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2022-09-25 06:55:2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2

01

冬字最初表现终结

“冬”是“终”字的原型,是停止、终结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条绳子,两端还打了个结。后来等人们分清四季以后,用它来代表冬季的“冬”。在一边加了个绞丝旁,造出一个新字——“终”,来表现停止。

之后字形又演化成一个牢笼里面一个日字,把日光封锁起来,表现寒冷的意思。发展到小篆,字形转变就更大了,把里面的“日”去掉,并在下面加了一个“冰”字——不见太阳,又滴水成冰,指寒冷的冬季。《说文》说明:“冬,四时尽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古人依据四季的特点,总结出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预示冬天将至

立冬节气并不是实际上的冬天,但古代民间习惯把它当作冬季的开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珍藏也”,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表现秋季作物全体收晒完毕,珍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预备冬眠,以回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必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气象。古人依据这一天的气象情形来推测全部冬天的冷暖,比如传播至今的农谚:“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暖冬)”。

天子亲自迎接冬天

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主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办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愿。

从周代开端,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办祭祀典礼。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度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以及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魏文帝时代,请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现冬天要来了,必需注意御寒。

立冬这天要拜见老师

从汉代开端,许多处所都风行在立冬举办“拜师”运动,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劳老师。

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就会像过大节一样,要设宴接待前来拜见的学生。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典礼停止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立冬“交子”吃饺子

立冬到,草木凋落、动物冬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传播“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抗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劳劳作。

在我国南方,进入立冬这一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在北方,人们比拟钟情于吃饺子。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古人以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正是“交子之时”。“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饺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旧交接的时候吃。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诗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里,立冬属于最后的一拨。时间飞逝总免不了让人感伤,在我国的历代诗词歌赋中,也记录着许多立冬时节的景观和习俗。

元朝的陆文圭的《立冬》诗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一般还不太冷,黄花红叶在风中摇摆,有十月小阳春之感。

下一篇:ls奴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适合立冬吃的蔬菜11种最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