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译文(文言文‖《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2022-10-04 09:46:5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2

隆中对译文(文言文‖《隆中对》原文及译文)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服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停止了决裂局势。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端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传播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全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决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隆中对

〔魏晋〕陈寿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英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认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豪杰,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地步中耕种,爱好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切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会刘备,刘备很重视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资源网看法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访问,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当屈尊亲自去访问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访问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瓦解,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遭遇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权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量自己的力气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势。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以为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呢?”

  诸葛亮答复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英雄同时起兵,占领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誉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气克服壮大的原因,不仅依附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策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召诸侯,这确切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领江东,已阅历三世了,地势险要,大众归附,又任用了有能力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质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取的处所,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赞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据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辽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胜,高祖凭借它树立了帝业。刘璋昏庸脆弱,张鲁在北面占领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充裕,物产丰硕,刘璋却不知道爱护,有能力的人都盼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名誉很高,著名天下,普遍地罗致豪杰,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领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处所,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结合孙权,对内改革政治;一旦天下形势产生了变更,就派一员上将带领荆州的部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带领益州的部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胜利,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愉快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愿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注释:

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

对:答复、应对。

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

躬:亲自。陇亩:地步。

好(ho):爱好。为:唱。

《梁父(f)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赞助桓公树立霸业。

乐(yu)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带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赞成。

惟:只有。友善:友爱,关系好。

信然:确切这样。

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

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

器:重视、看重。

谓:对,说,告知。

岂:大概,是否。

之:代词,代诸葛亮。

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访问。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ng)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访问。由是:因此。

遂(su):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访问的意思。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就。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瓦解、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尘:遭遇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东汉的京城原来在洛阳,董卓强制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制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du)德量力:权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量(自己的)力气(能否胜人)。

欲信:通“伸”,伸张。想。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

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然:然而。犹:仍,还。已:停滞,罢休。

谓:以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出:发生。自:从。

已来:已,通“以”,表时光。跨:占领。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比于:同,相比。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软弱。

克:克服。为:认为,变成。者:的原因。

非惟:不仅。抑:而且;亦:也。

谋:计划。今:现 在。

挟(xi):挟持,掌握。

令:号召。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此:这。诚:的确。

争锋:争强,争胜。已历:已经阅历。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大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为:被。

可认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图:谋取。据:占领。利:物质。

尽:全体取得。连:衔接。通:达到。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处所。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di):大概。

资:赞助,给予。

所以:用来。

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

险塞(si) :险峻的要塞。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胜,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处所。

高祖:刘邦。

因:依附,凭。

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脆弱。

殷:旺盛充裕。

而:但是。

存恤:爱抚、爱护。恤:体恤、谅解。

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信义:信誉道义。

著:著名。

总揽:普遍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处所。

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内:对内。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将荆州之军:将:带领。

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身:亲自。

川:平野。

(80)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忱迎接和招待自己所爱戴的部队。

(81)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82)日:一天天。

(83)悦:愉快。

(8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85)之: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86)犹:好像。

(87)愿:愿望。

相干成语: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方得到跟自己十分逢迎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挟天子以令诸侯:比方用引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箪食壶浆:形容部队受到群众热闹拥戴和欢迎的情形。

鼎足之势:比方三方面并立的局势。

三顾茅庐:顾,访问;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方真诚诚意,一再邀请、访问有特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切。

度德量力:度:估计;德:德行资源网。权衡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量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胜任。

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目极多。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暴压榨和自然灾祸的激烈袭击,宽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认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引导下,爆发了有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逝世,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流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撼”。川黄巾起义的浪潮快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宽大地域,繁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保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匆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猖狂反扑;各地的豪强权势也趁此机遇招兵买马,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繁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进程中,“英雄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权势纷纭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领幽州;公孙度占领辽东;袁绍占领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领扬州;曹操占领兖、豫二州;刘表占领荆州;孙策、孙权占领江东;韩遂、马腾占领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领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带领军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靠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位置。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权势,占据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生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干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录:“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身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苦楚。特殊是诸葛亮伴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进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凉悲惨气象,更是在年轻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入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清除决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本。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端了独立生涯, “躬耕陇亩”于南阳中,诸葛亮渡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断的世外桃源生涯。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亲密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沉着地视察与剖析各个政治团体实力的消长和奋斗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亡命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换,交流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信服春秋时代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代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像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期待机会,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幻想和雄伟抱负。

  怎样能力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成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奔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忙,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策划策呢?笔者以为重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位置。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权势,占据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发挥能力。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策划策。

  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少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停止决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发挥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靠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佩。就连曹操也以为: “今天下豪杰,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以为刘备可以牟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祖刘邦,造诣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少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以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足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隆中对》迟疑满志,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举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靠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情愿寄人篱下,迫切地希望强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写成了一段十分出色的故事。诸葛亮以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任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视察与剖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团体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全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有名的《隆中对》。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历史的再现: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狂,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英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认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豪杰,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英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认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豪杰,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意见,并且针对刘备团体无依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重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认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应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遇, “若跨有荆、益,”代替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树立起可靠的依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牟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应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名誉,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当处置好与西南地域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树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综观后来的历史过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剖析,根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团体制订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诸葛亮以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当采用哪些策略?

  1.代替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树立起可靠的依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牟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应用帝室之胄的名誉,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外交上妥当处置好与西南地域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树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3.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带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带领益州的部队攻打秦川。

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访问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策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擅长审时度势,视察剖析形势,擅长透过现状,控制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刻地完成的。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略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侧重解释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著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传播在齐鲁之间的感叹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情感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解释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叹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述。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述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梧漂亮,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心坎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代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造诣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英雄。乐毅,是战国时代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豪杰。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解释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应,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解释他能力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解释他深沉的性情特点,解释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严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逼真懂得,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懂得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温和徐庶,则完整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举他,更见出他的神情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高尚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期,“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方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解释他虽有卓绝的才华,却是豪杰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懂得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德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作了氛围。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挚求贤下士的视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整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诚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造诣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解释,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秘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重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虚的口气和坚定的态度陈述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真挚诚恳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描绘诸葛亮这个卓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造诣蜀汉大业计划了一条明白而又完全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写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树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剖析的基本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根本上依照这个政治计划树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势。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楚,构造十分谨慎。作者自始至终环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环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构造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取了正面叙述的办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涯、思想、交游及其社会荣誉,这就粗略地勾画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陪衬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作了氛围。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应来突出诸葛亮的高超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现人物的高超。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入视察和科学剖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阐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计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论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写来,既精辟地阐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资源网立依据地时,什么处所合适,什么处所不合适;什么处所先“图”,什么处所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预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楚。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应,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还是从文章的构造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到达了相当完善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涯状态、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勒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应,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方,活泼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入内容,留待读者去沉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辽阔,剖析得那么透彻,阐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宝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入的特点。《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举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招待刘备,并剖析了天下情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录。


下一篇:养老金待遇(退休后养老金待遇多少钱)
上一篇:面部全息图(相貌,是生命的全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