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细胞(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综述)

2022-09-10 18:49:2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19

小圆细胞(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综述)

吴继华,解放军306医院病理科。

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指在光镜下难以分辨,组织来源难以准确诊断,形态以小圆细胞为主的一类恶性肿瘤。由于每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因此应采用先进的病理方法进一步分类。它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少见,是近10年才明确定义的恶性肿瘤的一种。msrct是一组具有相似细胞形态和弥漫性组织结构的肿瘤。特别是当一些肿瘤分化较低时,诊断非常困难,误诊率高。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这些病理形态学上难以鉴别来源的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例如,未分化的癌细胞以圆形细胞出现时,很难与恶性淋巴瘤区分开来,但它们不会分布在巢中,尤其是当它们转移到淋巴结时,会破坏淋巴结的结构。上皮标志物(KET、EMA或CEA)与LCA结合,前者阳性表达可从上皮细胞证实为癌。

1.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类型和免疫组化特征;

迟明等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了98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表型和病理形态学。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和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为NSE阳性,Des阴性。未分化癌的KET、EMA、CEA阳性部位;胚胎型横纹肌肉瘤MG、Vim、Des呈阳性反应。尤文肉瘤Vim阳性部分,部分病例NSE阳性;未分化滑膜肉瘤Vim阳性部位,部分病例KET、EMA阳性部位;HMB45在无色恶性黑色素瘤中呈阳性。LCA是恶性淋巴瘤的特殊标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可作为精原细胞瘤的标志物。

二、骨与软组织小细胞恶性肿瘤:

Naga等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分析,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了科学分类。结果将22例患者分为4组:(1)尤文瘤和神经内分泌瘤组9例(骨尤文瘤3例,骨外肿瘤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2)胚胎型横纹肌肉瘤8例;(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4)腹腔硬化性小圆细胞瘤1例,小细胞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小细胞肿瘤种类繁多,小细胞肿瘤的诊断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辅以多种特殊检查。

三、骨小圆细胞瘤:

以小圆细胞为特征的骨肿瘤发病率较低,且多为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常需结合临床、X线及组织学改变。目前,即使在大型综合医院,每位骨科或病理科医生一年内遇到这类肿瘤的病例数也极其有限,难以积累经验,诊断时往往束手无策(尤其是制作冰冻切片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和良恶性)。这些肿瘤一般包括:1。尤因肉瘤;2.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3.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4.恶性淋巴瘤: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伴有骨皮质侵犯和邻近软组织受累,但无淋巴结和内脏同时受累。免疫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网状细胞肉瘤”实际上是恶性淋巴瘤,所以这个名字被放弃了。骨恶性淋巴瘤也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骨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极为罕见,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5.浆细胞骨髓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组成,以多发性或弥漫性骨受累为特征的恶性肿瘤。高分化骨髓瘤需要与反应性浆细胞增生相鉴别,低分化浆细胞样或多形性骨髓瘤需要与恶性淋巴瘤相鉴别,骨髓瘤的预后和病理范围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6.其他含有小圆细胞的骨肿瘤和骨病变:一些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肿瘤,如小细胞骨肉瘤、间叶软骨肉瘤、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未分化滑膜肉瘤和骨转移小细胞癌等,可含有小圆细胞。特别是活检时肿瘤组织中只能发现小的圆形细胞。此时很难与上述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需要结合临床表现、X线表现、免疫组化甚至电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一些良性骨病变,如慢性骨髓炎、骨嗜酸性肉芽肿等,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有时难以与骨小圆细胞瘤相鉴别。这些病变虽然在组织学上可以主要由小的圆形细胞组成,但其细胞成分资源丰富,呈现明显的良性形态,通常不会给诊断造成困难。

四、硬化性小圆细胞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近年来确诊的罕见恶性肿瘤。1989年,杰拉尔德和罗赛第一次报道了这种肿瘤。其特征是沿浆膜侵入性和播散性生长,由巢状小细胞和硬化间质组成的组织结构,以及免疫组织化学中上皮、间充质和神经源性标记物的特殊复合表达。文献中最初报道的名称各不相同,包括:分化各向异性的硬化性小细胞瘤、腹腔硬化性小细胞瘤、表达中丝的腹腔恶性小细胞上皮瘤、分化各向异性的腹腔硬化性小细胞瘤、分化各向异性的儿童腹腔神经外胚层瘤、多向分化的硬化性小细胞瘤等。

DSRCT虽然少见,文献报道仅数百例,但近2-3年来已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11篇文献),并在临床和治疗、组织病理学形态、超微结构、基因和免疫表型等多个方面得到较好的认识。现已证实该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细织、免疫细织化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1临床表现DSRCT主要发生于青年男性,最小的3岁,最大的52岁,平均年龄在18 ~ 2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4-5: L,肿瘤多发生于腹腔,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性肿块,在疾病早期常伴有便秘,部分患者有肠梗阻,部分患者的初期症状与尿道压迫有关,如排尿困难。大多数患者有腹部可触及的肿块,经常有腹水。x线通常显示间皮瘤样生长模式,肿瘤沿腹腔表面扩散。手术的结果和x光的结果一样。常发现腹腔内有较大肿块,一般位于盆腔或网膜,与任何腹腔脏器无直接关系。肿块广泛种植于腹膜腔和盆腔,就像累及腹膜的转移性疾病,不知道原发病灶。有时可以累及淋巴结,在某些情况下,肿瘤也可以浸润到胃、小肠、肝脏、胰腺、膀胱、脾脏或卵巢。几乎在所有情况下,肿瘤都很难完全切除。DSRCT在其他部位也有报道,包括胸部、中枢神经系统、阴囊、附睾、卵巢、肝脏和手臂。胸腔病变患者常有胸痛,其X线及临床表现与间皮瘤相似,可累及纵隔及食管周围。l例发生于脑膜和脊髓肿块,患者头痛、呕吐、头晕。近期报道6例附睾区DSRCT,其中阴囊、附睾或睾丸出现疼痛或无痛性肿块,3例有远处转移(颈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肺)。此外,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肝肿瘤伴双侧肺转移,但无腹腔受累。

2.一般形态的肿瘤是由多个结节组成,通常是一个大肿瘤,有很多小结节。报道的肿瘤最大直径40厘米,重2000克,肿瘤表面光滑凸起,切面呈实性灰白色。有时,可以看到明确的坏死和出血区域。有些病例有假性囊肿和粘液样区域。1例报道肿瘤有蒂,多囊性,含血。

3组织学改变和类型3.1 DSR CT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显示,肿瘤细胞低倍镜下呈小而圆,形成不规则但界限分明的巢状结构,周围有丰富的纤维状或纤维状黏液样间质资源网络。肿瘤细胞岛的形状和体积是不同的,可以是非常小的簇或大的巢或束。大巢中常可见中央坏死和出血(图1)。粘液变性和钙化也是常见的特征。有时腔结构被上皮样细胞包围,容易被误认为是癌或上皮样间皮瘤。肿瘤细胞通常排列在间质周围的栅栏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菊花簇。高倍镜下,肿瘤细胞紧密聚集在一起,细胞膜不清,细胞未分化,呈小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致密,但有时有囊状核,核仁不清。少数情况下,肿瘤细胞相对均匀,细胞核形状相对规则。约三分之一的病例细胞核不典型,部分可出现多形性和异型性,常可见有丝分裂,多为>:2 /HPF。通常,肿瘤的间质成分大约等于肿瘤细胞团的面积。但有时有些肿瘤富含细胞,而另一些肿瘤主要由间质成分组成。如果很少从这种区域或细针穿刺中取标本,往往很难对DSRCT做出诊断。间质通常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束组成,胶原纤维束包含一致的成纤维细胞样或肌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平行排列在肿瘤细胞巢周围,并包围着一个单细胞巢。常可见间充质黏液样变性和玻璃样变性,部分病例可见基质细胞有丝分裂。3.2 DSRCT的其他组织学类型除了上述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外,约1/3的DSRCT还可有其他组织学形式,当这些改变的组织学形式为主时,常被误诊。这些表格包括:

①梭形细胞结构:部分病例肿瘤大部分区域的细胞呈梭形,也可出现局灶性梭形细胞区。虽然在光镜下至少有一半病例未见梭形细胞,但免疫组化染色后可见到明显梭形细胞。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接受化疗后复发的肿瘤表现为梭形细胞形态。

②类癌结构:肿瘤主要由弥漫性增生的小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可呈Homer- Wrinht样菊花簇状结构排列。部分病例可无明显硬化,肿瘤细胞巢被纤维维管束分隔。

③横纹肌样结构:肿瘤细胞胞浆有时略呈嗜酸性,但PAS染色阴性。细胞质中的嗜酸性包涵体使细胞核受压,呈条纹状。

④管状结构:在最近报道的一组材料中,8/39例在肿瘤细胞巢中呈管状,尤其是在多簇肿瘤中,肿瘤细胞沿腔隙生长,被扁平或立方体细胞覆盖,一般不规则。

⑤腺囊样结构:个别病例部分区域形成假菊花簇或腺囊样,高倍镜下可见假菊花簇。粘液间质见于中央和腺囊样腔,易误诊为腺样囊腺癌。

③透明细胞样结构:部分区域的肿瘤细胞巢由透明细胞组成,细胞质边界相对清晰(图8)。印戒细胞样:细胞有透明的细胞质,细胞核偏移,呈印戒细胞样。

②器官样结构:上皮性肿瘤细胞在部分实性区域较为明显,井呈器官样排列,形成泽伦球形状。

②移行细胞癌样结构:个别肿瘤某些区域的细胞巢与移行细胞癌非常相似。此外,在报道的肿瘤的一些区域,细胞以单行和背靠背的方式排列,这类似于浸润性小叶癌。在一个肿瘤中,上述所有不同的形态都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以某种形态为主,但一般或多或少都有典型的结构。

4兔瘟组织化学所有病例均表达结蛋白、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约3/4的肿瘤表达结蛋白强而普遍,近75%的病例在细胞核附近呈球状阳性物质。波形蛋白的表达一般不规则,占阳性反应病例的80%以上,部分病例还可能有球状结构。细胞角蛋白表达复杂,可与AE1/AE3和CAM5.2抗体发生反应。特别是这三种抗体用鸡尾酒法染色时,阳性率可达95%,多数情况为弥漫性强阳性反应。而细胞角蛋白5/6和细胞角蛋白20不表达,EMA阳性率很高,一般位于细胞质。部分细胞角蛋白阴性患者对EMA可有阳性反应,其他上皮标志物常表达。例如MOC-31、Ber-EP4和CA-125,MOC-31是从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克隆的识别38 KD上皮糖蛋白的单克隆克隆。Ber-EP4抗体来源于MDF-7乳腺癌细胞系的膜片段,约71%的DSRCT对该抗体呈阳性反应。CA125是一种高含量的糖蛋白,常存在于卵巢粘液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但部分DSRCTs可表达。WT1是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肾母细胞瘤基因。DSRCTs对多克隆抗体WT1蛋白抗体均呈阳性反应,少数病例在CD99上有表达,CD99是X、Y性染色体假启动子基因编码的30-32kd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绝大多数尤文氏肉瘤和PNET氏肉瘤对此有反应,半数以上肿瘤表达NSE和CD57(Leu-7),少数病例表达半抗原和CgA,仅有少数肿瘤表达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和a-平滑肌肌动蛋白(a- SMA),其他抗体如Sl00蛋白、HMB45、GFAP和NF均为阴性。

5.超微结构特征通常在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未分化状态,细胞间联系紧密,细胞器少。肿瘤细胞巢与间质之间有较薄的基底膜,细胞核形态各异,有时不规则,染色质分散,但有时聚集成团,一般看不到核仁,多数肿瘤细胞连接不良,往往分化差。少数肿瘤中可见有张力丝的小而成熟的桥粒。个别肿瘤内有较多的桥粒,部分肿瘤细胞内可见少量糖原,也常见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短粗面内质网,部分病例胞浆内有适量线粒体和脂滴。有时肿瘤有含微管的树突状突起,伴有神经标记反应的肿瘤可见致密的核心颗粒。有些肿瘤有罕见的神经内分泌样颗粒,少数病例在细胞或细胞内形成囊泡。光镜下可见囊泡表面有短微绒毛和印戒样细胞区,电镜显示胞内空囊泡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有积累的中间丝,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之间差异很大。有的细胞只有小的积聚,有的则有大的积聚,可占据大部分细胞质,常呈球形涡轮状排列,与免疫组化中的球状体相对应。这些中间丝的聚集不仅可见于圆形细胞,也可见于梭形细胞。基质细胞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可见粗面内质网和长纤维束,胞体致密。

6细胞遗传学特征通过遗传分析,几乎所有病例均发现于t染色体(11:222)(pl3;qll或q12)异常,这是这种肿瘤的特殊表现。22号染色体上影响DSRCT的区域与尤文肉瘤基因(EWS)密切相关。EWS见于尤因瘤/PNET(t11:222)(p24:q12)、透明细胞肉瘤(t(12:22)(q13:q12)和粘液软骨肉瘤(t (9: 22) (q22)。Q12))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易位基因。虽然这些肿瘤的基因断裂点不尽相同,但都位于22q12染色体上。22ql2带位于EWS基因位点,在这些肿瘤中已经重排,11号染色体上的损伤点是肾母细胞瘤的抑制基因(1l p13)。最近研究了26例DSRCT,其中25例被证实具有EWS-WT1基因融合,基因损伤点显示在WT1第7内含子和EWS-WT1第7、8、9内含子。因此,DSRCT可能是染色体区域两个断裂点的结合,这两个染色体区域在其他儿童小细胞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肿瘤的各向异性分化可能是由于这种基因重组的改变,众所周知肾母细胞瘤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该肿瘤的母细胞成分可表达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部分病例还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此外,基质成分明显分化为肌源性,尤因瘤/PNET可分化为神经,与预后不良有关。EWS和WT1基因的配对决定了肿瘤的犁。因此,DSRCT将尤文肉瘤/PNET的特征结合成神经分化,将肾母细胞瘤结合成多分化(尤其是上皮分化)。

7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应包括发生于儿童和青年患者的各种小细胞肿瘤:横纹肌肉瘤、尤文氏肉瘤/PNET、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胶质瘤、单纯滑膜肉瘤、小细胞间皮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此外,当病变不以典型形式出现时,也应与相应的肿瘤相鉴别,如横纹肌样肿瘤。患者的年龄和位置(腹部)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比如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很少发生在18岁以上的患者身上,而间皮瘤很少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尤其是小细胞间皮瘤必须被老年患者考虑。滑膜肉瘤通常发生在四肢。此外,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典型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改变,即巢状小细胞和硬化间质的形成,向上皮、间充质和神经分化的免疫表型,以及EWS和WT1融合的基因改变。也有几个方面可以用于鉴别诊断:①横纹肌肉瘤:除DSRCT外,与肺泡型横纹肌肉瘤鉴别很重要。新发现的MyoD1和Myogenin是肌源性基因的调节因子,也称为基因调节蛋白。它们在骨骼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比肌球蛋白、actint和结蛋白早得多。抗MyoD1和肌生成素抗体已被用于诊断低分化横纹肌肉瘤。但也有学者证明这两种抗体在DSRCT中并不表达,因此有人认为DSRCT中结蛋白的表达不能指示骨骼肌分化。②尤因肉瘤/PNET:与DSRCT相比,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神经标志物和CD99的表达,以及EWS基因的存在。DSRCT表达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D57是神经分化的标志,而NF和GFAP不表达。而尤文肉瘤/PNET可表达NF和GFAP,DSRCT可表达CD99为病灶。后者一般是弥漫性的。此外,DSRCT表达WT1蛋白,而后者不表达该蛋白。大多数dsrcts为结蛋白阳性,其阳性染色在细胞质中呈球形,这是一个特征,而尤文肉瘤/PNET很少见。③肾母细胞瘤:发生于腹膜后的DSRCT有时与该肿瘤相鉴别。除上述形态学特征外,肾母细胞瘤表达WT1而非EWS。④转移癌:一般不难与DSRCT鉴别。对于具有印戒细胞样结构的DSRCT,一种简单的鉴别方法是粘液染色,因为DSRCT的印戒结构不是由细胞产生的粘液引起的,而是由细胞腔的形成、高度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或脂滴的存在引起的。8 DSRCT的组织起源尚不清楚,但文献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假说。由于这种肿瘤的分化水平较低,且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有人认为可能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或胎儿前细胞的恶性转化。由于神经抗原的表达和能形成菊花簇的结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此外,大多数病例发生在腹部,并以结节方式沿浆膜平面扩散,这引起人们考虑间皮起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符合肿瘤细胞上皮和间质分化的特点。这种复合表达存在于胎儿浆膜和成人间皮瘤中。目前,由于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对后者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即WT1和EWS基因的融合,使得肿瘤结合了尤因瘤和肾母细胞瘤的特点,向多个方向分化。WT1基因蛋白不仅在肾母细胞瘤和DSRCT中表达,在泌尿生殖道、胎儿腹部和胸膜间皮瘤中也有表达,在部分间皮瘤中也可检测到。有人认为WT1基因可以引起间皮分化,也有人认为间皮组织是由同一内脏膜的内胚层组织分化而来,也可以形成肾赃,这些都支持肿瘤起源于间皮或间皮组织。预后和治疗文献报道的绝大多数病例呈进行性增长,患者预后不佳。随访35例,其中25例于确诊后8 ~ 50个月(平均25±2个月)死亡,均死于肿瘤广泛转移,其余10例均伴肿瘤存活,最长仅31个月。对肿瘤放疗不太敏感,由于腹腔脏器对放疗和多发肿瘤的耐受性低,很难使用放疗,术后常使用化疗。大多数患者最初肿瘤体积缩小,一些患者对化疗有积极反应。有人报告17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8例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其中3例复发,其余5例肿瘤完全消失,持续4-48个月,但最终生存率令人失望。5.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尤文肉瘤的临床病理学[6]PNET于1918年首次由斯托特在一个42岁的男性尺神经肿块中报告。三年后,尤因介绍了一位14岁的男性,有划骨破坏性病变,并提出了尤因肉瘤。然而,从1918年到1970年,人们一直对PNET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经过近70年的研究和争论,这两种病变被病理学确认为独立的肿瘤实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PNET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PNET与EWS的关系以及Askin报道的儿童胸肺区小圆细胞肿瘤。研究发现,这三种肿瘤在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电镜表现上非常相似,如何区分一直是一个难题。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它们不是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叶的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和尤文肉瘤(EWS)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软组织和骨骼高度恶性肿瘤。它们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上有相似之处,如何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一直是病理学家的难题。研究PNET/EWS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并将PNET/EWS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区分开来。根据传统病理学,他们被分为三组: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PNET形态学上由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圆细胞组成,染色深,细胞团少,染色质凝固,核仁不明显。高倍镜下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细胞呈巢状、片状或小叶状排列,纤维血管形成细纤维分离或宽纤维分离。明显的特征是出现Homer-Wright(H-W)菊丛,有时在菊丛中心出现内腔和内界膜,有时分布在血管周围形成伪菊丛。然而,一些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没有分化成菊花。EWS的病理改变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相似,但细胞大小较均匀,染色质较细,缺乏菊花簇或分叶状结构,常发生出血坏死。Askin瘤常位于胸肺区,形态与PNET相似,但其细胞大小一致,呈片状或小叶状排列,常坏死,无菊花形成。有时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的肿瘤组织呈特殊结构排列:①线状结构:肿瘤细胞呈细束排列,其间有纤维结缔组织;(2)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分布于血管周围,形成乳头状结构;(3)私处结构:单个或两个肿瘤细胞呈条状排列,中间有纤维结缔组织,纤维资源网络细密;④腺体结构。病理特征:PNET主要发生在躯干,尤其是椎旁区、四肢和腹膜后。形态学上,明显的特征是出现H-W菊簇,有时在菊簇中心出现内腔和内界膜,有时在血管周围形成假菊簇。高倍镜下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EWS经常发生在骨骼中,但也可能发生在软组织中。原发软组织常见部位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相同。组织学改变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相似,但细胞大小较均匀,缺乏菊花簇或分叶状结构。Askin瘤常位于胸部和肺部区域,形态上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相似。这三组病灶的形态很难区分。仅根据传统病理学,菊花簇被归为PNET,而菊花簇不被归为EWS。它生长在胸部和肺部区域,归因于Askin肿瘤。传统的组织学分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PNET细胞分化好,EWS分化差,Askin瘤有特殊的部位。但是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关系如何,它们的本质和渊源是什么?特殊安排是什么意思?我们还不知道。研究表明,菊花簇表明肿瘤分化为神经,而线形结构和私密排列表明肿瘤正在浸润,这种结构的出现表明预后不良。免疫表型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和传统组织病理学相结合有助于诊断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AFlP采用NSE阳性联合另一种神经标志物作为PNET的诊断标准。然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特异性较差,不再被认为是神经细胞独有的。P30/32 MIC2的出现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曙光。MIC2是性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基因,基因产物P30/32mic2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其生物学功能尚未明确,最近被用作CD99抗原。目前,CD99已被用于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的诊断,并表现出较强的阳性表达。对于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用其他抗体标记的结果不是恒定的。41例中,NSE占53.7%,S100蛋白占22.0%,Syn占4.9%,Vim占41.5%,CD99弥漫性强,占87.8%。同时,PNET、EWS和Askin肿瘤对这些抗体的反应无明显差异,因此骨和软组织小圆细胞肿瘤CD99强阳性表达应首先考虑PNET、EWS和Askin肿瘤。同时应认识到CD99具有相对特异性,在恶性淋巴瘤和横纹肌肉瘤中也有表达,因此应多使用抗体诊断PNET、EWS和Askin肿瘤。CD99的强阳性表达是MIC2基因产物的强阳性表达,在PNET、EWS和ASkin肿瘤中无差异,为PNET、EWS和Askin肿瘤具有共同组织学的假说提供了依据。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发现PNET、EWS和阿斯金肿瘤有共同的染色体易位t(11;22)(q24;q12),t(21;22)(q22;Q12)和t(7;22)(p22;Q12),已被多种文献证实,被认为是该类肿瘤的特异性基因标志物,是同一肿瘤或属于同一家族,是来源于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叶的骨和软组织中的相关肿瘤。我们认为在没有分子遗传学检查的情况下,免疫组化中MIC2基因的表达是这三种肿瘤属于同一种肿瘤或属于同一家族的证据。EWS常发生在骨骼中,最早由尤因报道。Askin肿瘤线Askin首先提出生长部位是特殊的。因为这两种肿瘤在首次报道时起源未定,所以以人的名字命名。但两者在性质和起源上都属于PNET,EWS是未分化的PNET,ASKIN瘤是一个特殊部位的PNET。目前,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病理学上以PNET/EWS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心香终有一天会改名或统称PNET而属于外周神经系统肿瘤。PNET和EWS属于软组织小圆细胞肿瘤,后者包括一组形态相似的肿瘤,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它们具有侵袭性行为,临床上容易转移,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不明显,甚至不同肿瘤也能有相似的结果。因此,清晰地认识SRCTs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鉴别诊断:PNET/EWS必须与淋巴瘤、胚胎性横纹肌瘤、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未分化滑膜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圆形细胞脂肪肉瘤鉴别。淋巴瘤淋巴细胞增殖方式单一,细胞呈弥漫性分布,有部分细胞核异常。肿瘤组织常有吞噬组织细胞反应。阳性酶标志物LCA、L26或UCHL-1有助于诊断。胚胎横纹肌肉瘤多发生于腔内器官,胞浆红色,有垂直或水平成肌细胞分化,有幼稚粘液背景,Des和肌红蛋白阳性。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呈巢状和束状,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HMB45是一种特异性标记。未分化滑膜肉瘤肿瘤细胞主要为小圆形或椭圆形、短梭形的未成熟间充质细胞,可双向分化,常呈血管外皮细胞瘤样构型,可出现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上皮和间充质双重标记阳性,有助于诊断。圆形细胞脂肪肉瘤没有有效的标志物,但组织学上有脂肪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链,形成H-W菊簇,但其CD99为阴性,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含量增加。总之,小圆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可以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

0

下一篇:橘子皮的作用(橘子皮好处那么多)
上一篇:自动挡开车省油技巧(自动挡怎样开最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