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古代边塞诗经典作品赏析)

2022-10-04 22:30:5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5

边塞诗鉴赏(古代边塞诗经典作品赏析)

流派概述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目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著名,而高、岑造诣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重要是描述边塞战斗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资源网战斗带来的各种抵触如离别、思乡、闺怨等,情势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壮,最足以表示盛唐气候。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盛唐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边塞风资源网光、反应戍边将士生涯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目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著名,而高、岑造诣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有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涯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刻表示边塞生涯,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写了壮阔苍凉、壮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激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情感。对战斗的态度,有歌唱、有批驳,也有咒骂和谴责,思想上往往到达必定深度。其诗作情辞大方、氛围浓郁、意境雄壮 ,多采取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情势。出色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势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概,但是只有高适一人在“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负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那大唐最强音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疏忽的。

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作风,它包括了:雄壮、磅礴、豪迈、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大比较陪衬的手段对战斗残暴,环境恶劣进行展现,如“战士军前半生逝世”,“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斗时奔涌出的伟大精力力气。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保家卫国的激情,还有在战场上树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纭,逝世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峙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峙统一所发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高尚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辽阔:一方面包含:将士树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涯的艰辛,战斗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感;另一方面包含:边塞风光,边境地理,民族风情,民族来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重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高昂:气概流利,富有高尚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含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参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纭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参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代表人物

高适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他早先家境贫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轻时,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测验,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但他的名气却流传的很远。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胜利,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光。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境,加入驯服契丹的战斗,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遇。虽然这次他没胜利,但在这段时代内,他却熟习了边塞和边塞生涯,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疆战斗的意见和愿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举,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涯,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抨击黎庶令人悲。”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天宝十四年(755),安䘵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保卫长安的平彰、潼关。潼关沦陷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说了他对战斗的意见,受到唐肃宗的看重。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主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途径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应社会生涯比拟辽阔,也比拟深刻。长期的仕途失意使他感想颇深的是世路的艰苦。他的许多诗篇在抒发胸中苦闷的同时,鞭挞了社会现实中丑陋的一面。自浪游梁宋而至任职封丘县期间,他长期“混迹渔樵”,比拟接近下层,这一时代的许多作品表示了对劳动听民生涯的关注。如《苦雨寄房四昆季》、《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东平路中遇大水》、《封丘作》等,分离从不同方面反应了当时劳动听民在天灾和赋税压迫下贫困苦楚的生涯,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切的同情。他在晚年所写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巨制中描述道,“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暴腮。……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逼真地反应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害。

高适的许多诗篇抒写了他自己要立功边塞的壮志,描写了戍边将士守卫祖国的激情和奋不顾身的精力,同时也揭示出唐朝部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穿的也很深入,并表现了诗人的深深忧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憨厚,活泼地反应了当时的征战生涯和他报效国度的热忱。这是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的突出特色。他写道:“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答侯少府》),“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逝世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这些逼真的描写,使他的边塞诗在内容上显得很深入,从而增长了他的创作的思想深度。

岑参

岑参(约715年—770年),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逝世,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忙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从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境。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举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逝世成都旅舍。

岑参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天宝八载出塞前,诗人仕途失意,写了一些感慨身世之作和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写景之作,其中有不少为人们赞美的名句。至德二年诗人自边塞归来后,曾写了一些较有社会心义的作品,反应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揭穿了官军将领的腐烂和权贵的气焰,反应了当时政治中黑暗的一面。这个时代的一些写景诗也比拟精彩。

在诗人的创作中最光彩的时代是边塞生涯时代。这一时代中,诗人创作了许多前人从未写过的诗篇,以奇特的面孔为诗歌题材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而使诗人在文学史上博得了不朽的位置。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不止一次地抒写了自己立功边塞、大方报国的幻想。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豪杰——丈夫!”这种豪壮的诗句正是诗人心坎的写照。这里虽然包括谋取个人功名的内容,但正如诗人所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幻想是以爱国主义为其主线的,它所表示的不只是诗人自己,而且是一代有志文人的积极进取精力,情感是丰满而健康的。

戍边将士保家卫国、艰难奋战的豪杰主义精力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也得到了突出的表示。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篇,都从不同的侧面歌唱了戍边将土为守卫祖国而进行的艰难卓绝的战役,所表示的奋不顾身的豪杰气势;以及唐军的浩大声威。初唐以至盛唐时期,唐帝国国势强大,天宝后期,唐王朝内政虽趋腐烂,但安西一带兵力仍相当壮大。岑参诗篇中那种豪壮的气概,正是以强大的国势为背景的。

在描写金戈铁马的战役生涯的同时,诗人还满怀豪情地歌颂了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新颖奇怪的边塞风物。漫天飘舞的飞雪,突兀炎热的火山,神异独特的热海水,千姿百态的火山云,以及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秀色媚景的天山奇花,都被收入他的诗篇。《白雪歌》,《火山云歌》,《热海行》、《天山雪歌》、《优钵罗花歌》、《赤骠马歌》,仅仅是这些诗题本身就已使人觉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边塞生涯是艰难的,而边塞风光又是无比壮美、无比可爱的。这些诗篇至今仍能激发人们对祖国边境的酷爱。

高、岑的共同特色:都以七言古诗见长,内容多描述边塞战斗,作风雄放。他们的创作都共同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们的手中,边塞诗扩展了自己的表示规模:丰硕的生涯图景和庞杂的社会抵触都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反应出来;他们以自己丰硕的边塞生涯经历和高明的艺术技能描写出大风和大雪,沙漠和冰崖,飘荡的大旗,威武的大将,飞驰的骏马,雄浑的军乐等,从而构成无比活泼、无比壮美的艺术形象;他们又以浪漫的笔调充斥豪情地描写了边塞生涯,即使是边塞上艰难的征战,在他们的笔下也带上豪杰主义的颜色,而边塞上的冰天雪地就更充斥了活气和热力,因为这种生涯是同他们的幻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从而使他们的边塞诗篇一洗苦寒颜色,而充斥高昂情折衷冲动人心的力气。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创作上所取得的造诣,不仅为唐代诗坛增加了光荣,而且为后代,尤其是宋代爱国主义诗篇的大批涌现奠定了基本。

当然,高适和岑参创作上的作风和造诣也并不完整雷同:岑诗题材不如高普遍,高除边塞诗外,还有反应个人早年坎坷遭受的诗和反应人民疾苦的诗。而岑参一生三次出塞,对边塞生涯十分熟习,他的四百首诗中边塞诗占了大部分,边塞以外的内容则不突出。就高岑的边塞诗而论,高适以思想深入取胜,而岑的诗内容丰硕多样,则胜于高适。他们的边塞诗都写得豪放雄浑,而高诗偏于雄厚,即常于豪放雄浑之中显出厚重深沉,岑诗则偏于雄奇,即常于豪放雄浑之中显出奇丽俊拔,高诗常寓理于事,岑诗常寓情于景,在艺术发明性上,岑诗似也高于高诗。

高适诗的特色,以政治家的眼力去剖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斗的看法,深入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同时吐露出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讥讽。他的名作《燕歌行》集中地表示了这些思想。

岑参诗的特色,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描述战役生涯和边塞风光。他的诗有的以悲壮有力的笔触,描写战斗场面;有的揭穿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现不满;有的以逼真朴实的语言,表达思乡怀友之情,而他最突出的诗是以浓厚的色调描写西北边境的奇怪风景,以及将士勇敢报国不畏艰难的精力。他的诗情感灼热、气概磅礴,以独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诗句,奇伟瑰丽而又富于生涯实感。情势富于变更,声调悲壮明亮。如用—个字来概括,岑诗特色就是“奇”。他的诗奇诡而不失于险怪,因为他是把自己对边塞风光战役生涯的体验,概括提炼成为诗。

《燕歌行》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走马川行》)是资源网两人的代表作。这两首诗活泼地描写了唐代边塞生涯图景,揭示出庞杂的社会抵触,艺术上都有所创新,为唐代诗坛增加了壮丽颜色。但这两首诗无论从内容到作风都有必定的差别。现以此为例,剖析研讨一下高岑诗歌之异同。

高适的《燕歌行》在继承和融汇前人同题诗歌中征夫思妇内容的同时,着意把主题移到边塞军情及其内在抵触上,这就大大加强了诗歌的社会心义。全诗用简洁的笔墨,写了某次战斗。战火燃起,兵士们大方赴边,辗转苦战,但由于将帅的腐烂而战败被围。接着写久戍起相思,最后诗人直接评论,总结全诗。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主要作家,也是边塞诗派主要作家,重要善于七绝,现存诗177首,其中七绝有75首,五言绝句有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以为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火,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数王昌龄写得最好,《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出生寒微,青少年时代生涯相当清苦,“久于贫贱,故多知危苦之事。”有人以为王昌龄未到过边塞,后人考证王到过西北边塞,到过青海,玉门关甚至更远,(27、28岁时)这应当是生涯基本,也是创作基本,能用传神参军描画出边塞奇景,代表作是《参军行》七首。

李颀

李颀曾进士及第,授新乡尉,不久弃官,长期隐居于嵩山,从诗的重要方面斟酌应归于边塞诗派,作风豪迈略带苍凉,代表作《古参军行》是反战诗篇,指出战斗毫无意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品赏析

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有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风行胡乐,能观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爽朗的胸襟,豪放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大方,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用白描手段写眼前之景:北风咆哮,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原来残暴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纭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安慰:此去你不要担忧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洪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斥着信念和力气,鼓励朋友抖擞精力去斗争、去拼搏。

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 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豪杰一丈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别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觉得一股豪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邻近)。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难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别的背景,衬托出李副使不畏艰难、毅然应命前行的豪放气势,而一路珍爱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常的阅历,鼓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精力的反应,是盛唐之音中一个高昂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召唤、劝告的口吻,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超出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迈,在送别的诗题下开辟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顺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鼓励李氏立功扬名,发明豪杰事迹,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幻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豪杰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冲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觉得亲热洒脱。婉转流美的音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生动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放的气概,转达出火一般的豪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气。


下一篇:欢乐颂五个女人的结局(欢乐颂大结局是什么)
上一篇:东汉开国皇帝(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隐忍筹谋终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