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你知道授衣节与寒衣节的来历吗?)

2022-10-05 00:13:2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5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你知道授衣节与寒衣节的来历吗?)

九月授衣,十月寒衣,天地冷暖人间情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又到了农历九月十月之交,有一个民俗叫做寒衣节,在农历十月一日。此日之前后,常有人于野外坟头或者街头僻路,燃烧纸钱累赘,谓之烧寒衣,这是自清明,中元之后,又一个蔚然成风的祭祀先人的民俗节日资源网,那么它来源于什么时候呢?

在古代,衣服作为主要的人类文明,不单是人和动物的实质差别,还在于衣服是生存之必需,在秋冬尤其主要,以抵抗自然风霜的必要的生存用具。在稍有劳动结余之后,提前准备秋冬衣裳,从有人类社会就是一种自发加智慧的行动,贮存树叶以及动物皮毛。自有纺织创造以来,预备衣裳是生涯的大事件。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是先秦时期劳动听民的诗歌,反应当时的生涯。那么农历九月,气象转凉,正是须要下一季或两季衣服的时候。

那么这个“授”字如何解读呢?

一,有人以为,这是送衣裳,或者穿衣裳,你看这不是分明有手,有受吗?这是换季之时,穿新季节的衣裳。

二,适当地说明,应当是制造衣裳。古代文字简练有概括性,是反应当时社会一个主要的运动,就是气象凉了,而田间劳作已经停滞,桑麻已经收获,这个时候是加紧纺丝做布,裁剪衣裳,制造秋冬衣裳的主要时段。这个授,是制造衣裳的衣裳,当然也包括了穿戴赠予。

总之九月,随着秋深,衣裳是必备不可的主要的劳动行动。


唐朝正式将九月定为授衣节,这是有着伟大客观背景的。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提拔了大批的人才,充满官僚队伍。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人又重新分配在广袤领土的各个处所,不同岗位。唐朝的官僚福利制度未必能够满足每个基层官僚的衣食住行,尤其衣裳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唐朝,秋冬的衣裳和保暖用具应当是不菲的费用,对于平稳富贵的人来讲,这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更多的勤奋在工作中的人,这就是须要解决的难题。

唐玄宗天宝二年宣布诏令,里面的意思是说,9月诗经说有授衣之说,这是给臣子们休息打理自己,祭祀祖先的日子,但是之前,没有典章规定,那么从现在开端起,每年九月一日,都许可你们回家,祭祀先人,支配自己。

这是唐朝正式有授衣节的来历,这是官宣。

唐朝韦应物的诗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授衣还田里》

说的是衙门上面悬着布告,在职在岗的有授衣节假期,回家预备衣裳被窝去吧!

我可以想到那些官员放假的快活,如果全社会都如此,那是南来北往的秋运高峰啊!这也证明,当时在长安没有大型的成熟的商品经济,要知道衣裳是伟大的市场啊!

那么授衣节在唐朝具体在哪一天,哪一时段呢?

我看了很多诗,根本和重阳节重合,在九月九号前后。大概也会依据各个处所浮动给假。

唐朝授衣节已经包括了两点,一是祭祀,二是整顿自己的秋冬用具。


那么在宋朝,九月的授衣节就慢慢推到了十月。这是因为十月更冷,而且更觉得衣服的主要。

宋朝官方,在十月上旬,会有专门的对将校赐予锦袍,就是高等棉衣的典礼,以勉励他们戍卫之辛,所以宋朝有十月授衣的说法。

而随着授衣典礼就是皇家的祭祖,延长到民间,唐朝的九月授衣,就演化成十月寒衣节。

此时民间预备好了自己的秋冬衣裳,天地冷暖人间心,开端了给先人祭祀,烧寒衣。

所以农历的十月一日,叫做寒衣节,给先人烧衣裳,称之为送寒衣。成为清明中元之后,又一个祭祖扫墓的主要风气节日。

这是中国人由冷暖及天下又及宇宙魂灵的一种精力观和典礼。


那么回到人间本身,寒衣也的资源网确是有着真实的人间冷暖的分量,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孟郊《游子吟》

这是母亲替孩子做衣裳,针脚要密,要厚实,要保暖,因为孩子出门,换洗无多,越坚固,越能让做母亲的少一点担忧。而且怕他在外面耽误久,恨不能一件衣裳抵十件。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资源网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唐朝许浑《塞下》

这是说唐朝的一场边关之战,半数的士兵都没有回家。但是第二天早上,还有故乡的信到,说冬天的衣裳我给你寄来了。这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妻子?在唐朝,有个很奇异的现象,就是须要家人寄衣裳,也许是唐朝的战斗消费,军备不足,也许是做父母妻子的爱心,只要有可能,就给这些在外的亲人寄上最温暖的冬衣。

只是她们不知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大概士兵穿的还根本不缺。所以主妇的心思就更细腻。

“日日妆楼望雁回,雁回郎不寄书来。

谁知别厚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宋朝王镃《征妇词》

这已经上升到了,愿望给对方做的寒衣合身而保暖。怕做小了,糟蹋了材质,怕做大了,不合身,夫君不爱好。不过棉花在宋朝还是紧俏商品,一件最保暖的棉衣恐怕是价值不菲,要我,我也不敢动剪刀。心疼的何止钱,还有那手工日夜的心意,怕穿不到他身上。

但是就怕剧情翻转,这里还是当心思,那里已经魂归天国,书信不来,是真悲催。

明清两代棉花推广,但是冬天家人做的棉花衣裳,仍旧是最温暖的爱心。清贫之游子,自己背着故乡的棉被棉衣,这种景致实际延续到上世纪末。


当代商品经济发达,随处都有秋冬衣裳,时尚保暖,且如果不追慕大牌,冷暖衣裳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虽不用女子亲自做衣,但家人亲手买的,那种感到总还是不同。

这就是中国浓浓的寒衣情,从上古到未来,不会转变。

初衣胜雪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下一篇:春秋战国有哪些文字(春秋战国时的文字长的啥样?)
上一篇:古诗中的春夏秋冬(400句 春夏秋冬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