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的“月”为什么读rou?

2022-09-24 23:26:2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210

01

ròu为误读,准确读音为yuè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 zhī(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成果,是误读。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改正为“yuèzhī”。

高晓松在某一期《晓说》中讲到“大月氏”时,说提起这个词就饿了,因为他将此三字读作“大肉汁”。如果在高中历史课上有认真听讲,虽然会认为有些好笑和不可思议,但你必定会记得历史老师讲到“大月氏”三个字的音容,“记住哦,这三个字要念做‘大肉汁’,写成大月氏。”

月氏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都发生过重大影响。《辞源》曰:“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曰小月氏。”

氏 读 作“支”是被历来认可的,其读音争议重要在“月”字毕竟读“ròu”还是读“yuè”上。

● 起源 “大肉汁”文本涌现于宋

古文中,“月”、“肉”二字写法曾相近,尤其是在篆书中,二字字形十分接近“月”字,几乎难以找到差异。《说文解字》“肉”部汉字甚多,肌、肝、脾、胃、肠等与人体有关的字,虽然现在写作“月”旁,但实际都是“肉”旁。而真正属于“月”旁的字只有10个,如朔、朗、期等与月之阴晴有关的字。若古人写“月氏”,后人误将本为“肉”的“月”认作“月亮”的月,也是有可能的,今人对大月氏读音的争议重要由此为源头。

古代文献记录中,最早有大月氏应读“大肉汁”的文本涌现在宋代。北宋僧人释适之《金壶字考》:“月,音肉。支,如字,亦作氐。”宋代另一地理文献《太平寰宇记》也说“月氏音肉氏。”在宋之前,并未有人对“月氏”的读音提出过异议。在二十四史中,如《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资治通鉴》,凡涌现“月氏”处,“氏”字均有注“音支”,“月”字一律没有注音,可见“月”字读音并不存在争议。

● 争议 司马迁为何在文献中无辨析

近代学者张西曼首先注意到了《金壶字考》中提到的注音问题,因此提出“大肉汁”乃是准确读音,古字月肉相近,古人都错将“肉”认作“月”。虽然得到不少支撑,但是也遭到有名史地学家岑仲勉的反驳。在《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中,岑仲勉指出,六朝时代从月氏东来的僧侣非常多,即便写法相近,但“月”、“肉”二字读音并不雷同,往来如此亲密,若真的认错,为何无人提出,文献也没有此类记录?因此以为“月氏”之“月”本就是其本字。

再有,中国文字的发展阅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几个阶段,甲骨文是商代文字,金文通行于西周,春秋战国的秦国通行大篆,秦统一后简化成小篆,汉代通行隶书,魏晋以后开端风行楷书。有学者弥补论点道,汉代大月氏与中本来往频繁,《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均对其有详细记录。汉代史官校订典籍尤为严苛,且当时隶书已逐渐风行,“月”、“肉”二字读音、字形皆有差别,若真是将“肉”误读作“月”,司马迁、刘向等以校订见长的史官怎会于文献中一点辨析都没有?

● 改正 “月支”已被普遍采用

近年来,“月氏”读作“月支”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秦汉史学家林剑鸣在其著作《秦汉史》中说道:“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以及一些学术著作都特殊注音,强调应读为‘肉支’,其是不准确的。在《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月’字也注‘鱼厥切’,可见‘月支’之‘月’不应读‘肉’。最近出的《新华字典》及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均已将‘月氏’的注音改为yuè zhī(月支),但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甚至一些有名学者仍照旧误读。”

“大肉汁”的读音重要涌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课本及工具书,但查最新版《新华字典》及《汉语大词典》,其“月氏”词条读音均已改为“yuè zhī”。另据《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学术词典,“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下一篇:刻舟求剑讲述了什么故事?
上一篇:四有好老师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