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是什么?)

2022-10-02 07:17:1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是什么?)

老子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就是古人用资源网草编织成用来祭祀的假狗,一般刍狗在祭祀的时候会被供上去,但祭祀停止便摈弃掉了。

老子以为这种特色正如天地之道一样,天地衍生万物,不会有任何过剩的心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在“道”的领域内,天地生养了万物从来不是善,杀逝世、消灭掉万物从来也不是恶。

就好比现代人所说的生态平衡、食物链等等一样,天地间的生养和消灭有着自己的平衡。

例如澳洲的桉树经常因为雷击或自燃而导致山火,这种大火看似毁掉了大片森林,但实则大火过后,枯木依旧发新,这是自然的衍化,丝毫不会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自然界中动物间互相捕食,草原狼和猛禽捕食野兔,看似残暴,但若没有了这种捕食,草原很快就会被兔子啃光。

本来天地万物都是如此在“道”的推进下自然而然坚持着平衡,可天地偏偏又发明出我们人类。

于是当人的意志混入了天地之间,自然的平衡就开端不断被打破了。

无度砍伐和捕捞,肆意开采自然资源,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等等。

所以在古时候祖先就意识到了人的特别性,所以提出“天地人”三才的说法。

以为人的存在性应该与天地并列资源网,人必需寻找到符合天地之道的存在原则能力够正常生存,故而也就有了《中庸》中“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说法。

“参赞”就是顺应进而填补,简而言之把我们人融入到天地的规律中去,寻找到一种顺应天地之道的存在原则,这也就是人道的价值所在。

可现实来看,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顺应,用道家《阴符经》的话来讲人乃“万物之盗”。

这个“盗”字用得非常精妙,打人类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实就一直在盗用自然资源了。

上古时代的人们打猎、采摘,打到猎物、采到果子就据为己有,但动物和水果真的属于人吗?

显然不是,它们与人类一样,属于天地,人不过是盗来的。

而之后,人们又学会了盗来土石搭建房子,盗来木头做燃料生火。

渐渐地,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盗”也开端了,天下由此涌现纷争。

这时候,很多人出来提倡以“仁”来治理天下,也就是爱心。

他们提倡君与民、父与子、兄与弟之间都要坚持纯洁的爱,进而再去推广到社会中。

但老子洞察了这种提倡的弊病,因为纵观历史,自文武二王与周公之后,确难再有真正的“仁”道。

人们多半是打着“仁”的旗帜行称资源网王称霸的事业。

故而老子又进一步提出: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真正的王道,从来不是依附人的主观意识去设定社会规矩,人应该自然而然生存、相处,如此才符合天地之道。

不过换角度想来,人类既然因道而生,那么如此“盗心”、“霸心”甚至“仁心”是否亦是道生呢?

或许人类被发明出来本就是这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因果?

因为人类无论如何折腾,我们定义出所谓“损坏生态”、“逆天而为”等事,其实不过是站在人类自己生存的立场上洞察到了自我存在的危机罢了,于天地如何?

纵是今日科技,人又何曾有颠倒乾坤之能?

天地永远是天地,无非是是否依然合适我们人类生存罢了。

所以从长远来看,人类依旧符合自生自灭的天地之道。

我们若视察自然规律,不过春生秋藏;人类社会,总是分分合合;而人与自然,又总是在“盗取”与填补间摇摆。

确如老子所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不出。”

橐龠就是古代的风箱,一推一拉把空气送进炉子中。

天地人三才的状况其实就如同这个风箱一样,一虚一实,亦空亦有,总是在来回变动。

《周易系辞》言:“吉凶悔吝,生乎动者。”这一动,天地万物便出生了,万物一生各种吉凶好坏也就来了。

说到这里,老子对于人与天地、人与人到底该如何相处这个话题想来也烦了,不愿再持续探讨,因为他知道再说也表达不出“道”是怎样作用于其间的,故而总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数穷”就是气数不佳、又要出问题了。

这正应了老子自己所言“大道废,有仁义”,自己再说恐后人又要抓住自己的言论胡乱做事了,索性点到此为之,让后人自行品悟吧,这也正是“守中”的道理了。


下一篇:开封景点排行榜!(开封古城这七大著名景点)
上一篇:手机首次充电(新手机第一次充电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