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农问题(究竟什么是“三农”问题)

2022-09-21 22:30:2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9

什么是三农问题(究竟什么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什么(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什么)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执政党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话题也成为“重中之重”话题。然而,什么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说得很清楚。本文将回答这个问题,并请读者判断他们是否回答了这一点。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和专项工作,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

事情是这样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中国现代化通过建立城乡二元体制,走上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道路。这条“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农村(主要是农业)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基础资本积累,而农村本身基本处于现代化建设之外。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只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农民进行了有益的城市剥夺,农民长期无法摆脱贫困,难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到了80年代,国家不得不进行农村体制改革,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恢复农民的财产权和身份自由,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为80年代开始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

但由于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仍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仍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加上其自身小生产的特点,我国农村和农业不得不走上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大约从1985年开始,中国农业再次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市工业品市场萎缩,使城市建设和改革失去了市场应有的支撑。

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将农村问题划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分别进行研究,形成了所谓“三农”问题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虽然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整个现代化形势中紧密相连,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政策需求,需要通过资源网络进行研究和解决。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首次把农业、农村、农民放在一起提问,标志着党中央接受了这一理论框架。1992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皖、赣、豫、鄂、湘、川四省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三农”作为具体提法。自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特定的政治和学术概念。江泽民在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上致富道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必须看到……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关系到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如果没有农业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就无法攀上新的台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三个发展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全党同志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强农的深远意义。”(中共十四大以来,第423页)这篇讲话明确了研究“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具体包括每个“农业”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其实所有的“三农”问题都是农村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只是为了研究的深入和方便。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意义上说,农民问题自然应该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

根据一些学者和官员的研究,农业存在一些问题: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投入与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

农村问题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县域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金融保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市场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

农民问题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劳动素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身份和社会地位、表达和引导农民意愿、农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的政治权利及其实现等。

但是,没有必要一定程度地罗列“三农”问题的外延,因为人们在提出“三农”问题时,总是根据实际需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来确定“什么是“三农”。

例如,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的问题。这是因为自1992年以来,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现代化向城市倾斜使得落后的农村更加落后,尤其是农民收入缓慢,使得急需开放的农村市场更加萧条。同时,现代化形成的生产力使得现有城市难以容纳。同时,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因此,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城市扩张,首先,他们侵吞了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农业用地,以满足城市对工业用地和城市住宅用地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农业用地的急剧减少和中国粮食产量的下降造就了中国。其次,快速增长的城市生产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从农村汲取资源。不仅农村的人力资源、资本和一切有用的资源通过比较优势被前所未有地抽到城市,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也支撑着这种剥夺。捕捞枯竭使得农村市场对城市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城市现代化再次出现内需严重不足。

中共中央提出“三农”问题后,从2004年起再次将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锁定在“三农”工作中,2004年一号文件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不少评论人士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显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全局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将无法持续。这就是当前的“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题需要“三农”视角

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来研究,是“三农”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整体视角的明显优势在于,可以促进和明确“三农”问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所有研究“三农”问题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一视角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三农”问题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或缺的。比如,如果把耕地资源保护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也就是国家生存的高度,那么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把农民增收问题上升到打开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国现代化第三步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战略问题,那么人们对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工作中自然就会有更强的自觉性。

然而,仅仅或总是从全球的角度看待“三农”问题是有问题的,甚至是危险的。

一是有可能忽视、掩盖、忽视“三农”的一些深层次根本问题,使“三农”问题的解决始终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比如80年代中期以前,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丰收甚至城乡差距缩小。许多人认为农业问题已经解决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也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问题,全国都有粮食,特别是9亿农民吃饱了,世界就安定了。事实上,只把“三农”问题看作粮食安全问题,似乎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这是非常片面的。也许这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几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原因。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虽然文件在很多具体环节都包含了“三农”的一些基础性、核心性问题,但难免会被一些地方定义为治标不治本。只要农民增加收入,其他问题就会被忽视。

第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视角也可能被实际的城市视角所模仿和替代。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学者谈“三农”问题,看似关心农业、农村、农民,实则考虑城市利益;他们用礼物给农民一点好处,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想从农民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打着关心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旗号,他们要做的就是掠夺农村和农民。事实上,他们只是因为城市发展而遇到市场瓶颈。如果他们不开放农村市场,工业产品就不会继续生产,城市工人就会失业。因此,这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他们来说,农民主要买得起工业品。其他问题不是“三农”问题。甚至耕地要不要保护,粮食安全不安全都是“天塌下来,高个子顶上”,与他们所在城市的地方利益无关。

第三,如果不把“三农”问题的宏观视角与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微观视角结合起来研究“三农”,就很难真正找到“三农”问题的根源、核心和关键。比如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民增收等问题,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在短时间内解决,当这些问题解决后,并不是所有的“三农”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世界从此可以和平。其实,只要更深层次、更根本的三农问题还存在,这些问题今年就解决了,明年又会出现,三农问题永远是问题。

最重要的是,当执政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时,不能忽视落后生产力也有“发展要求”,即“利益要求”。落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的利益也需要被“代表”。

目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落后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很低,当它作为“三农”问题存在时,地方政府机关的一些领导会因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回避它,他们没有“代表”三农的愿望和精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革命老区”总是处于“欠发达地区”行列的原因:这些地方虽然是共产党的诞生地,但在革命年代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区(“边区”),现在离现代化的中心还很远——不是共产党人忘了他们的根,而是我们的现代化战略就是这样,我们真的不能关心他们。

不是吗?在我国,党政机关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城里人”,但是没有农民身份的人。掌握权力的人住在城市,领导机关设在城市。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城市人的利益和立场,所有的涉农文件都是由“城市人”制定的。指望这样的政策制定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民的利益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国家”的农村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城市的农村政策。什么是“三农”问题,当然是必须的因此,农民之所以不关心“三农”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了解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所谓的“三农”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毫无疑问,要真正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去“三农”中了解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利益,让农民自己去谈论“三农”问题,而“三农”之外的人则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理解和界定所谓的“三农”问题。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城市要发挥更大作用

If RESOURCE。com表示,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宏观角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往往沦为治标不治本的措施,那么就要充分考虑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三农自身的利益和需求,直接面对根源而不回避矛盾,标本兼治。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农”问题应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事实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全面”一词针对的是过去实践中的“片面”,不仅是其他意义上的片面,尤其是针对强调城市而忽视农村的“片面”。因此,党的十六大特别强调“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的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从海岸可以看到一艘桅杆尖的帆船”。

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战略”实施之初,在全社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中,不仅“三农”自身必须发挥作用,政治强大、经济文化优越的城市和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也必须发挥比农村更大的作用。他们不仅拥有远优于农村的各种条件,而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资金长期以来都是由农业经济积累提供的,劳动力和农产品的剪刀差都来自农村。过去,城市政府忽视甚至采取强硬、不平等、不公平的措施剥夺农村资源和农民利益,现在是时候对农村进行补偿了。特别是当国家特别是城市帮助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城市还是会受益最大的,这一点应该不需要论证。

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可以为农村做很多事情。在这个阶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制定城市规划,科学规划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力分布,协调本地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生产力分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提高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现阶段,以城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必须纠正过去狭隘片面的发展方向,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科学制定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既着力推动城市市场进一步发展,又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把启动农村市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以城促乡,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市发展。 据介绍,浙江绍兴县开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村纳入规划范围,并提出在规划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时,“要统一考虑城乡,规划113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内的每一寸土地!”(人民日报,2003年12月4日)这样的做法,不仅会真正把现代化“改造”到农村,还会把城市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使土地作为经济资源无法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民作为人力资源难以自由流动,从而使农民无法普遍积累经济发展资金,形成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的条件。事实上,只有帮助农村与城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城乡才能全面发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才有基本的制度基础,尤其是,这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最重要前提。

现在国家正在建立新的土地征收制度,所有的国有土地都将通过拍卖的方式出让,这肯定会增加国有土地的价值。这笔财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城市垄断,而应该大部分用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农村市场。有了社会保障体系,既能为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基础条件,又能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消费信心,从而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第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之所以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是因为城市政府为居民提供了相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从而为初步形成现代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因此,即使大多数居民没有强大的消费能力,但他们在逐步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极大地刺激了内需,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如果城市政府在农村逐步建设交通、通信、能源供应、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导致农村对城市生活消费的需求,农村市场也应该逐步开放。

四是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动员和组织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

在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之前,城市应积极配合国家,将现阶段城市过度集中的教育卫生资源输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现代化最需要的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例如,城市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些措施,使城市的教育和卫生部门与农村的教育和卫生部门合作,使城市的教育和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和培训人才,使农民的子女享有更好的医疗保健和更好的教育,减轻这些地区农民的负担。

除了帮助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和卫生服务,城市还可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和各界人士到农村创业,特别是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当城市人去农村发展时,他们不仅可以帮助农民,还可以自己致富。城市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城市人,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创业。

下一篇:异界小说推荐(五本异世界小说)
上一篇:剖腹产后护理(剖腹产术后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