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能说快乐吗(端午能祝快乐吗?)

2022-10-03 06:57:2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1

端午节能说快活吗(端午能祝快活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中国人历来对初始有着特殊的认知。端午节所以称为端阳节,就在于端是夏季的开端。

端午节的丰硕内容和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网可谓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无论是思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还是祛病防疫、祈福避灾,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涯的美妙祝贺。

而正是在这千百年传承的丰富底蕴之下,这个节日也留下了不少值得今人回味的论题。说来大多无伤大雅,聊以在端午这样的时节,寻些许趣味。

端午节,全国各地到底在吃什么?

说起端午节习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前几年在网络上引发南北方网友普遍讨论的“咸甜粽子之争”。其实,每逢端午时节,对于“端午节这一天,全国人民到底在干什么?”这样的话题,很多人依然充斥了好奇心。

那么,“90后”的端午节记忆又是怎样的呢?记者随机讯问了身边几位来自不同处所的“90后”,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呢!

“挂艾叶,吃粽子。粽子以甜的为主,豆沙粽、蜜枣粽、八宝粽都有,但也不排挤肉粽。”来自郑州的小肖说。

而另一位来自北方的同事却对咸粽仍持“保守态度”。“枣粽最受山东老百姓爱好,但我至今还是接收不了肉粽。”来自山东潍坊的同事小孙感慨说。

当然,大家对于端午的印象并不止于粽子。

“只记得用艾草烧水洗澡,味道就像泡在中药里。”来自成都的小曾回想说,除了艾草味的澡盆,划龙舟也是端午的常见的项目,但小时候过端午节却并不怎么吃粽子。

南京人童先生说,自己家的端午常常是依照常州习俗来过的,粽子和绿豆糕是端午的标配。“但我不爱吃粽子,也不爱吃绿豆糕。”童先生嘟哝着说。

在浙江的杭嘉湖一带,端午习俗虽有差别,却也有着不少类似之处。“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吃咸鸭蛋,吃五黄,做香包……”说起端午节,德清人小沈印象最深的,还是各式各样的吃食。

“lots of 粽子。”在桐乡人小朱的记忆里,端午节最难忘的,同样也是各种口味的粽子。“好像没有点雄黄插艾草这种习惯,龙舟以前也不划,家中吃五黄的习俗倒是有的。”小朱说。

其实,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很多端午习俗,都有着驱除灾祸、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并带着诸多动听传说,一代代传承下来,渐渐成为百姓生涯里隐约又恒久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快活”这话能不能说?

从春节、元宵节到中秋节,很多人平时说惯了各种“节日快活”的祝愿,到了端午,便遇到了困惑:端午假期互道祝愿时,是否能说“祝快活”之类的话呢?

不少人的观点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活”,只能互祝“安康”,因为端午节为祭祀性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在这样悲壮的日子里,互言“快活”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但也有人对于“祭祀性节日”表现疑惑,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时期重视时令节气相干。五月初五气温上升,气象开端进入暑热时段,各种害虫、五毒等滋长,老百姓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设立了端午节。端午节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等行动就是为了驱虫避邪,因此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欢快喜庆的,是为了祛毒平安的,并不是像清明节一样的祭祀性节日。

此外,古代端午节时热烈的龙舟表演,欢快的美食宴会,都是庆祝的直接体现。

实际上,传统节日以及习俗之所以能够传播千百年,一个主要原因是民间百姓世世代代的传承。过于纠结一些文字文献、传说典故,对节日习俗设定过多条条框框,反而违反了传统节日最初的寓意。

端午节纪念屈原,但屈原是否真有其人?

我们今天见到的有关屈原的史料,几乎全体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在现存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的等先秦典籍中,完整找不到“屈原”的名字。《屈原贾生列传》抵触之处甚多,以至被疑惑是司马迁或后人拼合、杜撰之作。

晚清学者廖平,是近代最早对屈原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学者。他以为,《离骚》是秦朝方士们为秦始皇所写的“仙真人诗”,目标是满足始皇长寿、成仙的想象。

依照廖平的考证,《离骚》前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则兮,字予曰灵均”,其实是追述秦国历史——秦先祖为“高阳氏”;始皇名“政”,“正则”即其化名。他还提出,《楚辞》是《诗经》的旁系,说的资源网是所谓“天学神鬼事”,与“道家别为一派”,宣传的是道家思想。

胡适以为,《史记》中屈原“幻想的忠臣”形象,是汉朝文人改革出来的。

在他看来,这种“幻想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产生的,因为战国时期不会有这种奇异的君臣观念。胡适以为,今天“儒教化”的屈原及《楚辞》的始作俑者是“汉朝的老学究”,他们把当时风行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资源网辞》里去,就把屈原用作忠臣的代表……”。

也有学者以为,《离骚》原作者为淮南王刘安,其谋反自杀后,著作权被刘向、刘歆父子给了“屈原”;有学者以为,屈原是贾谊捏造的人物,意在抒写自己的“冤屈”。

此外,还有人以为,《离骚》表达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个人情绪,而是经过古代多数诗人之手,一点一点地加工而传播下来的一种民族歌谣。

回溯源头,其实不难发明:所有这些争辩,都源于《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所载信息存在种种问题。从一开端,关于屈原的史迹,就缺少一个具备较高可信度的传世文本。在更多有关屈原史料被发明之前(事实上也很难有更进一步的史料挖掘),今人恐怕无法就“屈原是不是真的存在”、“屈原是不是楚王的弄臣”这类问题盖棺论定。今人应当抱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学术界针对屈原的种种质疑。

暑热将至之时,剥开几枚粽子,敲碎几颗咸鸭蛋,与三五好友聊聊这样的节庆“八卦”,又何尝不是一种端午意趣呢?


下一篇:英语四级成绩查询忘记准考证号(英语四六级准考证号忘了怎么找回?)
上一篇:iphone7 home键(iPhone 7的Home键居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