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为了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22-10-30 14:08: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五星用户
热度:39

今天我们来聊聊官渡之战的意义,以下6个关于官渡之战的意义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官渡之战的意义
  • 官渡之战是谁和谁之间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意义?
  •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 请简要概括“官渡之战”的经过,并指出它的意义
  • 官渡之战的意义,曹操胜利的原因以及历史地位?
  • 官渡之战的意义

    简单的讲就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刘两家得到了喘息修养的机会,为日后抗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官渡之战改写了历史,孙刘被灭,曹操自然可统一天下。曹操自灭袁绍后,除马腾,公孙度,乌桓的势力基本已经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是谁和谁之间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东汉末年时期处于群雄割据,连年战争不断,百姓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每天都展开厮杀,“官渡之战”就是其中的一场战役。

    在东汉末年,虽然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也对腐败的汉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那时候的汉代政府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利,各地诸侯纷纷云起,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形成了一群零零散散的地方势力,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摩擦,长期的战争年代开始了,当时的地方诸侯主要以河北的袁绍、江东的孙策、河内的张杨、曹操、吕布、扬州的袁术、荆州的刘表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雄割据的局势越来越明显,袁绍、曹操两大部落慢慢变的壮大起来,因为曹操这个人才智过人,手里既有兵又有士,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注意,便假借辅助汉献帝为由征讨四方,这一下曹操的实力大增,所以击败了好多势力,包括袁术和吕布等。

    袁绍也不是昏庸的主子,大杀四方,拿下了河北的大片土地,袁绍的野心慢慢地变大,想继续向南发展,袁绍和曹操都属于割据在华北地区,所以两人必有一战,当时的袁绍强于曹操,所以袁绍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时间不久爆发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战争,经历了一年多长的时间,曹操只以两万的兵力,大胜袁绍的十万兵马,这场战役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官渡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役,他的形成是由于北方军阀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而引发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乱的时候,中原及北方还有十几个军阀,等到官渡之战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绍和曹操两大军阀,战争就是如此,不打到最后一个,是不会罢休的。

    先看看官渡之战前十年的天下形势,公元190年,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政府组成联军共同对抗董卓,分别有:

    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势力,比如徐州牧陶谦,幽州牧刘虞,前将军公孙瓒。

    公元190年天下形势

    除了北方之外,还有凉州的马腾、韩遂势力,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等势力的存在,整个天下在朝廷陷入混乱之后,地方上也乱成一团,彼此争夺地盘,各自为战,这种形势在随后十年中,由于彼此争斗,一些势力被吞并,一些势力逐渐壮大,比如袁绍取代了韩馥的冀州牧,并逼死了韩馥,公孙瓒打败并杀死了刘虞,然后公孙瓒又被袁绍所击败,袁绍统一了河北四州。

    再看中原地区,兖州刺史刘岱与济北相鲍信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阵亡,河内太守王匡被曹操联合胡母班的亲属攻杀,陈留太守张邈和广陵太守张超以及陈宫、吕布等人因为反叛曹操,被曹操击杀,兖州及徐州、豫州都落下曹操之手,此外,曹操还迎立汉献帝到许都,成为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强势力之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当北方和中原地区只剩下曹操与袁绍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战斗就不可避免,事实上,官渡之战是曹操率先发起的,起因就是:吕布被曹操围攻在下邳时向河内太守张扬求援,张扬准备出兵救援吕布,结果被部下杨丑所杀,杨丑准备投靠曹操,结果又被眭固所杀,眭固想投靠袁绍,结果又被曹操所杀,随后曹操就吞并张扬的河内郡。

    河内郡属于司隶州管辖,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部分地盘在黄河以北,河内郡北部与袁绍的并州和冀州交界,曹操夺取了这里,等于是把势力延伸到袁绍的边上,而且曹操夺取河内郡是第一次把势力伸到了黄河以北,而在此之前,袁绍与曹操的势力分布是大致以黄河为分界线的,所以袁绍坐不住了,打败公孙瓒没多久,就开始对曹操用兵。

    河内郡

    其实,自从曹操拿下河内郡,就已经知道他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就已经在准备战争了,而官渡之战表面上是袁绍发起的,实际上却是曹操引发的,曹操在当时的实力并不亚于袁绍,袁绍有并州、幽州、冀州和青州,曹操有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州,袁绍有十几万军队,其实曹操的军队数量也不会比袁绍少,曹操在192年就收复了百万青州黄巾军,其战斗部队就有30万,从中随便抽个三分之一也有十万人。

    但是,曹操用于前线的作战部队数量显然不如袁绍军队,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了10万步兵和1万骑兵,曹操投入的军队不过三四万人,因为袁绍的在前线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曹操,所以袁绍在官渡之战一直保持着进攻姿势,尽管在开战不久就被曹军斩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但并不影响袁军的进攻,袁绍的大军推进到了黄河南岸的官渡,两军在官渡对峙,所以这一战叫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图

    官渡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省的中牟县,北靠黄河,南边100公里就是汉献帝所在的许都,东边180公里就是东汉旧都洛阳,

    官渡除了有黄河天险之外,境内还有济水,南边还有楚汉对峙时的鸿沟,也是许都北边最后一道屏障,官渡一旦被袁绍攻破,大军随时兵临许都,所以官渡对于曹操来说,无法再后退一步,对于袁绍来说,只要攻破了官渡,夺取中原指日可待。

    官渡之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决定北方霸权的一战,谁胜利了,将会夺得北方和中原的霸权,谁失败了,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当时东汉末年的乱世来说,官渡之战也影响着当前汉末的局势,在天下局势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官渡之战的胜利者将有希望统一天下,因为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的势力能与曹操或者袁绍相对抗,也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当时的天下会成为后来的三国。

    官渡之战部署图

    官渡之战的这一年,江东孙策被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江东六郡,当时有一个叫鲁肃的年轻人给年轻的孙权提出一个著名的榻上对战略,告知孙权应该与官渡之战的胜利者以及荆州的刘表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提出三国鼎立概念的人,这就是鲁肃。

    但是,大部分人认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将会统一中国,因为袁绍和曹操当时各占据了四个州,如果谁能击败另一方,并夺取对方的势力,将会占据天下十三州的八个州,成为东汉末年的超级势力,一家独大,这种势力统一当时的天下是没有异议的。

    曹操与袁绍

    所以

    官渡之战对后世的影响就是: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有可能会统一整个华夏

    。当然这只是有可能,因为形势的发展谁也无法准确预见,而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甚至认为袁绍会取胜,这包括曹操手下大批的官员,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发现了自己手下很多人写信给袁绍表忠心,但就说明了当时的人心是倾向于认为袁绍会取胜,但事实的发展却是曹操胜利了。

    曹操在官渡的胜利得益于正确的指挥,合理地用人,成功的谋略,正如郭嘉在十胜十败中所说的一样,官渡之战结束了北方的分裂,之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才彻底地统一了北方,

    因此官渡之战还有另一个意义所在:结束了北方的分裂,促成了北方统一。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作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上地,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降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请简要概括“官渡之战”的经过,并指出它的意义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意义,曹操胜利的原因以及历史地位?

    官渡之战结束之后, 曹操顺利的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之所以能够胜利是由于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告诉曹操官渡有袁绍在官渡囤积了大量粮草

    曹操前去偷袭粮草成功,扭转了战局

    官渡之站的历史地位是重大的, 这长战争, 使诸侯力量发生了对比,曹操一下越上了领导地位,加上他挟君主以令天下, 基本上没有哪个势力能与之抗衡, 这就催生了 孙刘的联盟, 才有了后来的赤壁大战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为了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军嫂待遇」军嫂待遇
    上一篇:「yfi是什么币」yfi是什么币种怎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