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2022-09-25 08:10:3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7

01

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进步,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明,分离是: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进步,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明,这就是: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1960年发明了第一个类星体,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光谱线的红移特殊大,这表现它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竟有几十亿到上百亿光年以上。另一方面,类星体的光度要比全部银河系(银河系中约有1000亿颗恒星)还要强100~1000倍,射电亮度更要强10万倍!可是,类星体的体积却很小,只有银河系的几千万亿分之一!是什么原因使类星体能在如此小的体积内积累着这样伟大的能量呢?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我们今天还没有懂得的新能源呢?随着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聚,已发明了6200多个类星体。人们虽然对它们有了一些懂得,但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谜!

1967年,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测到一个独特的射电源,它们以极其准确的周期反复地发出一个个射电脉冲,脉冲的精确度胜过普通的钟表。起初,天文学家们甚至疑惑它们是宇宙中高等生物向我们发送的无线电报呢!后来又陆续发明了一系列这样的天体,通过研讨,天文学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天体——迅速自转的中子星,称为脉冲星。现在,已经发明的脉冲星有550多个。脉冲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十分小,通常直径只有10~20千米,因此密度很大,1立方厘米的脉冲星物资竟有1亿吨,是太阳核心物资密度的1万亿倍!脉冲星表面温度在1000万摄氏度以上,核心温度更高达60亿摄氏度。在这种高温高压下,物资处于一种奇怪的状况——中子态,即原子的外层电子全体被挤入原子核而与核内正电荷中和,成果,原子核呈中性不带电状况,核与核紧密地排在一起而使体积大大缩小。现在不少人以为,脉冲星是一种年老的恒星,因其核燃料消费完毕,引起了一场灾变而坍缩的成果。脉冲星的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寻找干扰卫星通讯体系的噪声源时,偶然发明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着一种微弱的微波辐射,它们相应于绝对温度为3K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来自宇宙深处,各个方向上几乎完整雷同,可见宇宙并不是“真空”。这个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它为宇宙来源于大爆炸这一理论供给了最好的观测证据。当年报道这项发明的论文虽然只有短短的600字,可是却震动了全部天体物理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那两位发明者还因此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在对星际空间中的短厘米波和毫米波射电辐射作了大批观测以后,出人意料地发明了多种多样的以分子情势存在的宇宙物资,其中不仅有简略的无机物,还有比拟庞杂的有机分子。星际分子与恒星的演变有着亲密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星际有机分子的发明,为宇宙中性命来源的研讨供给了主要的线索。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中的这四大发明,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宇宙都是非常主要的。

下一篇:儿子结婚父亲致辞有哪些?
上一篇:详解立春的起源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