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背后的故事)

2022-09-30 18:38:3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9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背后的故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一句很常用的话,但不是孔子说的。这句话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并非完整不同。

晋灵公是一个昏君,为什么说他是昏君呢?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他生涯很奢靡,墙壁装潢的很奢华,少年心性爱好用弹弓射老百姓,从高台往下射,然后看着老百姓东躲西藏认为是一件很大的乐趣。这样的事情还好,只是胡闹,没有到要人命的田地。


有一次厨师不当心把熊掌煮烂了,他就直接把厨师杀了,然后让宫女把尸体抬出去。

这件事情让赵盾知道了,赵盾是晋国第一位权臣,也是《赵氏孤儿》中赵武的祖父。赵盾想去劝晋灵公不能这个样子。

这个时候士季说我先去劝吧,我劝了不行,您再劝吧。士季劝告的办法很独特,没有说话,只是在晋灵公前面走了三次,晋灵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晋灵公说我知道错了,士季就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一个出处之一。士季这样说有些抚慰和欣慰的意思在。

但细心斟酌,认为这个记录有些奇异,看上去是晋灵公胡闹,细心想想挺怪异的。


第一,晋灵公作为晋国的一国之君凭什么杀一个厨子还须要让宫女搬出去,而不是让卫士去处置。

第二,士季走了几步,晋灵公就启齿报歉,这国君做的也太憋屈了吧。

第三,士季对晋灵公的讲话,有些像抚慰,更有一些资源网像长辈对晚辈的训话。

这些怪异情形昭示晋国君臣关系不正常。一个爱好胡闹的国君居然向臣下报歉说自己错了。

如果你懂得当时的背景,你就知道晋灵公这样的反响是很正常的。

晋灵公原来当不上国君,赵盾当时想立公子雍。这个时候晋灵公的母亲穆嬴在朝堂上天天哭闹,说家里有继承人,为什么还要找回公子雍。

这里也很戏剧化的,穆嬴的哭闹有后果了。当时势力最大的赵盾居然赞成立夷皋也就是晋灵公为国君。

夷皋的优势是什么?


我们在前面聊到夷皋有一个喜好是爱好用弹弓打人,这基本就是小孩子的行动。没错,这就晋灵公的优势,晋灵公是公元前624年生的,他被立为国君是公元前620年。

一个五岁不到的孩子当国君,大权自然还在赵盾手中。对于赵盾来说立夷皋自然比立公子雍有优势。

所以他杀逝世厨子不是不用士兵,而是无兵可用,只能用宫人。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看到这些权臣自然会觉得畏惧。小孩子畏惧的第一反响是屈从承认自己的毛病,但心中确定不服。他只是安抚赵盾的心,然后暗中训练自己的部队,他要夺回权利。

这句我错了,我会改的话确定是假的。

很快他开启第二步行为,让大力士鉏麑去杀赵盾,成果鉏麑自杀了。当然《左传》中记录鉏麑看到赵盾如此俭朴,认为赵盾是个好官。资源网自己不杀赵盾违反国国君命令,杀掉贤臣赵盾又不对。二难之下用自杀解决了这个难题。

失败之后,晋灵公开启了第三步。

请赵盾喝酒,然后伏击赵盾。因为有了一次刺杀,权倾晋国的赵盾自然就警觉了。喝到一半,赵盾的手下提弥明就过来让赵盾离席。

伏击的士兵还没有到,因为都是赵盾的耳目,所以不能事前潜伏。晋灵公为了拖延时光,就先放狗咬赵盾,最后这条狗终于拖往了赵盾。

晋灵公的士兵赶到围住了赵盾,但提弥明拼逝世护卫,赵盾脱险了。


这一下子赵盾就受不了。

晋灵公是自己立的,成果反过来要自己的命。

不久之后赵盾的兄弟赵穿带着士兵进宫把晋灵公杀掉了,除了史官当时记录赵盾弑君之外,晋国舆论十分镇静。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左传.宣公宣公二年》

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背后却是晋国君臣之间的生逝世之争。赵盾相似于西汉的霍光,晋灵公相似海昏侯刘贺,不同的是赵盾干掉了晋灵公,霍光只是废了刘贺。这中间是否曲直自然不会像《左传》字面上记录这么简略。当然赵盾和霍光都是能臣,在他们治理下,国很壮大也很安宁。


李训受到唐文宗的宠信,这个时候李德裕向唐文宗建言,李训是个小人你要远离。成果唐文宗来了这么一句:

上曰:“人谁无过,俟其悛改。朕以逢吉所托,不忍负言。”——《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这句不是李训自己说的,而是唐文宗说的。这一句与士季对晋灵公说的意思完整不同,唐文宗说这句话显然就是告知李德裕,你要宽容李训,人都会犯错,能够悔改也是挺好的,不要逝世盯着别人以往的过失不放。

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所后果完整不同。

那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必定就有道理吗?来听听孙嘉淦的解读。

孙嘉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谏。乾隆刚刚继位,他就上书乾隆该怎么当皇帝,乾隆对他说的很观赏,直接选拔他为刑部尚书。


他并不以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合理。

语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资源网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谓五十学易,可无大过。文王视民如伤,望道如未之见。是故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也。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也。——《清史稿.列传卷九十》

大意就是圣人也会犯错,但是圣人理解自知和纠正过失。比如像孔子和周文王就是这个样子。接着他就拍乾隆的马屁了。他说贤人的错误只有贤人自己知道,普通人是不知道。圣人的错误也只有圣人知道,贤人是不知道。言下之意就是皇帝你的错误,我们是不知道,只有皇帝才知道,所以你要自省。看似提示实则在拍乾隆马屁,所以直谏也是要讲技能的。

这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未必是准确,因为我们未必能看得出贤圣之人的过失,这就是孙嘉淦的核心观点。

上面三种情形大概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全体意思吧。


下一篇:长沙有什么好玩的?(长沙必去的景点)
上一篇:花草树木(花草树木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