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风俗习惯(独龙族的介绍)

2022-09-09 04:10:1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1

独龙族风俗习惯(独龙族介绍)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母语。独龙族原有的群婚习俗不复存在。男女分布,女生有纹面的习惯。独龙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独龙族人口约7000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峡谷和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江两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查华容乡等。还有很多独龙族生活在缅甸。

名字

自称“独龙”的独龙,被称为“沱派”和“曲罗”。他主要生活在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袁遗通志·漓江路风俗篇》云:“漓江路颇有八种,分别叫墨子、白白、、董闷、鄂长、撬、土范、鲁,皆误活。”其中,“撬”是“丘”的同音写法,指的是现在的独龙族。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按照民族的意愿,他废除了《荀派》、《荀子》和《曲罗》,他说这些书被正式命名为《独龙经》。

历史

起源

关于独龙族的起源和形成,至今没有明确的线索。但从语系的角度来看,属于汉藏语系的独龙族,应该来自彝族和羌族。在其民族中流传着两种传说:一是独龙族被认为是土著民族。认为独龙族最初生活在怒江一带,后因狩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流域。看到这里不仅有广阔的狩猎场,还有相对平坦的平台,独龙族人纷纷迁居于此,逐渐由北向南发展。独龙族大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过去的文字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也与公山怒族非常相似。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更可信。

演变

唐宋时期独龙江流域由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元、明、清三代分别由丽江木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理处统治。这一时期,中国相关史书中出现了独龙族先民的记载。比如《袁遗通志》资源网的“丽江路俗文”说:“丽江路有相当八种,分别叫摩尔、拜尔、、东弗鲁、、撬、吐蕃、鲁,他们都是误活的”。当时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其西北与现在的西藏自治区相连。文中提到的“罴”“吐蕃”“鲁”是生活在丽江路以西、西北部的独龙族、藏族、傈僳族的先民。“撬”是“邱”字的同音写法。在过去,齐(撬)居住的河流和地区被称为齐江和夷狄。比如公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现在还叫齐江。由此可见,元代的彝族先在沂河一带,后逐渐向下游的独龙江流域迁移。直到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引用《清志公图》说:“彝族居住在澜沧江大雪山外,属于鹤庆、漓江外的野彝族。他们住在隐居处,或者用树皮覆盖它。男人有头发,亚麻短裤和沉重的脚。女人的耳朵上戴着铜环,衣服上穿着亚麻布。.......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山石之中,披着木叶,吃着喝着血。就像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尚们被愤怒的人包围着,他们害怕越界。”雍正《云南通志》曾记载“彝族在丽江,穿叶为衣,食饮血,无房,居山石之中”,甘龙《丽江府简史》等史书也有许多类似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独龙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清代中期,独龙江和怒江一度被分为两段,分别归属于丽江木石土纸府的康普土纸宗和叶枝图土纸宗管辖。据《清代余庆未夕见闻录》记载,自1730年起,独龙族每年都要按期以黄蜡30斤、麻布15丈、山驴皮20张作为贡品进贡未夕康普图总经理。后来,康普图千宗将独龙江上游捐赠给西藏雍和宫,雍和宫通过考察华容藏区的图千宗向独龙族收取“渡江”费,长浦桶(今公山县)雍和宫也收取“香钱”,而康普图千宗仍照常收取贡品。每当土司官来收贡品时,不仅要另建草房供他住宿,用丰盛的食物招待,还要强迫他分享和购买沙盐,实行不平等交换。如果贡品不足,就会被强行当成奴隶。此外,东部傈僳族奴隶主经常翻越高黎贡山,以独龙族为奴,激起了独龙族一代又一代的奋起反抗,最终因实力悬殊而被无情镇压。为此,残暴的奴隶主还接连杀害了几户独龙族。并强迫他们以石头为盟,“绝不食言”,愿意纳贡或被人纳贡,这叫“骨头和钱”。

从1907年到1908年,清朝派遣胡夏(湖南人)到丽江地区的阿当子(今天的德钦县)弹性压制委员会,他也负责怒江和独龙江。他带领随行人员、向导、丈夫等100余人,从长蒲桶出发,越过高黎贡山,来到独龙江,沿途向边境村落分发盐、布、针线活。他还任命袁玉才、何定安为“怒丘酋长”,取代叶芝钱图宗、雍和宫对独龙江地区的统治。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官员身份进入此地的人,也在《盖世关细节》中写下了他所进入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叙述了行程,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详细记录了独龙族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状况。第三部分,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加强边防、发展边疆的“十条建议”。

辛亥革命后,独龙江划归长浦木桶殖民边防局管辖,1918年改为长浦木桶管委会办公室。1933年改为公山设计管理局,先后设立公安局和区办事处。民国时期,政局混乱,独龙族在西藏察华容处于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之下。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政府在独龙江实行了“嘉宝”制度,共有4种保险,每个行政村1种,每个自然村1种。此外,它还任命当地族长为嘉宝酋长,并每三年更换一次。除了管理村社的日常事务外,它还负责为国民政府收税。

1907年,怒江发生了“白哈罗教案”,这是当地藏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人民反抗法国帝国主义的斗争。1913年,英国以“调查队”的名义,在英国船长布里沙的带领下,派出一批10余名武装人员从缅甸入侵独龙江,激起了独龙族人民的愤慨,立即组织起来,坚决抵制。他们切断了敌人的食物来源,埋伏在“调查队”必须经过的吉塞卢滑移线附近。当布里沙爬上滑溜线,滑到河心时,遭到独龙族的袭击。

由于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屠杀以及近代帝国主义的欺凌,独龙族遭受了严重的灾难,人口不断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只剩下1700多人,几乎濒临灭绝。1949年8月,公山宣布和平解放。1950年3月,公山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同年4月,正式改为“公山县”。10月,公山县人民政府成立。

文化

社会结构

龙语称氏族为“奈尔”,意思是从同一祖先那里继承了血缘关系的社区。大多数独龙族的宗族观念一直很淡薄,没有共同的地域,政治经济联系比较多,所以很宽松。只是所有兄弟家族都认可的祖先的象征,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氏族名称中没有图腾,大部分是由氏族的某些特征来称呼的,有些具有超自然的象征意义。比如上世纪50年代,独龙江流域15个氏族中,有一个叫金木,意思是“生在天上”。“党生”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红皮肤”;还有“Dongle”,意思是“脾气暴躁”等等。有些是地名。例如,“马比罗”和“克罗罗”是独龙江上游两条支流的名称。“玛比”和“乌鸦”很可能是原氏族的名字,但它们的含义已经无法检验。而“罗”的意思是“河谷”。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责任,实行血族复仇制度。如果有成员被外人欺负甚至杀害,其他成员有义务为他报仇。从同一个氏族分离出来的家庭不能通婚。

独龙族的家庭公社是由原氏族成员不断分裂(迁徙)而形成的。独龙语被称为“起拉”或“吉克罗”,意思是整体和全部。到50年代初,独龙江流域共有54个家庭公社。虽然处于解体阶段,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但与原有的宗族组织相比,它仍然在独龙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体来说:(1)每个家庭公社都有一个共同的区域,有山、有谷、有林、有溪等。划分自己的边界,形成自然村落。一般来说,未经允许,其他家庭的成员不得进入自己家庭的领土或开垦土地、捕鱼和狩猎等。(2)每个家族公社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家族首领(有的也是氏族首领),叫“卡桑”,一般由家族中资历高、健谈、富有的有钱人担任。卡桑也参加劳动,不得世袭。如果他死了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威望,他会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在家领导生产,主持祭祀,解决纠纷,负责朝贡和分配,指导运营和缔结契约。家庭公社是独立的、平等的,不相互隶属。只有当他们共同反抗西藏封建领主和傈僳族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时,一些近亲才会暂时形成类似联盟的组织,实力较强的家族成为联盟的核心,而他们的“卡桑”就是联盟的首领。有时会有另一个军事领导人,叫做“嘉卡”,作为“卡桑”的助手。一旦对外战争状态结束,这个联盟将自行解散。(3)家庭公社内部禁止通婚,实行婚外婚姻。(4)每个家庭公社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习惯上根据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来命名和称呼。比如“孔当”家族就是指一个大水坝。“龙棍”家族是指石头多的地方。当然,它们也是以家族首领的名字命名的,如“王”和“屠”。⑤家庭公社成员必须先有姓氏或父亲的名字(女儿也要先有母亲的名字)。例如,一个独龙族女孩的全名是李白(姓),丁班(父名),丁丁(母名),阿卡(昵称)(排名)。所以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辨出是哪个家庭,是谁家的孩子,排名多少。而且女人婚后不改姓氏。⑥家庭公社通常由两三个以父系父母为主体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家庭组成,在独龙语中称为“宗”。每个大家庭一般包括三代:父亲、儿子、孙子,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叫“吉玛家”的家长(其中也有一些是家庭领导)。有好几个火塘,代表男人娶了老婆后被火塘隔开的小家庭。独龙语被称为“卡尔字母”。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大户的劳动,共同耕种土地,收成归大户集体所有。然而,属于每个壁炉(即小家庭)的少量土地仍然由大家庭成员耕种,收获归每个壁炉所有。大家族的谷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叫“彭倩”的大谷仓,用来统一存放大家族的共同收获,由老主妇管理。另一个是壁炉里每个小家庭拥有的小仓库,叫做“抱秋”。由小家庭主妇管理,主要是小家庭储存食物的地方。在大家庭内部,每个壁炉里的家庭主妇从大谷仓里轮流拿出食物来做饭,吃完后再用在小谷仓里,但每个小家庭都不能拒绝,这已经成为传统的义务。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是由上了年纪的家庭主妇平均分配,甚至宝宝,不管大小,都应该有一份。如果老主妇不在,大儿媳会轮流分。这种“主妇管仓”“主妇分食”的传统做法,是独龙族古老母系社会的遗风。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日益个性化,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从家庭公社中分裂出来,成为独龙族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家庭,包括夫妻和他们的孩子,很少三代同堂。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平等,生产、家务和子女的婚姻事务一般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父母都是男人。儿子结婚后,会另设壁炉与父亲分离。壁炉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小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既是他父母的支持者,也是他财产的继承人。

宗教

在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下,独龙族普遍相信鬼的存在和作用。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仰和祭祀上。而“神”似乎还没有完全脱离它的鬼概念。认为人一生的运势都是由鬼决定的。图腾崇拜的遗迹很少可见,而祭祖的仪式活动至今没有发现,也没有任何傀儡偶像的供应和崇拜。一系列巫术活动,如祭鬼、祭巫(“南木萨”、“巫”等)。)治病、斩鬼和占卜,都是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受到藏族的博尼教和怒族、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基督教传入独龙江地区后,下游部分独龙族开始信仰宗教。

龙祭鬼是由女巫进行的,女巫有两种,一种叫“纳木莎”,主持祭祀和占卜,另一种叫“多木莎”,专门驱鬼,纳木莎地位更高。

独龙族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两个灵魂:“布拉”(活的灵魂)和“阿西”(死的灵魂)。人和动物总是在Bra之前死去。人们认为,人和动物的梵天是由天上的“吉蒙”预先安排好的,一旦梵天被吉蒙带回去或者被恶灵杀死,生命就将走到尽头。梵天既没有复活也没有转世,而是永远消失了。死去的阿西经常伤害人和动物。因此,人们经常用酒、肉和食物来祭祀,或者带着焚烧亚麻布的恶臭把阿西赶到“阿西默里”。独龙教认为阿希穆雷生活在土地的另一边,那里的一切都与世界相似。不仅有山水、村落、房屋、牲畜,还有生前共同生活的阿希,死后也共同生活,生前活了多少岁,阿希也存在了多少年。

据独龙族说,从天的最高点到地有十层。一楼叫“南方木年”,是“木彭沛”居住的地方,掌管天上的一切;第二层叫“木岱”,由“蒙哥”居住,由“木彭沛”治理,创造人间万物,决定人和动物的生死,加持世界;三楼叫“大木”。东南西北有四个天门,是鬼的居所。有鬼王“楠木曾慕柔”;四楼叫“楠木郎木松”,是所有鬼魂的安息之地。五楼叫“楠木盖尔瓦”,是铁匠盖尔瓦居住的地方。六楼被称为“大布拉”,是地上活人和生鸟的灵魂可以串联畅游的地方。七楼名为“楠木擒墨瑞”,是“阿喜”为天下好人和婴儿而设的居所。八楼叫“自里木当木”,是恶鬼扣留活人“布拉”的地方;九楼叫“Helmu”,是每个屋顶上的空房间;第十层叫“当木卡”,也就是每个家庭的火塘。壁炉是最受尊崇的家庭圣物,每次喝酒吃肉都要往壁炉里洒酒进行肉祭。壁炉上的铁鼎或支撑壶的三块石头被视为神圣,不可亵渎。

奇才有两种:“楠木飒”和“武”。过去,它由一家之主或村长兼任。相传“楠木萨”是“蒙哥”选出来的,他有特殊的眼睛,能和能治病、除灾的“楠木”联想在一起。在纳木错治病时,点燃松枝熏蒸房以示清洁,然后设置用品。他披着麻布毯子,打着钟鼓迎接楠木,说楠木带来了天药“圣登梯”,滴到病人嘴里。如果药物排出体外,则认为患者的灵魂已被杰蒙带走,无法治愈。否则,鸡或猪的灵魂应该换成病人的灵魂,纳木措的职责是举行灵魂交换仪式。“巫”是另一个相对古老的巫师,其功能是做预言和祭祀鬼魂。借助巫术,他喝醉后又说又唱又跳,自称被崖鬼(独龙教中的一种恶鬼)附身,经常预言某个地方会发生什么不幸等等。每年春节前后,独龙族都要举行祭祀牛鬼神的仪式,以保村寨平安。是吴亲手用刀屠戮的,谁也代替不了。

朗。

独龙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系,其分支归属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语言学家孙宏凯的考察,它与景颇族语、博语、珞巴语相似,可能属于同一分支。独龙语可分为两种方言,即公山丙中洛独龙江独龙语和怒江独龙语。使用基于拉丁字母的拼音字符。

历史上,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是通过刻木记、拴绳数、画图绣纹等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可视为文字萌芽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自称缅甸“日王”的独龙族白集斗提奇库和美国传教士摩尔资源网,创造了以“日王”为标准发音的拉丁字母拼音,被称为“日王”。“日望文”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长音和短音,主要用于在独龙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它翻译了圣经、教规和教义。

1983年,根据广大独龙族干部群众的意愿,云南省民委派龙承云同志协助在公山工作的独龙族语言专家穆利门·约翰创作独龙族拼音文字方案。这个节目是在原《日望文》的基础上,根据独龙族语言的使用特点,以独龙江乡孔荡村委会为标准语音点,经过对口语、方言、地方语言、词汇的细致对比考察(后来在实践中还吸收了独龙江乡南、北的词汇)而创作的,并在1983年12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进行了讨论。

天文日历

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算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根据大自然的变化,从前一年封山大雪到第二年封山大雪,独龙族被称为“极限朋友”。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日和不同时间的月份。

一月被称为“阿蒙”,意思是有一个下雪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每个人都休息,每个家庭都种植干土豆。

二月,叫做“ABO”,意思是草出来的月份,山上的草开始生长,这是大量种植土豆的时候。

3月,也就是播种月,播种谷子、芋头、棉花等作物。

四月,称为“长木江”,意思是开花的月份,桃花盛开,仙鹤齐鸣,播种完成。

五月,被称为“阿诗月”,意思是燃烧火山月,燃烧大量火山,停止种植。

六月,被称为“Buon”,意思是饥饿的月份,所有的谷物都被保存下来,当月份短的时候,大量的野生谷物被收集起来。

七月,称为“阿荣”,意思是山草在月中开花,割草,采集野粮。

八月,称为“阿昌木”,意为第一个霜月,山上的草冻死了,开始收割庄稼。

九月,名为“单落”,意为收获月,并收获谷子、包谷、稗子和荞麦。

十月,称为“总木甲”,意思是降雪月,当收获结束,谷物储存,雪落在山顶。

11月,叫“耿乐”,意思是水落月落,河水落,找冬柴,割苦荞,准备过冬。

12月,叫“得之即割”,意思是元旦,也叫“罗舍氏拉”。妇女剪活麻布,织麻布,跳牛舞。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的历法,学习科学的农耕历法成为民间农耕的参考。独龙族逐渐放弃了这种原始的自然历法算法,采用了汉历(夏历)。然而,民俗中仍有“播种月”、“收获月”、“新年月”等说法。一般老年人都不习惯夏历,但还是把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生产的标志。

连衣裙

独龙族的传统服饰非常朴素。男女都是光着膀子,腿上都裹着亚麻打底裤。该男子穿着一条名为“约德格仁瓜”的条纹亚麻毯子,将其包裹在胸前并系上。臀部通常用麻绳绑上一小片叫做“能必特公司”的亚麻布包裹在下半身。左边是马刀,右边是篮子。这个女人用两条叫做“奇拉衣服和古阿古阿”的长亚麻布毯子把自己裹到膝盖上,然后把它们向前裹。从左往右抄,用绳子紧紧系在腰上。如果从右向左复制,可以自由穿脱。它通常用于白天的衣服和晚上的被子。有些男人过去腰间只有一束叶子。

独龙族男女分布,前面挂在梅绮上,后面搭在肩上,左右捂着耳朵。以前都喜欢戴耳环,戴项链,现在男人很少戴了。在过去,女性有书写的习惯,独龙语被称为“巴克图”。通常在12或13岁的时候。写脸时,用竹签或树枝蘸烟灰水在脸上画出图案。晾干后,取一根带硬刺的老刺,自上而下对准脸上的花纹,然后用木棍轻轻敲击,顺着纹路刺下去。擦掉血迹,涂上锅灰或一种深色草汁,反复摩擦刺,使其渗透到皮肤下面。7天左右,扎破的地方红肿结痂。伤口愈合结痂后,图案是蓝色的,再也洗不掉、抹不掉,永远留在脸上。面部的风格因地区而异。通常都是独龙江上游的全脸,也就是额头、脸颊、鼻梁、上下嘴唇都有图案的穿孔。在下游区域,鼻尖只有一处刺伤,唇下有两三处。关于独龙族文学习俗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独龙族妇女的成人仪式;有人认为是对美的追求,是避邪消灾的需要,也有人认为是历史上为了躲避外国人而拐卖妇女。也有人认为与已经消失的独龙族图腾崇拜对象有一定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书写习俗逐渐被独龙族女性所摒弃。

习俗

生活习俗

独龙族家庭主妇无论喝酒、吃饭还是吃肉,都分食。客人来的时候会得到同等的份额。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着酒念着贺词,然后将酒碗扔在火塘上的竹架上,碗口对着天空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果在某个家庭狩猎野生动物或杀猪杀牛,他们会组成一个宴会,让远方的亲戚和邻居聚在一起大吃一顿。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陌生人的习俗,每当路人和住宿的客人回家时,他们都会热情地对待他们。认为客人没有饭吃,留住客人是很恶心的事情。他们有不捡遗体,晚上呆在家里的优良传统,认为盗窃是最可耻的行为。独龙族在进行一些原始祭祀活动时,游客是不能参观祭祀活动的。

规定饮食

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们的食物来源在历史上比较匮乏,属于半食半野生植物的杂食性结构。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有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麦、燕麦等,其中淀粉类食物往往占绝大多数。炊具比较简单,多采用竹木制作,再加上缺少副食和香料,所以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而且大多沿用了以前的烧、烤、煮的烹饪方法。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和蔬菜的引进,独龙族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每天,我们只吃早餐和晚餐。早餐主要吃炒面和烤土豆,晚餐多吃玉米等杂粮。由于条件有限,独龙族人普遍口味清淡,油盐少。好喝,喝的是家里酿的低度酒。酒是亲朋好友、生产合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日必不可少的,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每当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过节时,主人和客人应互相搂着脖子,面对面、嘴对嘴地喝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友谊和忠诚。此外,受附近藏族人的影响,他们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熟动植物油混合在一个特制的竹筒里泡茶。

节日

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新年,在独龙语中被称为“卡克哇”。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举行,即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期由各村自行选择。节日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食物的数量,或者两三天,或者四五天。节日期间,人们祭天、祭鬼、祭山,抛碗占卜,吃年夜饭,通宵歌舞,最热闹、最庄严的事就是用野牛祭天。

婚俗

独龙族的婚姻严格采用婚外氏族制度,即同一氏族的男女无论有无直系亲属关系都不能通婚,氏族之间有相对固定的婚姻群体。年轻的独龙族男女婚前有社会自由,未婚子女不受社会歧视,婚后也能把孩子带到婆家。然而,婚礼香烟由父母决定。婚姻通常包括订婚和结婚。不管是订婚还是结婚,男方都要给新娘一定的彩礼。这种彩礼在独龙语中被称为“仆母旺”。结婚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要请几个亲戚,带水带酒(需要偶数)到女方家定亲,女方父母要请全村人喝酒,协商彩礼。彩礼要看男方的经济状况,金额各不相同,金额也要看情况。它通常是一头牛、一口锅、一盘铁三脚架和几件珠宝。如果一次拿不到,可以赊账给,以后再给。

婚礼当天,男方父母、亲戚、新郎和伴郎带着酒肉嫁妆来迎接新娘,女方杀猪招待客人。晚上,我整晚都在女方家喝酒、跳舞、唱歌来表达我的祝贺。新娘也和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第二天,新娘会被男方家带走。当新娘结婚时,除了一件衣服,没有什么可结婚的。新娘一到丈夫家,婆婆就会牵着她的手,绕着房子走,边走边介绍情况:仓库在哪里,水在哪里,猪圈在哪里等。当天,婆家还杀猪招待客人,晚上喝酒唱歌。婚礼结束后,夫妻开始同居。几个月后,新郎需要准备两瓶水和酒以及一条猪腿,和妻子一起回去看望女方的父母以表谢意。

独龙族很少离婚。妻子抛弃丈夫离开,娘家有姐姐的,需要姐姐出钱。否则,所有的礼物(社会价值)都应该归还。如果男方主动要求离婚,娘家只需要退几件礼物或者不退。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的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丧葬习俗

独龙族一直实行土葬。棺材很容易取材。它们可以由四块木板制成,也可以由花园的木头/人死后第二天被抬出。根据独龙族的禁忌,尸体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通过撬开房子后墙或地板的另一条裂缝才能送出。据说只有这样做,人们才不会继续死亡。葬礼上,一位老人挥刀驱鬼,割了一个坟圈将他埋葬。那些正常死亡的人被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独龙族人认为把死去的亲人埋葬在很远的地方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

下一篇:维修液压泵(液压油泵常见故障与排除)
上一篇:电脑死机的原因(电脑卡屏死机的8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