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什么节?(七夕也是乞巧节!)

2022-10-01 15:49:5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5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七夕也是乞巧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公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敬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运动在七月七晩上举办,故名“七夕”。

七朵花祭七娘妈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资源网”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敬,上古时期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逝,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度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贺七夕的传统。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来看看,古人们如何过七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竞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预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气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风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预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杂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本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耀,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涌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挺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曲折,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资源网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换使节俗融会流传,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七夕观星

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涌现在天顶邻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斥诗情画意。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资源网说中织女编织的俏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青的靓女们要摆上事先预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办各种乞巧典礼,忠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明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圆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吃巧果

七夕节的饮食风气,各地不尽雷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奇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寻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涯圆满的美妙欲望。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格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处所都已经不传播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化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格式极多,重要的材质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更: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下一篇:ie页面设置(ie浏览器怎么设置浏览器主页?)
上一篇:如何快速祛痘疤(祛除痘印最快的6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