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湿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2022-10-05 01:03:0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1

未来是湿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伊凡娜丧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这件小事在网上快速成为人人关怀的热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组织的组织力气,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事情闹大了。相似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其实讲的就是未来的组织方法。

在克莱舍基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活动在组织方法上的差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无组织的组织”)的差别。

这其实也是软件与湿件的差别。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于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新经济增加理论的一个术语。新经济增加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资源网类型。“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 (如书籍、光盘、录音录像带等 ) 的知识;“湿件”也称“技巧”(skills) 或“只可意会的知识”(资源网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别的知识,包含才能、才华、信心 (convictions) 等。我们可以把湿件懂得为是处于性命状况的东西,它与可以保留于无性命代码状况的软件不同,与包含机器、装备在内的硬件更是不同。所以说,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活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

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法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法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的方法组织的。所以,未来是湿的。湿是很具体的,但是说未来是湿的,就显得很抽象了。

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熔化,海平面上升,把人类都弄湿了。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出色对白,比拟接近本意:女上司严格地质问男主角: “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工业化,在实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活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接洽起来。我们把烘干的社会关系,或者把社会关系的干(犹如晒成的干),称为组织。每个性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觉得惶惶不可终日。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逝世的东西。

未来在实质上是湿乎乎的。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发明,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就像克莱舍基在本书中描写的Digg、MySpace、维基等各种情形一样,人与人像日常生涯那样接洽,凭情感、缘分、兴致迅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迫待在一起。

这是人人时期,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涯化,或用克莱舍基的话说,叫“大范围的业余化”。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传统时期的组织,是基于长期契约而存在的。这种缔约资源网方法所要节俭的交易费用,在人人时期湿乎乎的润滑关系中,是零摩擦或者可以疏忽不计的;它所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糟蹋。

人人要靠社会化软件联结。按克莱舍基的说法,社会化软件是指支撑成组通信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含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集合人气的处所,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博客、Digg、MySpace、维基、搜索引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它们只是技巧,症结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在云盘算中,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乎乎的关系——充斥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看重具体。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作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人聚一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巨大提高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裸露出来。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须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当今的互联网供给了这种契机。感激胡泳、沈满琳译出这本书,这对于我们懂得人人时期和湿乎乎的未来社会,同时认识和把握无组织的组织力气,是十分有赞助的。


下一篇:汽车维护保养(汽车常规保养有哪些项目)
上一篇:清扫保洁制度(物业各区域保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