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诺二号」鑫诺二号卫星发射视频

2022-10-30 13:31:5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大海啊全是水
热度:44

今天我们来聊聊鑫诺二号,以下6个关于鑫诺二号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鑫诺二号的进行抢救
  • 中国总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 鑫诺二号失事是怎么回事
  •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颗直播通信卫星“鑫诺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
  • 都有哪些卫星
  • 中星9号的一代机于2017年2月16日为什么会关闭了呢?
  • 鑫诺二号的进行抢救

    2007年11月18日,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了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做了大会主报告,通报了未来航天发展和应用的一些情况。

    孙来燕在回顾“十一五”头两年航天发展的开局时评价“开局良好”,不过他也遗憾地指出,去年10月我国发射的鑫诺二号直播卫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导致卫星天线、太阳能帆板无法打开,至今不能工作,对鑫诺二号直播卫星的最后一次“抢救”工作预计在今年年底前进行。

    孙来燕在会上表示,中国今后将重点突破大型卫星天线、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先进运载技术等“瓶颈”,为航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实施好“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工程”,力争实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设计寿命由目前的2至3年提高到4至5年,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寿命由目前的8年提高到稳定运行15年。

    “鑫诺二号”将进行最后一次“抢救”。把握究竟有多大?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一年的分析研究,这最后一次“抢救”就是最后一击,失败则意味着卫星完全报废。

    “所幸的是,目前卫星除了太阳能板和通信天线外,其它设备基本正常,也还能够接收到地面发送的指令。”该业内人士说,卫星没能展开的天线,只是发挥通讯卫星作用的工作天线,目前地面还可以向卫星发送指令,“抢救”还要靠遥感技术。如果专门发送一颗修理卫星,成本和技术难度太高,还不如再发送一颗通讯卫星。

    目前“鑫诺二号”的发动机和燃料储备都还正常,如果“抢救”成功,至少可以挽回数十亿元的损失,但要在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上实施修复,业内人士称成功的机会很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太空碎片专家都亨称,如果“抢救”失败,成本至少20亿元的“鑫诺二号”将成为彻底的太空垃圾,并要利用剩余燃料离开地球同步轨道。

    投资巨大的“鑫诺二号”,就没有回收的可能吗?“到现在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从地球同步轨道成功实施回收的例子。”都亨说,国际上普遍不要求对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报废卫星实施回收,但是需要卫星离开轨道238公里以上。

    “鑫诺二号”的燃料储备和发动机都正常,如果宣布报废,地面也将发送指令让卫星主动离开轨道。

    美国曾利用导弹将报废的卫星击毁,“鑫诺二号”是否也会有此命运呢?“这不可能。首先美国打的那颗卫星,距离地面只有数百公里,属于低轨道;‘鑫诺二号’距离地球36000公里,技术上讲虽然可以,但成本之高是不可能去考虑实施的。”都亨说。

    根据国内新闻报道 和美国太空监视网数据,鑫诺二号于2009年年中—2010年初主动脱离同步轨道,进入比同步轨道高约2000km的废弃卫星轨道,标志着鑫诺二号彻底失效。

    中国总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拥有192颗卫星在轨飞行。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此于美国。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人造卫星。

    卫星的作用:要说作用,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当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转,稳定地轴,控制潮汐,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

    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

    扩展资料

    中国的卫星

    1、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

    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鑫诺二号失事是怎么回事

    “鑫诺二号”是中国第一颗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大型通信广播卫星。

    2006年11月28日,鑫诺卫星公司相关部门告之:“鑫诺二号”卫星在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

    “鑫诺二号”的制造者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该院工作人员除了表示“正就故障机理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外,拒绝透露进一步的消息。

    来自有关方面的消息显示,鑫诺公司已经向保险公司开始申请相关赔付。“鑫诺二号”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保。此次发射,中国人保财险在承保卫星发射加一年在轨保险的同时,还独家承保了卫星发射第三方责任险。

    中国人保财险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表示,保险额度属于保密条款,不能对外公布。据业界人士估算,此颗卫星成本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

    针对“鑫诺二号”卫星出现故障问题,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作出官方回应,并表示2007上半年将发射“鑫诺二号”的备份卫星——“中星9号”。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颗直播通信卫星“鑫诺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定点于东经92.2度的上空(

    A、电视通信卫星必须是同步地球卫星,也就是和地球自转同步的.这样的卫星必须在赤道上,故A正确.

    B、“同步卫星”只能在在赤道上空,才能和地球“自转”同步.故B错误.

    C、既然同步,就在天上“不动”.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所以不可能经过北京的上空,故C错误.

    D、“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周期是85分钟,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在地球上空高度约“三万六千千米”处,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mr2=m4π2T2r=mv2r,则得T=2πrrGM,v=GMr.则得知“鑫诺二号”与神六相比,周期较大,半径较大,速度较小,故D正确.

    故选AD.

    都有哪些卫星

    各国首颗卫星

    1、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6、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星重约66公斤,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编辑本段]中国主流卫星

    1、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2、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

    3、中星22号

    “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 ,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4、风云二号(FY-2)

    风云二号卫星是一个直径2.1m,高1.6m的圆柱体,包括天线在内卫星总高度为3.1m,重约600kg,卫星姿态为自旋稳定,自旋转速为100±1转/分钟,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卫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工作于东经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为东西±0.5°、南北±1°。

    风云二号卫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产的,CAST承担卫星控制、推进、转发、天线、测控及部分结构等分系统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卫星地面测控站、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管理下,卫星完成了星箭分离、卫星起旋、远地点调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二次解锁分离、准静止轨道漂移等工作,卫星于6月17日定点成功。

    风云二号卫星继承东方红二号甲卫星自旋稳定模式基础上,采用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三通道微波传输、章动控制等一些新技术。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90年代初期同类静止气象卫星的水平。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定向覆盖、连续遥感地球表面与大气分布,具有实时性强、时间分辨率高、客观性和生动性等优点。

    5、风云一号 (FY-1)

    风云一号 (FY-1)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即FY-1A,1B,1C。

    FY-1A,1B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发射,是试验型气象卫星。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遥感器 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

    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

    6、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DFH-1)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7、东方红二号(DFH-2)

    东方红二号(DFH-2)于1984年4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从1970年开始研制到每三颗星发射,经历了近16年。“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开始了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

    8、东方红二号甲(DFH-2A)

    东方红二号甲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其预研工作开始开1980年。

    第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径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几年来,3颗卫星工作情况良好,达到了设计使用指标,在我国电视传输、卫星通信及对外广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9、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其中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服务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间,全部转发器工作。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700W:卫星允许的有效载荷质量达170kg。

    卫星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精度,东西和南北均为±0.1°;天线指向误差为:俯仰和滚动均为±0.15°,偏航为±O.5°。卫星工作寿命8年,寿命末期单星可靠度为0.66。

    卫星可与多种运载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卫星平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为中型的多种应用目的。

    东方红三号卫星具有国际同类卫星(中型容量)的先进水平。

    10、实践一号卫星(SJ-1)

    实践一号卫星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11、资源一号卫星(ZY-1)

    资源一号卫星(ZY-1)是地球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签定议定书,决定在资源一号卫星的基础上,由中巴双方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简称CBERS)。

    资源一号主要用来监测国土资源变化;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快速查清洪涝、地震的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等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使之合理开发、使用等。资源一号卫星重1450公斤,寿命两年。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778公里、倾角98.5度,轨道周期100.26分钟,回归周期26天,降交点地方时11:20。卫星为长方体,单翼太阳帆板。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测控体制。

    资源一号卫星已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2、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中国资源一号原方案基础上,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代号CBERS)。并规定CBERS投入运行后,由两国共同使用。

    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察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

    由于其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由于卫星设置多光谱观察、对地观察范围大、数据信息收集快,并宏观、直观,因此,特别有利于动态和快速观察地球地面信息。

    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13、嫦娥一号卫星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14、天链一号卫星

    “天链一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的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

    其任务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因此,它被称为“卫星中的卫星”。

    众所周知,GPS系统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也为民用导航。俄罗斯的GLONASS与GPS相似,都是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部分组成,都是使用24颗高度约2万千米左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GPS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4颗,GLONASS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8颗卫星。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由此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较低,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这两个系统都是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地面车辆、步兵、导弹以及航天飞机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因此,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

    15、风云三号卫星

    2008年5月27日于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风云三号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装备了可监测地球大气和气候的三维传感器,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预报。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

    风云三号实现的跨越有四个方面:

    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能够获取云图,还能够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化情况繁衍出来。

    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

    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意味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摄氏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

    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卫星每101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中星9号的一代机于2017年2月16日为什么会关闭了呢?

    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高度),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分析。但目前卫星太阳帆板和天线已展开,工况正常。据了解,“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定位于中星九号附近,大概相差10多度。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将提供18个36MHz带宽和4个54MHz带宽BSS规划频段转发器。中星9A卫星的目标是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高清台、地方台等增值服务,广电新一代直播星终端的研发规划很大程度上将于中星9A配合。比如目前广电总局科技司与卫星直播管理中心,正在探讨今年新推出的第四代北斗户户通可以同时接收两颗卫星节目(一锅双星)。此外,中星九A专门设计了南海波束,将彻底解决南海海域、岛礁的政府、军队、人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难题,确保了中国主权地区的直播卫星覆盖。目前综合各方信息来看,“中星9A”发射异常并不意味着本次卫星发射失败,后续可以根据卫星自带燃料进行轨道校正作业。比如有专家计算,在适当时间和位置启动卫星自有氮气推进器的适当推力,可以把卫星送回正确轨道。并且等到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可以再发一颗燃料星补供卫星。不过此方式一来能否成功还有待检验,二来过早启用卫星自带燃料会降低其使用寿命。中国的卫星直播电视事业可谓命途多舛——“鑫诺二号”卫星在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最终成为太空垃圾。后来才有“中星9号”将取代“鑫诺二号”,成为中国第一颗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卫星,使我国微信直播电视事业稍有延缓。中星九A卫星的发射与我国户户通高清化、增值化服务息息相关,本次发射异常最终造成什么影响、造成多大影响还有待观察,在这里我们共同来祝福中星9A好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鑫诺二号」鑫诺二号卫星发射视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审计验资」审计验资服务
    上一篇:「大蒜是荤的还是素的」大蒜怎么样泡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