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的玄奘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

2022-09-30 16:23:4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4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

在我国,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传播,唐代的小说《独异志》、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都有记录。那么,历史上,真有这么回事吗?西天在哪里?

实际上,这些故事都是以唐朝的一位和尚——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为题材的,而这个西天指的就是现在的印度。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袆(hui),玄奘是他的法名,出身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缑(gu)氏镇陈河村。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4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据说玄奘出身的时候,他家南面的凤凰台上百鸟集合,凤首鸣叫三声后,他平安地出世了。

玄奘少时聪慧过人,8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孝经》。后来,因为家境艰苦,跟着他二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3岁时就正式出家做和尚,认真研讨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讲经论法。尽管经过多年的讲经说法,但对于佛经的不同说明,他仍有许多困惑。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了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当时印度有名高僧戒贤法师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神往,为了获解自己心中的困惑,他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玄资源网奘资源网从长安动身,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制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疆的士兵发明,叫他回长安去。后来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邻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玄奘在瓜州,探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100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士兵扼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明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经过堡垒,必定会被士兵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陀一起动身,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预备持续西进。哪儿想到石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明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探索前进。大约走了80多里,才到了第一堡垒边。他怕被守兵发明,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滞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 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晰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难堪他,还派人帮他盛水,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忱地招待了他,并且告知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狠,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800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分开第四堡,又走了100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超出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标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艰苦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持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明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解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q)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佩,请他讲经,还诚恳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保持不肯,他说:“我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麹文泰见挽留不住,就给玄奘预备好行装,派了25个人,随带30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24个国的国王,请他们掩护玄奘过境。玄奘率领人马,超出雪山冰河,历经千辛万苦,达到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邻近),在那里,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招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印度)。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说明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畏惧起来,赶快跪下懊悔,把玄奘放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以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掩护呢。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也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寺内珍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当时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学者,都在这里进行过教学和佛教研讨工作。除印度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在此学 习。寺院的住持是已年近百岁的戒贤法师,他对佛学理论有精深的研讨,是当时印度的佛学威望,被尊称为“正法藏”。玄奘拜戒贤法师为师,从631年开端,一共在寺里勤苦学习了5年,读完了寺里所藏的佛经,取得优良成就。在他留学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10000名学生和1500名教师,其中通20部经论者共1000余人;通30部者,多至500人;通50部者,称为 “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律、论的总称),共10人,玄奘就是其中之一。但玄奘并没有满足,又游历了数十个国度,虚心向名师请教,并多次加入佛学争辩会,誉满天竺。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接见了玄奘,并说起他早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告知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642年,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盛大的讲学大会。与会者有20多个藩国王公和大小乘佛教高僧3000余人,婆罗门各派学者2000余人,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争辩。大会持续举办了18天,听众被玄奘精辟的看法所折服,没有一个人可以驳倒他,博得了“大乘天”的尊号。大会停止那天,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各以厚礼相赠,他都全体拒绝了。最后, 戒日王恳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巧的华幢装潢的大象绕场一周,表现对这位中国巨匠的崇拜。643年初,戒日王又邀请玄奘参观了在钵罗耶迦(今阿拉哈巴德)举办的佛教第六次无遮大会,大会一直举办了75天才停止。会后,玄奘便出发回国。

公元645年正月,历经十六、七年的远游之后,玄奘带着600多部佛经,回到了长安。他百折不挠的取经业绩,轰动了长安人民。宰相房玄龄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的百姓也走出家门热闹欢迎他。玄奘还把带回来的600多部佛经摆设在长安的朱雀大街的南端,任人参观,观众络绎不绝。正在 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豪举十分赞美,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阅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此后,玄奘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组织译场,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由于终年的辛苦,664年2月5日病逝于玉华宫。从645年入住弘福寺到664年病逝于玉华宫,玄奘从事翻译工作19年,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所以玄奘的译本 成为研讨古代印度半岛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主要文献。他还把我国唐代的有名乐舞《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人印度,大乘教佛经《大乘起信论》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又把这部经书的汉译本转译成梵文,再传入印度,不仅增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换,而且保留了名贵的佛教资料。

此外,他资源网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110个国度和听到过的28个国度的地理情形、风气习惯记录下来,成为主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也是目前世界上研讨中世纪印度史惟一的最详尽的一本书。随着佛教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雄伟的佛教寺院,也在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 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迹,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依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挖掘出了这座湮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邻近还有一间博物馆,收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挖掘出的文物。

玄奘不仅为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印文化的交换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而且其不畏艰辛、为了心中的幻想而百折不回的取经精力,至今仍鼓励着、沾染着每一个人。



下一篇:1匹等于多少瓦?(收好这张空调匹数与面积对照表你就不会错了)
上一篇:疥疮是由什么引起的(疥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