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电影院(百年老照片:记忆里的赤峰电影院)

2022-10-04 03:20:2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3

赤峰电影院(百年老照片:记忆里的赤峰电影院)

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消遣的一种广泛方法。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方法,在上个世纪甚至更早的年代,看电影可以用“奢靡”来形容。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法比拟单一,并不像现今这般多元化,全部赤峰街的电影院也没有几家,如果能偶尔看上一场电影,可谓莫大的享受。小资源网朋友们相约玩耍,姑娘小伙子约会恋爱,工作劳累的人们放松身心,去电影院看场电影都是绝佳的选择。红旗剧场、昭乌达影院、赤峰影都……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一经提起,想必老赤峰人的心里就泛起了涟漪。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全部赤峰市的电影院也都随着时光的推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年岁月,再去感受一下老赤峰街的那些影院,曾经的风度!


赤峰放映电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国五年(1916年)。地点位于五西街路北一家名为大同店的大车店内,是用席棚搭建的临时影院,开办人为昌卜臣和李三秧子等人,放映无声黑白片和染色幽默影片。1930年前后,由吴希文创办的电影放映棚在大粮市南端开业,白天演戏,晚上放映电影。赤峰失守后,日本人松永肇在二中街西段路南建设电影馆,1936年开业。


解放前,赤峰城区内只有一座能容纳800人的剧场,有个同乐茶园,还被火销毁了。解放后,赤峰城区内大小剧场发展到6座,能容纳5000名观众。赤峰各旗县,在解放前根本上没有剧场。解放后,林东、乌丹、敖汉、宁城、林西、喀喇沁等地都有了演出场合,使群众有处所看戏。


赤峰剧场


赤峰大剧院,1936年应用朱锡久的投资在头道街老爷庙院安乐茶园原址上兴建,赤峰剧场是赤峰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剧院,容纳观众近千人。戏院仍以原安乐茶园的演员为班底,并外请著名演员进行演出。解放后成为热河省京剧团的重要演出场地。


▲赤峰剧场,图为赤峰剧场被大火焚烧前。


1963 年冬,赤峰剧场遭大火焚毁。1965年,又在原址上重新翻建,翻建为砖木构造的新剧场,容纳观众800余人,供赤峰评剧团演出应用,成为新赤峰剧场。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电影院,后移交商业部门。由市乌兰牧骑、评剧团在此演出,1979年至1983年,兼放电影。建区后由市商业部门改作他用。


▲赤峰剧场外景



赤峰电影院


1938年,日本人西村行知在五道街西南苇子坑东侧兴建一座容纳700名观众的电影院,名为赤峰电影院。这是赤峰历史上较早的现代化电影院,采取砖混构造,外观设计为日本现代主义作风。1975年,因海城地震受损,全体拆除。


▲赤峰电影院,图为解放后仍在应用的赤峰电影院外观(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立新电影院。


昭盟博物馆准备处


昭盟博物馆准备处,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行各业纷纭响应,涌现了行行大跃进的浪潮。文博战线提出了“县县办博物馆”的口号。昭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镇也不甘落伍,提出了兴建一座范围巨大的博物馆建设筹划,计划在市图书馆(今园林路和钢铁大街十字交叉口的东北角),兴建一座上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并先期盖了两栋面积二千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和一座无梁砖混构造房屋。后来由于公民经济衰退,大博物馆筹划搁浅,这三栋建筑物成了展览馆和文物站的办公场合。

昭盟博物馆准备处南大厅后改做电影院。


▲昭盟博物馆准备处,图为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期间的建设展览馆外观。


人民剧场


人民剧场,位于头道街北市场西侧,于1965年11月建成,原址是1959年树立的曲艺场。可容纳观众300多人。供当地或外地曲艺人说唱演出应用。人民剧场开业后重要供原市评剧团应用,曾演涌现代评剧《阮文追》、《焦裕禄》、《山乡风云》等。1969年-1984年改为人民影院。1985年改为红山区文化娱乐中心。


▲人民剧场,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剧场前人头攒动的场景。此剧场现已不存。


职工电影院


职工电影院,位于火花路南段路东,始建于1958年。1956年赤峰新市区兴建之后,在六道街以南的新市区尚无一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满足新市区市民的文化生涯,盟城建处在火花路计划兴建了容纳800人的职工电影院, 以放映电影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改建为尺度件厂厂房。


▲职工电影院,图为职工电影院全景。


工人俱乐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为引导阶级,赤峰也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市内开办了许多大型工业企业,为保障职工权益,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工会组织。从1958 年起,为满足职工的文化生涯须要,工会组织纷纭建起了俱乐部,供工人业余时光看电影、阅览图书、唱歌、跳舞和弈棋等。


1958年, 由原赤峰市总工会在长青公园西侧建成。建筑面积1400 平方米,可容纳 800 资源网人,内设电影放映室和演出舞台。两侧配楼和西侧的一排平房为娱乐设施和图书室。每逢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工人开展业余运动的重要场合,每年总工会还在这里组织基层工会进行文艺汇演。


▲工人俱乐部,图为拆除前的工人俱乐部旧貌。


水泵厂俱乐部


1958年起,制药厂、造纸厂、发电厂和水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建起了容纳千人的工人俱乐部,这种仿照苏联国有企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做法,是社会主义国度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


▲水泵厂工人俱乐部,图为至今仍保留完好的水泵厂俱乐部。


▲水泵厂工人俱乐部


红旗剧场


▲1959年冬刚刚落成的赤峰影剧院。广场前的房屋尚未拆迁清算完毕,宛若一处大工地。


1959年建成,位于文化广场西南角。建筑面积1945平方米,观众厅高低楼设有1090个座位。配有放映室、舞台、化装室、化装室、休息室、衣帽间、小卖部、贵宾休息室等,有暖气、自来水等设施。建成时命名赤峰影剧院,原赤峰县文教科于1964年交给昭乌达盟文教处,交付盟京剧团应用。“文革”时更名为红旗剧场。198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电影放映先进集体称号。


剧场落成以后,归属于昭盟京剧团,兼作影院,也是盟市党政机关的大礼堂。“文革”时代,红旗剧场大门前台阶上的平台被用作各种集会的主席台,红山区召开的群众大会多在这里举办。




▲红旗剧场,图为红山区人民法院在红旗剧场门前台阶上召开公判大会的主席台。


▲新建的红旗大厦,是一座包含影视、餐饮、娱乐、百货等多用处的现代化建筑,无论从建筑作风、装修材质和适用功效都到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程度


昭乌达剧场


1979年落成,位于红山区钢铁街西段路北,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1230观众座席,并设会议厅、贵宾接待室。自开业以来,除供市内戏剧电影演映、大型会议应用外,还招待国度、省、市级大型文艺表演集团上百个。近年又增设舞厅、电视放像厅、台球厅、接待所,有多功效的文化娱乐场合。




▲昭乌达盟三干会议


▲昭乌达剧场


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坐落在新华广场南侧,建于1958年,原名工人俱乐部,,1984年翻建,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高38.5米,内设电影宫、歌舞厅、电视厅、排练厅、阅览厅、讲座报告厅等。1987年,由红山区总工会移交赤资源网峰市总工会,,1988年5月1日劳动节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宫内有各种运动,宫前广场每天都有千余人进行多种情势的晨练,已成为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场地。文革前市业余京剧团在此售票演出多年。




▲工人文化宫


铁路俱乐部


铁路俱乐部,建于1982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设981个座位,位于昭乌达路南段西侧,附属通辽铁路分局工会。以放映电影为主,也招待会议和各种演出。


▲铁路俱乐部


赤峰影都


具体信息不详。



▲赤峰影都


由于资料图片有限,收集的不完全,还有露天电影院、地质礼堂、红星电影院、松山影院等。这些老电影院承载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欢笑和泪水。随着社会信息不断的丰硕,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日久尘嚣的宣泄。蓦然回想,大部分老影院已消失于历史之中,成为赤峰几代人的回想。


下一篇:怎样制作相片(如何从零开始学习制作一张创意照片)
上一篇:现代儿童诗大全(13篇儿童古诗,现代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