有。

    李时珍的痛苦和茫然使斯语感觉到自己成了李时珍感情上最为沉重的负担,于是决定远嫁他乡。就在斯语含泪嫁人时,李时珍幡然醒悟,追回了斯语,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剧情简介

    《大明医圣李时珍》是2009中国内地拍摄的古装电视连续剧。由郑克洪执导,黄海冰、胡可、温兆伦等领衔主演。

    讲述了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

    李时珍从小对医学和本草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因医术高超和楚王举荐而进入北京太医院。在波云诡谲的宫廷斗争中,他始终坚持医者救人的原则,从而得罪了严世蕃,甚至嘉靖皇帝;他还与制贩假药和迷信炼丹做了坚决的斗争。离开太医院之后,他以非凡的毅力和精神重修本草,编撰完成科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事情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 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弃文从医者

    李时珍

    其实李时珍一开始并没把从医当成自己的理想。李时珍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相当不错的医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医。可是这个希望一再地落空,最后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李时珍身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只考中秀才,之后每次都以落榜告终。

    据记载,李时珍考中秀才后还参加过三次乡试。第一次参加乡试是在他17岁那年,地点在武昌。因为患有眼病,加之紧张,可能复习也不到位,三场考试过后,最终他名落孙山。

    落榜后的李时珍读书更加刻苦,不久他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吴氏为妻,妻子并未反对他考取功名,还经常鼓励他。公元1537年李时珍第二次参加了在武昌举行的乡试,这一次,他再次榜上无名。

    要不要再考呢?这时的李时珍有些犹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父亲李言闻却极力主张并支持儿子继续考下去。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李时珍决定再考一次。这时的李时珍不但体弱多病,而且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幸好妻子吴氏悉心照顾,才帮他慢慢地缓解了压力。

    3年后的秋天,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从此,李时珍对科举考试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此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也是从这时候起,他暗下决心,不再参加乡试,跟随父亲学医。

    请问家嫂到底是什么样的称呼

    都对,我们国家南方一些城市,总是这么喊家中长子的媳妇为家嫂的,尤其是香港那边,我们看电视,不都很多这么叫嘛,弟弟妹妹叫大哥的老婆家嫂,婆婆也叫长子的媳妇家嫂

    李时珍是植物学家吗?

    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

    出生时间

    1518年7月3日

    去世时间

    1593年

    主要作品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主要成就

    编写《本草纲目》,为后世誉为药圣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以上回答 仅供参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李时珍妻子」李时珍妻子书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手机白屏是什么原因」手机突然变成黑白屏是什么原因
    上一篇:「八面佛」八面佛的女儿是男的还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