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传统节日(高山族传统习俗)

2022-10-03 17:17:5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2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高山族传统习俗)

台湾是我国多民族集合的省份之一。我国各个民族台湾几乎都可以找到踪影。不过最早生息在台湾曲是人们通称的高山族,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的“东人”和“夷州人”,后来改称为“山胞”、“台湾土著族”、“台湾先住民”、“台湾原住民”。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高山族社会的发展比拟迟缓,有的到现在甚至还处于原始状况,仍生涯在贫困之中。据记录,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代,都曾实施过海禁,强制我国东南沿海地域的居民搬到内地,不准他们和沿海诸岛人民进行接洽。这样,孤悬海外的高山族人民,便和祖国大陆人民涌现了不同的发展进程。但是他们的族源、文化及生产、生涯等各方面都仍和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并且从前清时代开端,废弃了本来的“番”姓,改为和大陆移民雷同的姓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气,集体居住的处所叫村社,每一个村社包含若干个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这些村社,分离占领必定数目的土地,外人不能侵占。

高山族人民居住的一般是茅草顶的木板房,也有的屋顶是用树皮、石板或竹子盖起来的。住在台东兰屿岛上的雅美族人民,到现在,还采取挖地穴的方法建造房屋,室内比地面低很多,挖出的土堆放在周围就成为屋墙。他们以芋头、甘薯为主食。平时男子大都只在腰间挂一个“丁字带”,妇女也仅在胸前和腰间系一块方布。随着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已成为台湾一个旅游区,一部分雅美族人已解脱愚蠢落伍和衣不避体的陋习。

高山族人非常尊重老年人,还很爱喝酒。由于他们经常进行打猎运动,所以特殊爱好自己的猎狗,就像汉族人民看重自己的耕牛一样。

高山族人民也有传统的文化艺术,并特殊爱好跳舞。有名的杵乐,就是他们从生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

高山族人民按其居住的地域散布和语言的不同,分为许多支。除早已定居平原并与汉族融会在一起的平埔族外,高山族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邵族等十大族群。一共40多万人,占台湾2300万人口的1.7%,属于弱势族群,但是代表的却是台湾本土文化最典范的表示。这十大族群中前六个族群的居住地多在无法耕种的山区,阿美族和卑南族居于东部平原,雅美族则居于太平洋上的兰屿岛。据此,长期以来,把这十大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看来也不是很适当的,但是沿用时光已久也就习惯了。

高山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奇特的风气。

节日与习俗

高山族一般每年有两个重要节日,一是播种节,一是丰产节。后者的范围特殊大,差不多等于汉族的春节。各家届时都要屠宰家畜、酿酒、做糕等,祭祀祖神,饮宴作乐,一般延续10天左右。他们特殊崇敬祖先;信任灵魂不灭,以为万物皆有灵魂,灵魂有善有恶。外出时挂菖蒲于胸前,夜间行路涂炉灰于额上,避免恶灵近身。有病用茅叶、鸡卵、兽牙抚摩患处。还广泛迷信征兆和占卜,常依据征兆决议事情的行止。如日食、月食、彗星涌现、鸡夜鸣、犬长嚎、蛇出洞、小鸟小兽横道、人被毒刺挂、跌跤、打喷嚏等都是凶兆。儿童的头不许随意抚摸。女人专用的小锹、厨具、织机等和男人的弓箭、农具、兵器等不准异性接触。

女性权利高

高山族的基层社会组织是“社”,若干社聚集成一个部族。有的部族里,女性权利一向比男性高,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在部族公共事务上,他们的长老、祭司、甚至头领,大都由妇女充当,执政掌权。在阿美族和雅美族里,婚后的丈夫几乎把最好吃的、用的都给妻子享受。妇女们不仅在家中享受主人的待遇,社会位置也大都比男子高。

精巧的服饰

高山族同胞的衣着服饰最引人注视。他们的衣服重要用麻和棉布制成,又因地域的不同各有差别。但一般男的有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和披肩等。女的穿有袖或无袖胴衣、围裙、裤或裙子。妇女还爱好在衣襟、衣袖、头巾、围裙上刺绣精巧的图案。

高山族男女爱好赤足,不论男女都爱佩带头饰、耳饰、手镯、脚环、项链等。排湾族男子的头冠甚至还比妇女头冠更庞杂、雅观。阿美族人爱好在衣服的袖、领、下摆镶上细条的衬色花边,腰部系半腰裙、黑布,或以豹牙、毛、贝壳、铜、银、鹿角等,制成头饰或耳饰来装扮自己。泰雅族和赛夏族男人,经常在额头当中和嘴唇下施有刺墨,成为蓝记。那刺墨成纵向条纹状,约有一节小指大小。女人踪面(用刺针在面部刺精彩彩庞杂的花纹)则都从脸庞两边的颧骨刺到嘴角,形成一个“V”字形。女人的踪面,纹路细而宽者,为高尚;纹路粗而窄者,是一般平民。

在身上刺黑的人高山族比拟广泛,其中的排湾族人和卑南族人均有纹身的风气。居住在东海岸边的卑南族、阿美族人,有的男子还有一种烧疤的习惯。而排湾族人和阿美族人则爱好用鸟尾羽作为装潢。排湾族人常常用二三根鹰的尾羽,插在皮帽的顶端。阿美族人用的是野鸡的尾羽,取其白色者,计20多根,在头上排成扇形,作为头饰。泰雅族人、排湾族人爱好戴环形帽,有的戴花环帽、碗形藤帽、熊皮幅等。雅美族人和阿美族人的一部分,还常常戴独木笠,应用木头,当中挖空,成为笠帽,用以遮阳、遮雨。

高山族同胞出门,不论旅游、出猎、捕鱼、赶集等,几乎都随身带着网袋,成为一种风气;排湾族人的一部分女子盛装外出,时常在肩上挂着一个长足带,一直垂到膝盖下。男子出门也往往有披肩布袋,用来藏槟榔和其他用具。泰雅族人、布农族人爱挂用皮革做成的袋。

待客点鼻礼

兰屿岛上的雅美族同胞,在招待岛外的来客时,有时还应用一种自古相沿的独特礼节——点鼻礼。这种点鼻礼,就是客人上岸后,部族的长老,在手举火炬的人群中,以亲热平和的姿势,用自己的鼻子轻轻地摩擦客人的鼻尖片刻,然后再发表欢迎词,以示对登陆来宾的友爱情感。

幽美的“杵歌”

高山族同胞性格真诚、豪迈,广泛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幽美的民歌、古谣和神话传说。乐器有嘴琴、弓琴、竹笛和鼻箫等。每逢喜庆节日,同胞门就群集唱歌跳舞。其中“笔杵舞”是具有奇特作风的民间歇舞。妇女们围绕在石臼旁,手持长杵舂米,长杵舂在石日上发出铿锵的音响,妇女们有节奏地伴以清脆悦耳的歌声,蹈以幽美的步伐,俭朴动听。

槟榔情趣

台湾同胞爱吃槟榔,高山族同胞更爱吃槟榔,尤以年事大者为甚。如果家里来了朋友或客人,请吃槟榔被视为是一种很好的待客之道。他们以为槟榔树是常青之树,槟榔果是常青之果,是名贵吉祥的化身。把它献给老人,表现尊重,祝他健康长寿,长命百岁。送给姑娘,表现倾慕,愿她爱情生涯幸福,圆满和气;送给小伙子,表现祝愿,祝他体格硬朗,勤劳大胆。送给客人,表现欢迎,祝贺身心健康;万事如意。因此,高山族的村寨,常树立在四季常青的槟榔树林里,意在求得它的庇护,消灾祛病。每年槟榔成熟后,他们爬上高高的槟榔树将果实摘下,用腰刀把它切成小块晾干备用。然后到海滩上找来蛎壳,用火煅烧后磨成细粉,这就是吃槟榔时的“佐料”了。他们还爱好用一种称为扶萎植物的叶子包着蛎灰和槟榔一道咀嚼,这样吃更具一番风味。据说除了有驱虫的功用外,槟榔还有护牙的作用。由于常吃槟榔,他们的嘴都染得红红的,尤其是年青姑娘,嘴唇就像涂了一层胭脂,更显得婀娜多姿、妩媚动听。

更为有趣的是,在花莲县初台东县一带,槟榔还成为高山族青年男女们的传情之物。按阿美族的风气,‘每年的夏秋之交,都要举办一次热烈而盛大的“背篓会”。它被视为阿美族青年男女的节日盛会。他们通过在会上的相互来往,寻求纯粹的爱情和幸福。每当八月十五来临,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装扮得漂英俊亮的阿美族少女们,一个个都背着精致雅致的小藤篓,前来加入“背篓会”。这些小藤篓都是姑娘们的母亲精心为她们编织的。为了祈求女儿能获得幸福,小篓上还编织了许多俏丽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着许多不同的寓意,有的表现吉祥如意,有的表现爱情幸福等。

背篓会开端时,首先由部落的头人把小伙子和姑娘召集到槟榔树林里,高声地为他们祝愿,祝贺每个年青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获得爱情和幸福,使部落能坚持繁华和壮大。祝词完毕,小伙子们便高声地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奔向槟榔树,开端摘槟榔了。高高的槟榔树,一般都有十多米高,表皮光滑,又无枝杈,要爬上去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还规定,爬树时肚皮不能碰树干,这就请求小伙子有强健的体魄和蔼力了。这是为了坚持民族强健的体质而采用的一种优越劣汰的办法。这时姑娘们则集合在一起,一面高声地呼喊着,为自己的心上人助威加油,一面和女伴们悄悄地评论着小伙子的矫健和英勇。而小伙子们此时都爬得非常卖力,他们都想在众多的姑娘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赢得他们的青睐。当爬上树顶后,就飞快地摘下槟榔果,装入身上背着绣有俏丽图案的挂包,快速地滑下来向姑娘们跑去。姑娘们看到小伙子跑过来,便哄笑着跑散开了。然而小伙子早已暗暗地选中了心上的姑娘,于是向着自己的意中人追去。这样,姑娘在前面跑,咯咯的笑声似银铃般悦耳,小伙子在后面追,气喘吁吁而又幸福无比。

当小伙子追上姑娘后,就将槟榔投入姑娘的背篓中,此时姑娘便放慢脚步,微笑着细细地端详着追逐者,如果发明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便会歉意地一笑,摆摆身子,耸耸肩,把篓里的槟榔抖出来,笑着跳着跑开了。如果是自己的意中人,便会停下来手牵着手,低声地交谈,相互倾诉自己的倾慕之意。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姑娘就会掏出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送给小伙子,以表达自己真诚的情义,然后他们手拉着手,走进槟榔树林里,互诉衷肠,表达自己对纯粹爱情的寻求和对幸福生涯的神往。这样的运动,往往通宵达旦,直到天亮。

“笼子”幽会

在台湾山区一些参错误落的村寨里、修竹茂林之中,经常可以看到构筑着式样别致的独立小屋,这就是高山族青年男女夜晚谈情说爱、进行幽会的“笼子”。当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成为一个亭亭玉立、娇媚动听的少女时,她的父母就要为她精心构筑一间小屋——“笼子”,让她独居,这意味着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加入成年人的各项运动,也可以结交男朋友了。于是,这间“笼子”就成为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相互交换情感的处所。每当夜色覆盖大地,月儿从树梢上升起,山寨沉浸在一片安静之中时,年青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心中就像暴风雨中的日月潭一样起伏翻腾,热切地等待着那冲动人心而又难忘时刻的来临。

住在“笼子”里的姑娘,早早地点起了松明灯,将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屏声静息,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而高山族的麻达(男青年)则换上了清洁整洁的衣服,装扮得新郎似资源网的,趁着月光,悄悄地向“笼子”走来。按传统的规则,到“笼子”里与姑娘相会的麻达是不能敲门的,那样被以为是不礼貌,没本领,姑娘会瞧不起,永远也不会开门。眼看心爱的姑娘近在咫尺,却无缘资源网相见,可真是毕生的憾事。但这难不倒机灵聪慧的麻达,只见他从怀里拿出小巧精细的嘴琴含在口中,手儿轻轻地拨动,于是一阵阵婉转动人的琴声,随着清风,飘进了“笼子”里。这琴声是在告知姑娘,麻达已经来到了。麻达围着“笼子”,嘴琴弹了一曲又一曲,然而“笼子资源网”的门往往却依然紧闭着,一方面是出于姑娘的忸怩,另一方面也是姑娘在有意地考验麻达。麻达当然是经得起这点考验的,他会毫不灰心肠鼓足劲一遍又一遍地弹着嘴琴。悦耳的琴声一声声地打动了姑娘的心弦。姑娘终于打开了门,满面春风地把麻达迎进屋里。

“笼子”里火塘火光熊熊,映红了姑娘和麻达的脸,他们围着炉而坐,一面烧烤着花生和芋头吃,一面轻声地交谈,相互表达对真诚爱情的寻求。随着情感日益加深,心中的豪情如烈火越烧越旺,麻达会禁不住放开歌喉,用消沉雄壮的歌声,倾诉对姑娘的倾慕;姑娘用水灵灵的双眼看着麻达,也深情地对唱起来。双方你唱我和,歌声把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样的幽会,通常连续到鸡叫头遍,他们才要分别。这时,麻达常从贴心的脑袋里掏出槟榔送给姑娘,姑娘则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烟荷包送给麻达,双双依依不舍挥手惜别。经过一段时光的“笼子”幽会,男女间情投意合,便可以告知双方的家长,把婚事定下来。


下一篇:东北菜的做法(10道东北家常菜的做法)
上一篇:化妆品牌排行榜!(祛斑产品排行榜4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