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投奔项羽了吗」卢绾投奔项羽真实历史

2022-10-30 13:23:2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大海啊全是水
热度:82

今天我们来聊聊卢绾投奔项羽了吗,以下6个关于卢绾投奔项羽了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 卢绾为什么叛变
  • 卢绾为什么叛变_卢绾怎么死的_卢绾投奔项羽的结局
  • 楚汉传奇第76集卢綄怎么在项羽军中?历史上没有说卢綄在这个时候叛变啊...
  • 卢绾后来为什么要背叛刘邦,投奔匈奴
  • 与刘邦共同长大的卢绾,深得刘邦信任,为何还会选择投奔匈奴呢?_百度...
  •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刘邦当了皇帝后,杀了不少功臣。不过仔细分析,他所杀的那些人,都是在他和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背叛项羽投奔过来的。比如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包括韩信也是这样一种情况。而像卢绾这种,从刘邦沛县举事开始,就跟着他干的,几乎没有。

    卢绾不但是从沛县举事就跟着刘邦干,在刘邦的发小朋友(包括周勃、曹参、樊哙、灌婴等等)中,关系也是最好的。他们两人的爹是铁哥们,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可以说,两人小时候就是同穿一条裤子的。

    (卢绾)

    后来,当刘邦举事以后,直到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他对卢绾也是最信任的。刘邦在汉中当王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侍中。那时候的侍中还不是后来的宰相,而是在皇帝身前传话的人,相当于贴身秘书,可见刘邦对卢绾的信任。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封卢绾做太尉,这是朝廷掌管兵权的最高长官。不仅仅是让他做太尉,而且还允许卢绾随意出入皇宫。一个掌管兵权的人,居然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刘邦对卢绾的不设防,可见一斑。

    后来,随着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相继造反,刘邦开始对那些后来投奔自己,手握重兵的诸侯深深不信任,他开始剪灭他们,同时封刘姓子孙为王。

    但是,刘邦做的这些,其实都与卢绾没有任何关系,他依然对卢绾绝对信任。在相继剪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同时,他竟然在这时候封卢绾为燕王。可以说,他哪怕对卢绾有一丝的怀疑,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封卢绾。毕竟卢绾之前只是一个侯,他不封卢绾,卢绾也没有任何意见。但他竟然封卢绾。在他的心目中,绝对是把这个从小穿同一条裤子的发小铁哥们,当成刘姓家人一样来对待的。

    除了卢绾,没有任何异姓功臣,包括他所有的发小,能够在这时候享受封王的待遇。周勃、灌婴、曹参、樊哙,这些发小朋友最多都只是侯,只有卢绾被封为王。

    由此可见,被封为燕王后的卢绾,居然还要造反,真是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刘邦)

    那么,卢绾究竟为什么在获得刘邦极大信任后,居然还会造反呢?他究竟有没有造反?我个人认为,严格地说,卢绾并没有造反,但是他绝对不忠诚于刘邦。

    卢绾本来一心一意地帮助刘邦攻打造反的代国相国陈豨。为了消灭陈豨,他派部将张胜去离间匈奴和陈豨的关系。没想到张胜反被洗脑,让匈奴帮助陈豨。本来他对张胜这么做很生气,都已经上报刘邦,说这个张胜是叛徒了。谁知道张胜回来后,用那套被洗脑的理论,又用来洗他,对他说,留着陈豨,刘邦就不会杀你。要是除掉陈豨,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史书上把这个称为“连兵勿决”)。这套洗脑理论果然厉害,卢绾瞬间也被洗,慌忙又对刘邦说,张胜不是叛徒,自己报告错了。

    他这种拙劣的做法,一下就引起了本来就多疑的刘邦的怀疑。然后投降了刘邦的陈豨那边的人,又告诉刘邦,卢绾在和陈豨暗中来往。刘邦于是招卢绾回京,卢绾称病不回去,这下刘邦更怀疑了,派人去调查。卢绾又不配合调查,卢绾手下的人也都纷纷逃跑。接着刘邦又听到张胜又在和匈奴联系的消息,这样,刘邦就彻底相信卢绾准备造反,因此派大军去抓他。

    刘邦这样做,也是当时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的表现。刘邦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一系列雪崩似的诸侯王造反,他本人还差点在诸侯王造反中死掉(英布射了他胸口一箭),所以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比如,本来他是派樊哙去抓卢绾,后来又担心樊哙和卢绾联合造反,改为让周勃去抓,还让周勃处死樊哙。可想而知,他有多么担心。卢绾搞“连兵勿决”,其实只是一种自保。但是他没有给卢绾信心,反而又是招他进京,又是派人调查,把卢绾搞得手足无措,最后走向了悲剧。

    (吕后)

    卢绾当然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忠诚于刘邦,但是他相信了一个说法,就是刘邦生了重病,朝廷的一些大事都是吕后在做主。从吕后杀韩信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么心狠手辣的人。因此,就算刘邦和卢绾关系不错,但当事情由吕后做主的时候,卢绾觉得,他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诛杀。所以他才做了哪些不忠诚的事情。

    后来,当周勃来抓他的时候,他知道事情很麻烦,他也是实在没想过要造反,于是带上一家老小,准备进京去向刘邦解释。可这时候,传来了刘邦去世的消息。刘邦一死,谁都知道是吕后的天下,卢绾还敢去京城解释么。所以赶紧北逃,投奔匈奴。

    卢绾为什么叛变

    卢绾的背叛原因有四:

    卢绾本受刘邦重视,但是错误的估计了“非刘不王”的形势,以为自己功高震主,所以采取纵横之术谋求自保,对内可以与陈希交兵为理由拥兵自重,对外可引匈奴为外援避免汉朝的军事打击。

    卢绾本为刘邦亲信,为沛县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与两韩信、彭越、英布这类为利益趋之若鹜之人不同,在看到非刘姓王的下场时,卢绾以为自己难以幸免,这与刘邦命他驻守燕国对外抗据戎狄委对内牵制诸侯国的委任初衷相互违背。

    卢绾过于了解刘邦,但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刘邦所谓铲除异姓诸侯王的举动,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其实所有的军事打击行动都是在确信诸侯王谋反的事实后进行的,未牵涉谋反的诸侯王相安无事。

    卢绾了解刘邦也了解吕后,因为知道刘邦百年后将是吕后独大,而吕后素来存有诛灭开国元勋之心念。故认为自己难以自保与后世,便自行其是了。

    扩展资料

    卢绾(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 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常随出入上下。

    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燕王(今北京)。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陈豨叛乱,刘邦在攻击卢绾时,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为白马之盟。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卢绾死于匈奴,享年63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卢绾

    卢绾为什么叛变_卢绾怎么死的_卢绾投奔项羽的结局

    [西汉](前二五六至前一九四)丰(今江苏丰县)人。卢绾的亲属与刘邦之父交好。卢绾与刘邦同里,两人同日生,出世的时分村民曾持羊酒恭喜两家。二人长大后为同学,又相爱戴。乡里由于两家的友谊,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持羊酒贺之。刘邦为布衣的时分,由于吃官司而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后来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卢绾以来宾的身份相随。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入汉中,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常常担任侍中。后在楚汉战役中,卢绾官至太尉,封长安侯。由于卢绾与刘邦的联系,他得以收支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恩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尽管萧何、曹参等可以由于才干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刘邦的礼遇,但若轮到密切的联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汉五年七月,臧荼谋反,刘邦亲身率军征讨(时刘邦已称帝)。九月,击灭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陈豨在代地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自南面进讨陈豨。燕王卢绾亦率兵自东北攻击陈豨。陈豨差遣王黄求救于匈奴,而卢绾也派其臣张胜出使匈奴,并散言陈豨现已战胜,欲令匈奴勿出兵助之。臧荼的儿子臧衍刚好流亡在匈奴,对张胜说:您之所以在燕得到重用,是由于您知晓匈奴的工作(注:燕与匈奴毗连)。而燕所可以持久存在的缘由,是由于其他诸侯屡次造反,全国征战不休。如今您为了燕,想要敏捷消除陈豨。但陈豨被消除了今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立刻就会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您为何不让燕暂时放过陈豨,而且和匈奴联合呢?若是形势弛缓,燕就可以长存;即便朝廷强逼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证。张胜以为他说的有道理。所以他私自劝匈奴协助陈豨攻击燕。(注:张胜之意,大概是留下陈豨,而且在陈豨、匈奴以及卢绾之间形成连兵不决的形式,使汉朝不敢对燕采纳举动。)卢绾又派范齐出使陈豨,劝他流亡(注:大概是转入游击作战),与燕连兵勿决。但此事却被陈豨的降将通知了刘邦。刘邦派青鸟使召卢绾,卢绾称病不往。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召卢绾,并借机查询他的下人。卢绾愈加惊骇,闭门谢客。他对他宠信的臣下说:如今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要我和长沙王吴芮了。上一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策略。如今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这个妇人,专门想要找托言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所以称病不往。他的手下都逃跑躲藏起来。但这段话毕竟被走漏到辟阳侯耳中。辟阳侯回来后,具体向刘邦做了禀告。刘邦愈加生气。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听到了张胜在匈奴为燕使者的音讯,所以断定:卢绾公然造反了。汉十三年三月,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后又改以周勃代之。卢绾传闻刘邦患病,带着他的家族、宫人、心腹等共数干骑,在长城下等候,期望刘邦康复之后,亲身入长安谢罪。但是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遂带领世人流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一年后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

    楚汉传奇第76集卢綄怎么在项羽军中?历史上没有说卢綄在这个时候叛变啊?具体怎么回事?求解。。。。。。

    你把前几集找来看看就明白了. 卢绾是奉刘邦之命用了苦肉计到项羽那里卧底的.历史上的确没这回事. 这些情节都是编剧加的. 其用心, 大约是为了增加卢绾战后被封王的合理性吧. 另外也可以给鸿沟议和, 项羽放归人质等等找一个引子.历史上, 刘盈在汉二年已被立为太子, 而刘邦中箭是汉四年的事. 因此, 卢绾在刘邦养伤期间为了立太子的事而威胁戚夫人是不可能的.

    卢绾后来为什么要背叛刘邦,投奔匈奴

    卢绾,作为汉高祖最信任的童年伙伴,最后的异姓王。这个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小兄弟,居然也会起来造反。这是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起初卢绾反事汉高祖刘邦打死也不会相信,这个打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竟然会背叛自己,如果是自己的手下人讲出来,他一定会认为是嫉妒,是诽谤。然而这个消息是来自陈希的一个副将,所以刘邦不得不产生怀疑。

    汉十二年的时候,刘邦正南征英布,正受了箭伤,好几个月起不了床。刘邦怀疑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他对很多人很多事都开始有些怀疑。

    当刘邦平定天下后,定都咸阳。这时的刘邦志得意满,已经感到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之为敌了。不过为了避免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转手他人,还是听从了娄敬、张良等人的劝告,把六国贵族移居咸阳,既可削弱东方六国的反对力量,又增加了防御匈奴的军队实力。

    此外,韩王信所封的疑川郡,“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再者,韩王信本人也是个勇猛异常的人,“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这是汉六年的事。此时在汉朝的北方边境,还有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燕王卢绾,是刘邦自小的好朋友,二哥刘仲也被封为代王。可以说,刘邦想用自己的亲信集团构筑起防御匈奴的坚固堡垒。

    然而保垒多数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首先是有韩王信的背叛。韩王信曾经跟张良一起打下了韩国,后来又从项羽的手中夺了回来,于是才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把他安排在北边赵国北部抵抗匈奴,结果是屡败屡战,最后敌人实在太强大,韩信只好妥协求和,然而遭到了汉庭的强烈遣责。于是韩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投降了匈奴。韩王信亡入匈奴后,他的部将王黄、曼丘臣等立故赵王的苗裔赵利为王,继续率领着韩王信的余部与汉庭作对。刘邦曾经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但却在白登遭到了包围,险些命丧北国。这是汉七年发生的事。

    韩王信投降后,不争气的二哥刘仲也抵抗不住匈奴的进攻,逃跑了。于是,从平城回来后,刘邦又封自己的爱将陈希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二国的边防部队。

    当他路过张敖的地盘时,还特地去看望自己的女婿,对他倒也十分孝顺。只是后来听说他的大臣们,像贯高、赵午这些老头子,居然认为自己对他们的主子不够礼貌,而曾经多次动了杀机想谋害于他。这是在汉九年时贯高的仇家揭露的。这一年,张敖被取消了王位。爱子刘如意被立为赵王,周昌被封为赵相。

    然而就是这个周昌的到来,使得陈希也背叛了汉朝。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陈希在当年是坚守汉中的主要将领,当刘邦东征项羽时,根据地关中有太子和萧何治理,而当时还有北方未有征服的三秦将领章平是个巨大的威胁。陈希便是刘邦留下来镇守老巢的名将。现在关中的威胁已经没有了,把他用来监赵、代边兵,算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而陈希也是个崇拜信陵君的人,也喜欢结客养士。当他被委以重任后,这种爱好仍然是没有更改的。不过在张敖在时,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可能觉得陈希有乃父张耳之风,所以二人倒也相安无事。而到了刘如意来时,周昌主持赵国政务。周昌却看不惯陈希的这种作为。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周昌觉得这种情况是个不好的苗头,再加上陈希多年带兵在外,恐怕会生一些事端出来。于是当陈希回到代国时,周昌便连夜向刘邦报告了这个情况,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因为张敖事件就是个先例,就因为张耳的那些门客的煽动,刘邦就差点做了刀下冤魂,所以刘邦对臣下养门客这种事情也有点提防了。于是刘邦便命人调查陈希在代地的宾客的财产情况和其它一些不法事件,都牵连到了陈希。于是陈希感到有些紧张,便派人跟王黄、曼丘臣等人联络。

    汉十年七月,刘邦的父亲死了,刘邦通知陈希回来参加太上皇的葬礼。但君臣之间已经有了嫌隙,陈希称病不敢回来。这时逃入匈奴的韩王信派王黄来游说陈希,于是陈希就自称为代王,与王黄等人一起造起了刘邦的反。

    汉十一年,刘邦征兵讨伐陈希,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随从。包括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等人,都没有参加讨伐陈希的行动。刘邦自个亲自去了一趟赵国,在周昌的协助下,随便找了个四个人出来带兵,封他们为千户侯。当时有人抗议,说跟随你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们都还有没有获得封侯的,这四个破落户子弟,有什么功劳值得封侯的呢?刘邦的回答是:“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

    而当时,还有一个人,带兵攻打代国的东北部。他就是刘邦最亲密的童年伙伴,现在的燕王卢绾。当天下人都抛弃了我这个皇帝时,还有一个人对我不离不弃,这个人就是好兄弟卢绾啊!这让刘邦大大的感动了一把。不仅如此,卢绾还派使者张胜出使匈奴破坏陈希与匈奴结盟。使得陈希对他极为不爽。

    如果是刘邦与卢绾一块把这场仗打完,一齐灭掉了陈希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些事发生了。偏偏这个时候南方的英布也造起反来,这个人还非得刘邦亲征不可。于是北方战场就留樊哙、周勃等人带兵处理了。

    汉十二年冬,樊哙的兵斩杀了陈希。陈希的一个副将投降了。然后这个降将向汉朝报告了一个秘密:燕王卢绾曾经派他的部下范齐与陈希通谋。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如何处理的?

    其实范齐之事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件事。但寻着范齐之事可以隐约摸索出一条关于燕王卢绾谋反的事情出来。

    据樊哙的人向刘邦报告,说樊将军在北方已经斩杀了伪代王陈希,陈希的一个裨将投降了,然后报告了一个秘密,就是燕王卢绾曾派出一个叫范齐的使者到陈希那里,劝说陈希长期游荡,连兵不要决战。然后燕国与代国间就靠着这种亦战亦和的均势,互相保持彼此的地位。

    当刘邦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到很怀疑。卢绾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陈希的副将诬陷他?还是范齐这个人在从中作梗?或者是樊哙有意在搞小动作?当初让樊哙与卢绾一起去打臧荼,结果卢绾封了王,而樊哙只是列侯,是不是樊哙在嫉妒呢?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刘邦决定把卢绾叫来问个清楚。

    卢绾与刘邦父辈时就非常要好,他们二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当他们出生时,乡亲们都纷纷牵羊送酒来祝贺。后来他们长大后,又一起读书,也非常要好,于是乡亲们又再次持羊酒相贺。在刘邦还是布衣时代,曾有逃避官吏的事情,卢绾总是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后来以宾客的身份跟随刘邦起兵,并一起入汉中,被封为将军,经常侍卫于朝。后来又长期以太尉的身份跟随刘邦一起反击项羽,被封为长安侯。在汉五年春的诸侯王劝进中,卢绾以太尉长安侯的身份,与诸侯王,还有博士叔孙通一起尊立刘邦为皇帝。后来燕王藏荼反,卢绾民樊哙带兵平定,臧荼投降,八月,卢绾被封为燕王。

    据说这个时候,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正好死了,刘邦让卢绾回来参加父亲的丧事。但卢绾称病,不肯来。

    于是刘邦又派出了第二批使者。这第二批使者中,一个叫赵尧,是当朝御史大夫,一个是辟阳侯审食其。

    在这个特殊时期,刘邦派出的这两个人物也是比较特殊的。

    御史大夫赵尧,在朝中是文臣,他不像他的前任周苛、周昌兄弟那样是带兵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赵尧取得这个身份后有什么带兵的事,而且之前他也是以侍御史这样的文职升为御史大夫的。他的升任,主要是为了填补周昌出任赵相后的空缺,而周昌的出任赵相,则主要是为了完成刘邦的特殊使命——在自己百年之后,保护赵王刘如意不要受到吕后等人的伤害。而这事后的主谋者便是赵尧。所以,从那以后,刘邦便把他当心腹看待。刘邦派他出使,可以看出刘邦想以和平方式处理卢绾的意愿。

    而辟阳侯审食其呢。这个人长期伺侯在吕后身边,一向是吕后最宠幸的人,也是刘邦夫妇身边最受宠幸的人物之一。作为同乡和长期的侍中同事,他与卢绾的关系也应该是极亲近的。他的出使也主要不是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我感觉他更多的是代表了吕后方面对卢绾的摸底。因为刘邦当时正处于疾病状态,而有遭遇了多起功臣叛乱之后,已经变得非常多疑了。江山眼看就会轮到吕后母子来掌控,卢绾作为丰沛集团中地位最高也最有实力的一员,如果他是支持太子刘盈的话,对于吕氏及未来的孝惠帝来说,就是一个坚强的支柱。否则,他的危险就一点也不亚于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审食其的出使主要便是摸清卢绾倒底是否对其有利,以便对其采取措施。

    当二人到了燕国后,便开始作卢绾的思想工作,并对卢绾身边的人展开了广泛的调查。

    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这段史实描述了卢绾当时作为惊弓之鸟的心情,也暴露出他前述派遣范齐结交陈希的动机。对于汉朝诛韩信、彭越等人,卢绾是持否定态度的,并有种物伤其类的悲惧心情在里面。他这样讲其实就是把自己排在了与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队列中,辜负了刘邦对他的一番厚爱。

    诏曰:「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燕吏民非有罪也,赐其吏六百石以上爵各一级。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加爵亦一级。」诏诸侯王议可立为燕王者。长沙王臣等请立子建为燕王。

    《汉书·高帝纪》

    在《汉书》的记载中,高祖刘邦曾说过对卢绾是爱之如子,并不相信他会与陈希通谋,所以才会一再派人迎卢绾回朝。现在卢绾一再称病不来,便无形中默认了他谋反的事实。不过更主要的,还是他看穿了吕后的心思,却又要站在吕后的对立面,所以吕后也容不得他。于是经审食其一报告,刘邦便勃然大怒,而另一个异姓王长沙王吴臣则赶紧讨好刘邦,劝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了刘邦在盛怒之下作出了撤消卢绾燕王的决定,但并没有看出他要对卢绾动武。当初其他异姓王谋反时,刘邦都不是一下子就痛下杀手的,对燕王臧荼,投降了就饶过他了,对楚王韩信,只是把他降封为侯,对韩王信,则是派柴将军劝降,对梁王彭越,是贬为庶民。作为卢绾这样一个特殊的亲幸人物,降为侯或者贬为庶民,也是很有可能的。应该不会严重到要置之死地的地步。

    但是不久,又出同了另外一件事,使得刘邦下定了决心要对卢绾动武。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张胜之事

    最终让汉高祖刘邦坐实卢绾谋反案的,是匈奴降者的证词。匈奴投降过来的人暴露了故燕王的使者张胜,现在流亡在匈奴,正为卢绾联络匈奴。居然敢联合外族来反抗我!刘邦被这一事件给彻底激怒了。

    张胜出使匈奴的事情,是卢绾病急乱投医,临时派出的使臣吗?不,张胜联络匈奴是很早就有的事情。早在陈希叛乱的时候,为了阻止陈希与匈奴人联合,卢绾就派出了张胜作为燕国使臣,去破坏伪代国与匈奴的联盟。当时伪代王陈希派王黄出使匈奴,想联合匈奴的力量一起对抗汉朝,而张胜此行的任务,就是要告诉匈奴,说代国已经被打跨了,以此来打消匈奴人的兴趣。

    张胜带着这样的使命去了匈奴,然而,事情后来发生了变化。因为张胜在匈奴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个人便是前面提到过的故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自从燕国被卢绾打败后,便流亡在匈奴,其父臧荼投降汉朝后,下落不明。所以臧衍对汉王朝是颇有几分怨恨的。

    当臧衍遇到张胜之后,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张胜这个人应该是臧荼原来的部下,因为是个匈奴问题专家,所以当卢绾王燕的时候,再次被委以重任,为匈奴问题顾问,并被派遣出使匈奴。臧衍与张胜的相遇,应该不是偶然的。我怀疑其中一方是已经蓄谋已久,主动接洽了另一方。或许臧衍的意思便是想挟燕、代以自重,在匈奴得到冒顿单于的重用。或者就是可借匈奴之力复仇复国,求其次也不失封侯富贵。

    而张胜对汉王朝也并不是忠心十足的,那个时代,士人们考虑的主要还是富贵,所谓忠义,也只是各为其主。因为他们的命运多半是与他们的主公共浮沉的。臧衍一语道破了这一点。燕国之所以久存,完全是因为诸侯王们的谋反此起彼伏,让皇帝没有时间顾及而已,一旦击破代国,则有唇亡齿寒之虞。燕国被灭,则张胜也将变为亡国虏了,哪里还有富贵可享?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代国和匈奴连和,不要把陈希逼得那么急。这样,在宽松的环境下,可以长期称王燕国,就算汉朝要来平叛,有匈奴和代国的援助,也足以保持安定了。

    张胜信以为真,于是反而令匈奴帮助陈希攻打燕国。

    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张胜这样做,并没有与燕王商量过,完全是自作主张的行为。结果燕国的灭代之策便成了扶代之计。于是卢绾认为张胜背叛了自己,便上书给刘邦要诛灭张胜九族。这件事情刘邦是知道的,而从那时起,张胜便成了汉朝庭的通辑要犯。

    张胜回到燕国后,向卢绾解释了他这一行为的理由,于是卢绾也明白了张胜的苦衷,便以其他人代替了张胜的家属,以张胜出使匈奴,以范齐出使代国,燕、代、胡三家正式结盟。

    当刘邦了解了这一切后,知道了卢绾原来是早有预谋的,所谓的诛张胜九族原来只是李代桃僵的欺君之谈。原来背地里却与匈奴与代国暗中勾结得这么紧,想干什么呢?亏我一直把他当好兄弟看待,竟然是如此的对待我大汉朝,留着他简直是个祸害。

    于是,刘邦便派遣相国樊哙出击卢绾。卢绾此时还妄想在刘邦面前负荆请罪,率领他的家人在长城下等待着皇帝病好一点,再跟他亲自解释。可惜,不久之后,刘邦死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撒手人寰,卢绾回归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与刘邦共同长大的卢绾,深得刘邦信任,为何还会选择投奔匈奴呢?

    当年刘邦还在沛县做泗水亭长的时候,他身边就有一群关系很好的哥们儿,比如樊哙、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后来这些人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建立西汉王朝,成为开国功臣。在刘邦的这些哥们儿中,与他关系最好的当属卢绾,简直比亲兄弟还要亲。然而,卢绾却背叛刘邦,率军向匈奴投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刘邦的发小

    卢绾与刘邦是邻居,而且两家是世交,关系非常好,“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邦、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当时,乡里主动出面,“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刘邦、卢绾自幼就在一起玩耍,然后一起求学,因此两人感情就更好了,“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刘邦家里兄弟四人,当时大哥刘伯早逝,二哥刘仲每日务农,小弟刘表年龄尚幼,而刘邦放荡不羁,引起家里人反感,因此与自家兄弟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卢绾就不一样了,他始终跟随着刘邦。当时,刘邦犯了官司被迫逃亡,卢绾不避险危,“常随出入上下”。因此可以说,刘邦、卢绾之间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

    二、汉朝的燕王

    后来卢绾跟随刘邦起兵,虽然他没什么能耐,也没有什么战功,但一直忠心耿耿,深得刘邦的信任。在与项羽交战的过程中,卢绾官至太尉,还被封为长安侯。当时,刘邦的已经是帝王级的人物,连重臣都很难进入他的寝室,唯独卢绾可以,“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也就是说,刘邦给卢绾的待遇,连萧何、曹参都无法与之相比。

    汉五年九月,刘邦率军平定了燕王臧荼的叛乱,他下诏要群臣推举新任燕王人选,“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在此之前,刘邦已经做出暗示,他打算册封卢绾为王,但卢绾的功劳根本无法与萧何、曹参这些人相比,才搞了这么一招。群臣明白刘邦心思,一致推举卢绾,“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三、匈奴的东胡卢王

    六年后,西汉王朝发生一起叛乱,陈豨“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当时,叛军、卢绾同时向匈奴派出使者,想让匈奴别帮助对方。不过,卢绾的使者张胜被臧茶的儿子臧衍忽悠,“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张胜回到燕国后,又把卢绾给忽悠了。卢绾居然暗中与叛军联络,“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刘邦得知后很生气,派人去征召卢绾,同时调查相关情节。

    卢绾更害怕了,“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因此称病不往。刘邦派军征讨。卢绾带着家人跑到长城附近躲避,“幸上病愈,自入谢”。可是刘邦却病死了,卢绾知道自己归汉无望,被迫投靠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没过多久,卢绾郁郁而终。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卢绾投奔项羽了吗」卢绾投奔项羽真实历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失独是什么意思」失独母亲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河蟹什么意思」河蟹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