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谁提出的?

2022-09-18 13:01: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42

北京

1957年,北京率先提出& ldquo垃圾将在市区分类收集。“垃圾分类”的理念开创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先河,为世界贡献了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是什么?

垃圾分类是指将垃圾按照一定的规定或标准进行分类、贮存、投放和运输,从而转化为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求物尽其用。

垃圾分类是谁提出的?

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但其实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是北京。

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垃圾要分开收》的文章。当时在北京,废弃的报纸、旧衣服、果皮、火箱、牙膏皮等。都按照要求分类回收,送到废品站换钱,这引起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向他们学习。

到2000年6月,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和厦门在内的八个城市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和收集的试点项目。这项试验持续了17年,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对此,很多人都感到不解。很明显,中国最早提出垃圾分类,但为什么现在却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不难理解,1957年,中国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但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平与今天不一样。当时的垃圾分类反映了当时更多人的节约、节俭意识,但没有上升到环保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发展,节约、节俭意识有所退潮,垃圾分类很难甚至不可能传承和发扬。

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奇迹。然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国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 ldquo垃圾围城。垃圾分类一步步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武器。

试点于2000年启动,虽然为时未晚,但中国在垃圾分类方面却遭遇了实实在在的失败。其实这场战斗并不算是一场损失,甚至是发人深省。《孙子兵法》说:& ldquo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rdquo那么,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垃圾分类真正普及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呢?

一是社会各级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

二是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

三是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是必要的垃圾分类技术和管理水平;第五,整个分类处理系统的良好配合。

因此,与国内现实相反:

一是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匮乏,普及度不高,公众认知度不高,只有少数人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二是国家层面的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缺失,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因配套设施不完善流于形式。第三,& ldquo谁污染谁付费。没有真正落实,资金支持薄弱,使得垃圾分类遭遇& ldquo资金短缺。。四是垃圾分类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真正保证垃圾得到处理或回收。五是政府投入收效甚微,居民配合度低,垃圾收运部门简单粗放,使得垃圾分类多停留在书面和口头。

2019年,真正的垃圾分类时代来了!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 ldquo强制时间& rdquo。

不仅是上海,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46个城市首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25年前,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下一篇:母亲节礼物最新排名前十,今年妈妈不会怪你乱花钱
上一篇: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