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2022-09-28 12:28:5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7

退避三舍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说的是楚成王先礼遇过重耳,重耳为报答他,在城濮之战中自动让步九十里的故事。后来比方让步和躲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 指自动让步九十里,比方让步和躲避,避免冲突。

【出处】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 退三舍以辟之 。

【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理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大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结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请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劳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 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气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带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 楚国老是欺侮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艰苦的国度,树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树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 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原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认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 我虽然不敢说必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逝世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度,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 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处所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说: 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说明说: 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赞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宁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吻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安排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滞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狂妄。晋文公也派人答复说: 贵国的恩情,我们从来都不敢忘却,所以让步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原谅,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下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部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忙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自满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潜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部队拦腰切断。本来伪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火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认为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据了楚国营地。把楚军抛弃下来的食粮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资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以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 n)慰问晋军。晋文公趁此机遇,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 城濮之战 。

下一篇:两点论和重点论指的是什么?
上一篇:什么原因导致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