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发明(火药是谁发明的)

2022-10-03 03:13: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24

火药的创造(火药是谁创造的)

信任大家都知道,火药和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创造。火药是中国人创造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那么火药是谁创造的呢?火药的研讨始于古代炼丹术,那么在火药里面又含有哪些成分呢?今天,就让小编来揭开这神秘的火药。

中国事最早创造火药的国度,隋代时,出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系统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涌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创造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陶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理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进程中逐渐创造了火药的配方。aomicom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开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杂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的最初应用并非在军事上,资源网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应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作神秘氛围。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火药是谁创造的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进程中创造的。我国古代有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还有巨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涯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而且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巨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有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资源网"。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本上收集河洛地域和关中地域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创造与流传,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aomicom

那么知道了火药与谁有关之后,就来看一下火药具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吧?

火药的成分

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杂而成。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对这个三种物资就有了必定认识。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在烧制陶器时就认识了木炭,把它当做燃料。商周时代,人们在冶金中普遍应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强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们就开采它。在生涯和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硫磺,如温泉会释放出硫磺的气息,冶炼金属时,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难闻,这些都会给人留下印象。古人控制最早的硝,可能是墙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学性质很生动能与很多物资产生反响,它的色彩和其他一些盐类差别不大,在应用中容易搞错,在实践中人们控制了一些辨认硝石的办法。南北朝时的陶弘景“草木经集注”中就说过:“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这和近代用火焰反响辨别钾盐的办法类似(硝石的重要成分是硝酸钾)。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为主要的药材,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中的第六位,以为它能治20多种病。硫磺被列为中品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种病。这样人们对硝石和硫磺的研讨就更为看重。虽然人们对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质有了必定的认识,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必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火药还是炼丹家的功绩。

奥秘世界独家观点:火药,在我们看来是个危险品,可是如果在以前战斗年代没有火药,那么战斗的成果就会是两败俱伤,没有谁是最大的赢家。火药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古代创造者可以找到火药研讨的办法,可谓是费尽心力,当然也是冒着性命危险做研讨,这种精力值得我们学习。火药的创造,使得古代的中国战斗相对少了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当然也晋升了中国的位置。

火药,虽然是恐怖的物品,可是它的作用无可替代,从大唐时代就流传到现代,由此可见,它的影响是有源远流长。

1、火药源于炼丹术

炼丹术来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逝世之药的记录。汉武帝也妄图“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尚,开端风行。历代都涌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标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到达的。炼丹术风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取的一些具体办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主要的一种办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创造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办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录,火法大致包含:煅(长时光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资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融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资变性)。这些办法都是最根本的化学办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蠢的职业能够发生创造的基本。炼丹家的忠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重复试验和寻找新的办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创造发明了条件。在创造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炼丹起火,启发人们认识并创造火药,火药也就由此创造了。

2、火药的创造

炼丹家虽然控制了必定的化学办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创造具有必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应用之前,常用烧灼的方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杂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取代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资取代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解释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杂点火会产生剧烈的反响,并采用办法掌握反响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产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访问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忽视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炬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产生。这解释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控制了一个很主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资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创造来自制丹配药的进程中,在火药创造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它并不感兴致。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的火药。

3、火药的运用

中国创造了火药首先应用于制作烟火,不久后就将其应用与军事,并创造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唐朝时的火药

火药创造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腕,那时在火攻中,用了一种叫做火箭的兵器,它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资,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销毁敌人的阵地。如果用火药取代一般易燃物,后果要好得多。火药创造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创造之后,应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取代石头和油脂火球。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录,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销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录。

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代火药兵器发展很快。据《宋史兵记》记录: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办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应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生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武器在战场上的涌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产生一系列的变更。从应用冷武器阶段向应用火器阶段过渡。火药运用于兵器的最初情势,重要是应用火药的燃烧性能。《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早期火药武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武器的领域。随着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应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杂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这种混杂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剧烈。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产生爆炸。火药燃烧时能发生大批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本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应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火器。北宋时代应用的那些用处不同的火药武器都是应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作的。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拟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拟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涌现了。这类火器重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斗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良,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武器。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兵器。《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写:“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这样的描写可能有一点夸大,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讨和生产。《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个火药配方。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雷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药中参加少量帮助性配料,是为了到达易燃、易爆、放毒和制作烟幕等后果。火药是在制作和应用进程中不断改良和发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到达易燃、易爆、放毒和制作烟幕的不同目标。

宋代由于战斗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长,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作。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兵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领很主要的位置。史书上记录了当时的生产范围:“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增进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

南宋时涌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成规创造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成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公元1259年,寿春地域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发生壮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首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创造是兵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资源网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作的而得此名。《永乐大典》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分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作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明代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创造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应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应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录,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翔,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进箭体飞翔,“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的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另外,该书还记录了“神火飞鸦”等具有必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发生了应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欲望。依据史书的记录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大胆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翔的妄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应用火箭飞翔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火药用于军事,是从中国开端的:人们创造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施展了它的作用。在火药创造之前,古代军事家常用火攻这一战术克敌制胜。在火攻中常应用“火箭”,即在箭头上附着易燃的油脂、松香、硫磺等,点燃后射向敌方。但由于这种燃烧火力小,容易扑灭,所以火药涌现后,人们就用火药取代上述易燃物,制成的火箭燃烧就激烈多了。有时在火药中加上巴豆、砒霜等有毒物资,燃烧后生成的烟四处飞散,相当于“毒气弹”。但这些都只是应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随着火药兵器的发展,逐步过渡到应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北宋时用于击退金兵的所谓“霹雳炮”、“震天雷”等,就是以铁壳作为外壳,由于强度比纸、布、皮大得多,点燃后能使炮内的气体压力增大到必定水平再爆炸,所以威力强,杀伤力大。从应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到应用火药的爆炸性能,这一转化标记着火药应用的成熟阶段的到来。


下一篇:汉武帝生平简介(汉武帝刘彻生平)
上一篇:雪怎么画(终于找到雪景画法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