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寒露养生全攻略,一定要收好

2022-09-25 09:50:0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6

01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达到黄经195°时为寒露,表现季秋时节的正式开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中:“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史书也记录“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气象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域会涌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气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端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正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习俗

登高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气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这个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这个主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斗蛐蛐儿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气象渐凉,提示人们该预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域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蜜,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用。

吃芝麻

寒露到,气象由凉快转向寒冷。依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赏花、吃螃蟹、钓鱼的好时节。由于气温降低快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秋收秋种

寒露时,秋收秋种进入高潮,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各地须要预防灾祸气象,华北地域的冬小麦需抓紧播种,南方稻区也要注意防御“寒露风”。

寒露养生

一、起居篇

1、足底保暖,适时添衣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足部的血管扩大、血流加快,改良脚足部皮肤和组织养分,减少下肢酸痛产生,缓解疲劳。

气象寒冷,老人、儿童和身材体质较弱的圈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加衣服。但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主要一点。

2、朝盐晚蜜,养阴防燥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弥补人体水分的好办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对神经虚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3、早睡早起,适量活动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端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秋季是活动锤炼的大好机会,依据个人情形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进行锤炼,长期保持可加强心肺功效。漫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端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长活动量,如果过度活动,会增长人体的疲乏感,反而不利于身材恢复。

下一篇:大蒜泡酒泡多长时间可以喝?有什么功效?
上一篇:蛇为什么怕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