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作品有哪些?(金庸15部小说大盘点)

2022-10-03 06:42:3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62

金庸的作品有哪些?(金庸15部小说大清点)


上联:飞雪连天射白鹿

下联:笑书神侠倚望鸳

横批:越女剑


这幅对联概括了金庸先生15部武侠小说著作,先生已于2018年10月30日仙逝,而他的作品长留人间。今天我们就来清点这15部小说,以资对他的思念。

1、《飞狐外传》首次连载于《武侠与历史》杂志,1960年—1961年。


《飞狐外传》重要讲述《雪山飞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小说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为故事的中心,讲述了胡斐为追杀凤天南在路上所产生的一切,特殊是与程灵素、袁紫衣所产生的爱情。该书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却写于其后,二者互相干联,却不完整统一。此书之中人物更为增多,人物性情更为饱满。该书在金庸作品中有比拟主要位置,在艺术造诣上属中乘之作。


《飞狐外传》的根本精力在展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道义、对忠信有很多的启发。在主角胡斐身上,充足诠释了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动,而且给豪杰英雄、侠客丈夫增长了新的“三不”的特质。


2、《雪山飞狐》首次连载于香港《新晚报》,1959年。

小说以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为主角,通过宝树、苗人凤之女苗若兰、平阿四及陶百岁之口讲述了数年前与此相干的武林风波,用倒叙的手段讲述了江湖恩怨、藏宝寻宝、美女爱豪杰的故事。这部小说有两个重大的线索,属双线构造,真正的人物也在前台表演甚少。


胡、苗、范、田这四大家族的百年恩仇及其辗转报复的历史,正是《雪山飞狐》这部小说的真正的情节中心。而这百年恩怨的形成,则是一部血泪斑斑的故事,闻之令人感伤亦复令人沉思。


3、《连城诀》最初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书名本做《素心剑》资源网,1963年。


《连城诀》讲述农家子弟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诱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看穿人世险恶,回归自然的故事。该书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人物性情鲜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师道师说 严家炎卷》:《连城诀》这个作品可能不大受人注意,却也有着相当深入的思想,它写出了贪欲可以让人丧心病狂到何等恐怖的田地,把师徒、父女等人伦关系全体损坏清洁,令人震动。


4、《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端,历时4年创作完成。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阅历6稿修订,结局修改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期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抵触,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述,展现了一幅波涛壮阔的生涯画卷,其故事之离奇弯曲、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普遍、武侠战斗之宏大、想象力之丰硕当属“金书”之最。


“天龙八部”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覆盖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宗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作风雄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颜色浓重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小说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跑如虎风烟举”于2005年入选到人民教导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


《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式”悲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怀着悲天悯人的创作心态,夸大地描写了各色人物在命运把持和愿望安排下的种种心态和情状,描绘了尘世众生的苦楚和悲痛。书中以段誉、乔峰、虚竹三大主角为代表的重要人物,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命运”的悲剧颜色,他们的一次次奋进和抗争都不可避免的滑向不幸的旋涡。然而金庸不仅仅局限于“命运”给人造成的伟大的灾害与不幸,而是以尖利的笔触直指人性中的拙劣和邋遢,深入地揭示了“命运悲剧”的内在成因。同时,他又借助民族纷争的特别历史时期,积极探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悲剧冲突。把《天龙八部》称为北宋时代“罪与罚”,最为适当不过。金庸在《天龙八部》中通过段誉、乔峰、虚竹的命运悲剧充足展现了人和命运的尖利冲突和命运对人的无情嘲弄,从某种意义上说,《天龙八部》作为一部人生的悲剧寓言,它反应了现代人对命运的思考和面对命运的不可知的迷惑。


5、《射雕豪杰传》最初连载于《香港商报》,后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1957-1959年。


《射雕豪杰传》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去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应了南宋抵御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奋斗,充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


该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纷,气概雄伟,具有鲜明的“豪杰史诗”作风;在人物发明与情节支配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保持以发明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保持人物统帅故事,依照人物性情的发展须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定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到达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射雕豪杰传》纵情颂扬了质朴厚道的平民豪杰郭靖。严格痛斥了南宋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之流私通外敌、祸国殃民的罪恶,赞赏了岳飞抗金保江山的高风亮节。在必定水平上反应了暴政下的平民的苦楚生涯,抨击了贪官酷吏卖国贼的横征暴敛,赞美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6、《白马啸西风》中篇武侠小说,最早连载于香港《明报》,1961年10月—11月。

《白马啸西风》是一篇着力写“情”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穿插了苏鲁克与盗贼汉人、瓦耳拉齐与车尔库之间的纠葛。全篇紧扣“高昌迷宫”这一情节焦点,展开了一场场汉人同哈萨克人之间的情与欲的角逐。小说并不着重武功的描述,而似乎在表达一种意念:人人寻求的东西,往往并不必定名贵;而把握住自己所有的幸福,才是人世间难得的境界。


《白马啸西风》故事平常而简略,一个以德报怨、以爱化解痛恨的爱情悲剧,搀杂了一些悬疑、打斗和趣味性的情节,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血腥味的寓言,一则悲惨哀伤的童话故事。


故事的背景,本来远离刀光剑影的武林、是非恩怨的江湖,到了回疆大漠,高昌古国,但仍是一样隐藏杀机,腥风血雨。然而由于文字十分的好,使得这篇小说吐露出一种的同情,而且洋溢出一种至高至深的善念。


7、《鹿鼎记》 创作于1969年-1972年间。


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势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的侠客完整不同的小人物形象,并借这个形象讥讽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陈腐固执的思想,表示了民族统一的思想。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是集大成的。第一,非常现实,深入地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即使在康乾盛世仍然是一片阴暗。历史学家所说的太平盛世,在鲁迅先生看来,不过是 “ 做稳了奴隶”而已。金庸就用他的《 鹿鼎记》写出了一个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仍然是一片阴暗,官场腐烂,一样的到处杀人,到处充斥了不公平、不公正。第二,这部小说另一方面又是很浪漫的。主人公韦小宝走遍大江南北,从扬州妓院走到北京,走到神龙岛,走到云南,走到吴三桂那里,甚至还走到了俄罗斯,策动了俄罗斯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变,还加入了《 尼布楚条约》的签署,韦小宝影响了中国的历史,韦小宝居然成了民族豪杰。而且依据韦小宝的性情,《 尼布楚条约》和雅克萨之战只有他这样的人能够取得胜利。当时非常野蛮无理的俄罗斯强盗只有韦小宝这种同样野蛮无理的人能力够对付, 用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这也是很辩证的。这部小说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而且语言到达炉火纯青的水平。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金庸又一次把历史与艺术连接起来。金庸狠狠地讥讽了中国汉族的大知识分子,这些人如此有学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做出这样的决议,做出这样荒谬的事情来。韦小宝是中国20世纪仅次于阿Q的最辉煌的文学形象,他的价值是可以跟阿Q相比的。韦小宝这个形象非常具有讥讽意味。


8、《笑傲江湖》最早连载于《明报》,1969年完成,属于金庸后期作品,1967-1969年。


小说没有时期背景,“相似的情景可以产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国人奇特的政治奋斗,同时也表露对奋斗的哀叹,具有必定的政治寓意。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其不仅靠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情节引人入胜,更能于错综庞杂的抵触冲突中描绘人物性情,塑造出数十个个性鲜明、活泼感人的文学形象。作品所高扬侠义、仁爱、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崇高精力对今人仍有强烈的感召力。


《笑傲江湖》属于金庸的后期作品,其叙事状物,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所涉及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类武林人物交手格斗的场面不可胜数,但历历写来,景随情转,变更无限而皆能贴合生涯。


9、《书剑恩仇录》金庸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于香港《新晚报》,1955年。1980年,出版单行本。


该小说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奋斗为背景,环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独特的抵触纠葛而展开,他俩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会主。


该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联合,绘出了一幅波涛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重视人物性情的描绘,写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虽然比金庸后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与以前的武侠小说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语言作风及武功艺术的描述上也都取得了相当高的造诣,为作者后期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本。


作品中,陈家洛文才武功均为一流,然在面对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与霍青桐的亲切情状却不能自己,嫉妒非常,至使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再则在喀丝丽与抗清的大业这两者的选择之中,陈家洛终于选择了就义喀丝丽和他自己的爱情,而将香香公主喀丝丽献给乾隆皇帝,以求换得反清大计的实现。这样做固然是可歌可泣,然而作为个人则不免受到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局限,使人读之不能不为之觉得遗憾以至愤然。而实际上亦正因为此,小说完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侠士的“人”的形象。


小说通过陈家洛的性情悲剧及其具体的爱情悲剧与事业上的悲剧结局,揭示了更为深入的历史悲剧。红花会豪杰试图通过换一个汉族帝王,乃至通过同一个帝王(乾隆)换一套汉族服装便认为是抗清大计的完成,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实质毫无认识,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毫无对抗,这就决议了这一干豪杰人物的基本的局限及其悲剧结局的必定性。这部小说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处女作,在整体上虽然不能算是金庸小说的上乘之作,但却有着很主要的位置。它奠定了金庸小说历史演义与江湖传奇的基调。


10、《神雕侠侣》首载连载于香港《明报》,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成书于1959—1961年。


小说的主脉写的是“叛国贼”杨康之遗孤杨过与其师小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过从小师从小龙女于古墓之中苦练武功,师徒二人情深义重,却无奈于江湖阴鸷险恶、金兵铁蹄来犯使得有情之人难成眷属。历经一番坎坷与磨难的考验,杨过冲破封建礼教之禁锢,最终与小龙女由师徒变为“侠侣”。同时,在这段磨难阅历中,杨过也清除了对郭靖、黄蓉夫妇的误解,在家仇与国难间作出决定,成为真正的“侠之大者”。


金庸在该作品中将武功与性情联合起来写。在武功中写个性,胜利地塑造了多种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性情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神雕侠侣,看似豪放风流,然而读起来不免充斥了苦涩与苍凉。杨过与小龙女,一向被以为是“金童玉女”一对璧人,天造地设人人称羡。然而谁怜杨过青年断臂之苦,又谁怜小龙女非情失贞之哀,更何况这些表面上的缺点与他们所阅历的一生悲苦,重重劫难相比简直不值一谈。


杨、龙之恋饱经磨劫,越发忠贞不二,生逝世相许,其原因或正是因为其中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灭裂多姿,这极符合杨过的幻想。


《神雕侠侣》集文学性、艺术性、传奇性、趣味性于一身,表示了作者组织情节、应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度技能。情节变更无限,妙趣横生;叙述明晰流利,人物对白极富个性化。


11、《侠客行》长篇武侠小说,首次连载于《东南亚周刊》,1965年。


《侠客行》重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阅历。该书有许多耐人沉思之处,潜隐着许多“玄机”,体现着金庸对于人生、人性、性命和宇宙的新的体验。


“我是谁”的疑问和“机关算尽太聪慧”的隐喻,可以说是《侠客行》的真正旨归,也是它的全体精髓所在。从《侠客行》书名着手,亦可把握这部小说的“玄妙”之处。一层是“侠客岛之行”,这是全书的故事梗概;再进一层则是“侠客行武学”,这便是书中的“内核”了。一来是若无侠客行动的武学,侠客岛也就不复存在,小说中的侠客之资源网行的故事也就不复存在了。二来此侠客岛之行,其目标及其寓意也尽在有关“侠客行”武学的寓言之中。更深的一层是——最深的一层或者可谓“返朴归真”——“侠客之行”,亦即叙述一位无知的少年,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侠客,这不仅只是说他的武艺高强或奇遇迭至,而是说他心性仁厚,忘我无我,大智大愚,为真正的至高无尚的“侠客”的范例与榜样,其他侠客或多或少地总有藏和或做作之处。


12、《倚天屠龙记》连载于香港《明报》,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1961—1962年。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树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


《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深意,包含了正、反、合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正”,即侠义的传奇。既写“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传奇来历,又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传统。

第二个层面是“反”,即写人性特点。屠龙宝刀即刀中的兵书当然不是什么“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类的贪欲和势力欲,那些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地争取宝刀,无非是冲着“宝刀屠龙”的利器和“号召天下”的势力而来。可笑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明本相。到最终却都为之“反算了卿卿生命”。这些正是小说的根本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同时又有显著的思想寓意。


第三个层面是“合”,即写传奇与历史的联合,侠义和人性的联合,人类的良知和气意的联合,历史的透视和幻想的联合。所有这些“联合”,最终当然都体现在张无忌这一主人公身上,也体现在张无忌送给徐达将军的那一段活中,同时还体现在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奇妙演绎——此后徐达果然用兵如神,连败元军,最后统兵北伐,直将蒙古人赶至塞外,威震漠北,树立一代功业”。那屠龙刀中的兵书施展了极大的作用,当然是“号召天下,莫敢不从”了。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有两层:既反异族侵犯,也反本族暴政。


13、《碧血剑》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56年,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


《碧血剑》的主线故事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牟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取交错在一起。


在艺术情势方面,金庸在写作时就追求着突破。他汲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示手段,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应用倒叙情势来展现波涛起伏的故事。重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身世、性情特色、故事,全都通过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动情的回叙和追忆展示出来。而这种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段,也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一个主要差别,它的应用,为以后武侠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开了一个先例。


艺术特点: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传统,故事活泼,悬念甚强,情节弯曲跌宕,抵触错综庞杂,重重叠叠,纠缠不断。国仇家恨,武林恩怨,痴男恋女,生生逝世逝世,汇成了一幅幅纷纷纷乱的画面。其中比武争斗的场面亦写得紧张惊险,引人入胜。虽然那些武功招式过于神乎其神,故事情节也不尽合情合理,但金庸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那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作者努力避免普通生涯中那些平庸的、寻常的东西,以他丰硕超人的想象力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惊心动魄、汪洋恣肆的天地,在刀光剑影、飞檐走壁之间,自有一种大义凛然、激情万丈的气势飞扬纸上,使读者醉心于一剑在手,云游四海的超然洒脱,痛快淋漓、豪情洋溢的自由生涯。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还溶入了丰硕的历史知识,把故事情节紧紧环绕明末动荡多变的历史事件展开,把武林的恩怨相报、情仇纠缠与历史故事联合起来,小说中涉及诸多历史人物如李自成、李岩、多尔衮、刘宗敏、崇祯、陈圆圆等,并穿插了许多历史上的传说、轶事,使读者能够获得一些历史知识。整部小说画面辽阔,气概磅礴。结尾处写到了李自成的惨痛失败,李岩自刎,起义军须臾四散,“昨日的万里长城”化为“今日的一缕英灵”,苍凉感想浸满笔端。和金庸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小说里爱情描述占了很多笔墨。金庸写情亦不脱武侠小说格调,强烈率真,毫无虚饰做作。


14、《鸳鸯刀》中篇武侠小说,最初连载于香港《明报》,1961年5月1日—28日。

《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机密以及环绕它产生的故事。该小说情节弯曲,语言滑稽,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现了人物性情,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


书中所写的“鸳鸯刀”是一对坚硬、锐利,据传藏有“无敌于天下”的机密的宝刀。金庸以其为中心,展开众人寻刀、夺刀的纷争、纠葛。重要环绕宝刀展开刘于义为宦途生活而送刀与武林诸人夺刀获取宝刀机密的争斗、较量。看似精深莫测的“太岳四侠”不过是外强中干、名不副实的草包;临危之际还念叨着“朝闻道,夕逝世可也”的逍遥子,幽默可笑;有彼此回护、心心相印能力施展出威力的“夫妻刀法”。小说所写全是宝刀所牵引出来的故事。刀并不主要,“鸳鸯”才主要。“鸳鸯”自然有情侣、夫妻的意思,故事中有四“对”“夫妻”,四个男子,五个女子。一对真正的夫妻林玉龙和任飞燕,撮合的袁冠南和萧中慧,假扮夫妻的萧半和以及袁、杨二夫人,一直未涌现的“夫妻刀法”开创人——古代一对恩爱夫妻。小说由护鸳鸯刀始,到揭开鸳鸯刀的机密作结,全篇内容便是争取刻有重大机密的鸳鸯刀,最后揭开谜底,里边不过是“仁者无敌”四个字而已,如同一则寓言。这篇小说虽不如金庸的其他长篇吸引人,但在写作进程中,作者也倾泻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写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情,使它与一般的娱乐小说差别开来。《鸳鸯刀》的结尾,点出“仁者无敌”的思想,从而构成了全篇主题。在行文末了处,暗示了哲学式的题旨,微言大义,加重了分量。


15、《越女剑》短篇武侠小说,发表于1970年1月《明报晚报》上。

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最终赞助了越王勾践雪耻复仇。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损害,飘然离去。


小说借助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不但抒发了历史情怀,还表示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爱联合在一起,使小说增长了厚重感和无穷的余味。


小说的重心不在越女之剑,而在越女阿青本人。具体地说,是既写出了阿青的天真烂漫纯朴坦荡的性情、写出了她纤纤弱质、俏丽温顺的形象,寥寥几笔便已形神毕肖。更主要的是,小说又侧重在越女阿青对范蠡这位中年大夫的倾慕之心的表示上。而范蠡则全然没想到这一点,他也不可能想到这一点,因为他除一心替越王勾践思谋报仇之策并尽力实行之外,其他所思便是身在吴宫的情侣西施。可以说,范蠡为越王复仇献计献策,乃是他的一种“事业”,并报答越王对他的礼遇。而越女阿青之所以教越士学剑,究其原因则并不在为越王或越国报仇之大业,而在于这一切乃是出于她心中的恋人范蠡之所请。

这样,越军灭吴,越国兵民举国欢跃大仇报复之际,连范蠡与西施也可以庆幸多难情侣终于可以再见并可携手江湖、隐于山林之间而不再分别。然而对于小说的女主人公阿青却居然不是如此,她本来想在范蠢见到西施之际资源网,杀逝世西施,“夺回”范蠡,但被西施美貌所震惊,终于无法下手。因而越国大庆、范蠡与西施大喜之时,阿青却永远地失去了范蠡、永远地失去了心中唯一的恋人。所以,这一刻竟自必是越女阿青伤心失望之日。

从而,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中,就显然交错着两种抵触的主题与情调。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矢志报仇而且大方悲歌、壮烈不已;另一方面却是爱意缠绵、悠扬多愁而且不得其爱、唯自感伤。一方面是家国大仇,另一方面是私心爱意。这二者确切是一种抵触的主题。孰重孰轻,委实难抉。或许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真正的寄意与迷人之处。


每个男生心中或许都有一个武侠梦,金庸先生就是那个造梦的人,今天先生远去了,他的作品必将影响一代一代的后人。


下一篇:初学古筝(关于初学古筝的方法)
上一篇:秋季喝什么茶好(适合秋季养生的4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