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真正的由来」什么是端午节的由来

2022-10-30 14:00:3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爱问答
热度:38

今天我们来聊聊端午节真正的由来,以下6个关于端午节真正的由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端午节真正的由来
  • 端午节的起源?
  • 端午节的由来
  • 端午节起源?
  • 端午节真正的来源
  •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 端午节真正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名平,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下面分享各种说法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此版本为最为人接受的版本。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但是此说法认可的较少,因为在秋瑾时期,端午习俗已经传承多年。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扩展资料: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参考资料:端午节--文化--人民网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

    最普遍的认为是纪念屈原。

    1、 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屈原的诗句 表达他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诗句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放虎归山,令越王勾践死灰复燃,灭了吴国

    ------------------------------------------------------------------------------------------------ 3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4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赛龙舟

    系五彩线

    挂艾草和香蒲

    放纸鸢(风筝)

    画额

    其他还有 洗草药水 打午时水 铸阳燧 浸龙舟水 佩豆娘 贴午时符 拜神祭祖 薰苍术 躲端午 避五毒 采药、制凉茶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跳钟馗 斗草 打马球

    这些习俗,在北方没有这么多。 有些习俗在南方也没有那么多了

    端午节真正的来源

    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前言: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也是中国个七个法定节假日之一(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国庆节)。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怀念屈原,我们对端午节的历史由来,了解多少呢?

    一. 端午节的起源,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

    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大部分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些人、有些地方认为是为了纪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等。其中以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2.纪念屈原的说法: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那天,抱石跳汨罗江而自尽。后来人们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3.历史依据:南朝梁国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以及南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都记录了端午节起源于人民纪念屈原。史料中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取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二. 端午节的起源,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1. 春秋战国-吴国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伍子胥,为被吴王夫差所猜疑,而赐剑其自杀。伍子胥死不瞑目、含怨而死。

    2. 吴国人民可怜伍子胥,于是在江边为伍子胥立了祠庙,进行祭祀。而伍子胥沉江而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后人认为:吴国人民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3. 历史依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之《伍子胥列传》,有相关记载。东汉《曹娥碑》也有相关记载: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三.“端午”一词的最早出现:

    1. 汉朝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记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2.晋朝周处所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在中国古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平时所称“端五”,即“初五”。

    3. 南朝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四.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多个别称叫法: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别称叫法是最多的。

    1. 端阳节:端阳节的名称是根据阴阳术数演变来。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

    2. 重午节: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3. 龙舟节:划龙舟无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在吴地、越地、楚地等地方十分流行;现在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划龙舟也都十分流行、非常热闹。

    4. 端午节的其他称呼叫法,还有诸如:天中节、龙日节、浴兰节、菖蒲节、躲午节、女儿节、地腊节、当五汛、屈原日、诗人节、粽子节、解粽节等。

    五.现在端午节的主要节日活动:

    1.吃粽子:

    端午节当天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粽子,既是端午节当天人民祭拜神明、祭拜祖宗、祭拜屈原的贡品。粽子同时也是端午节当天不可多得的人间美食。当粽子刚刚出锅时,那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轻轻的嗅一下,都能让人口水哗啦啦的流。

    2.赛龙舟:

    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端午节赛龙舟盛行于中国大江南北,尤其是中国南方江浙、两湖、两广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更是热闹非凡。现在赛龙舟已经传入到越南、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而且赛龙舟也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 挂艾草:

    民谚有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个“端午插艾”的艾,就是艾草,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它具有驱病、防蚊、辟邪的特殊功效。

    4. 沐兰汤:

    “兰”,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人们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将起煎水沐浴。在广东、广西、湖南,也有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柚子叶、柏叶、大风根、桃树叶、等花草,煎水沐浴。

    六.有那些国家也国端午节:

    1. 端午节发源于中国,兴盛流行于中国,然而时至今天,已经不止中国国端午节了。除中国外,还有新加坡、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也过端午节。端午节这一天到来,那可是中国与世界同贺。

    好了,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各位读者们已经了解了。接下来端午节即将要到来了,各位读者们,你们准备好包粽子了吗。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端午节真正的由来」什么是端午节的由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又称什么
    上一篇:「异能雷帝」异能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