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孔子何以因材施教?)

2022-08-25 03:25: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8

孔子因材施教(孔子何以因材施教?)

你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孔子到底厉害在什么处所?

孔子厉害在不仅自己的思想看法深入,而且有很灵敏的识人才能,只有真正识人的人,能力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个好老师,除了业务才能强、对知识的控制扎实之外,对学生的懂得,对不同的人的性情的把握,可能更为症结。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导理念最明显的特色之一,一次,冉求问孔子说:“夫子,如果听到一件事,这件事是应做的事,那是不是应当立马就行为起来呢”?孔子答复:“是的,马上做”。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夫子,应当做的事要听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答复说:“不是的,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行为呢?”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要跟其他人磋商之后再去做。

孔子针对不同窗生的同一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件事被弟子子华知道了,他认为很不解,就问老师:“夫子,为何一个问题有两种答案呢?”孔子告知他:“是的,是有两种答案,因为冉求的性情是做事畏缩多虑,行为力差,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做事胆量过人,孔武有力,所以我要克制他,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原因。”

孔子的答复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世界上从来没有一陈不变的答案,也没有一陈不变的办法,一个人既要在专业知识、技巧上站得住脚,又要在识人、察人、引诱人上做到精准和恰如其分。在这则故事里,孔子的身份是一个老师,然而这仅仅是一则如何教导学生的故事吗?

其实在我们的人际来往中,包含与包含家人在内的密切关系相处中,“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与家人之间,不可谓不熟习,不可谓不密切,但是你懂他/她的性情吗?你愿意倾听他/她的心坎吗?你走进过他/她的精力世界吗?

所以,教导的实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识人,然后在识人的基本上,研讨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而这种把关注点往识人方面倾斜的做法,在普通的人际来往和相处中,亦有很大的启示性。

春秋时代的韩非子在《说难》中曾有这样的观点:劝诫一个君王,何其难也,但不是难在我的观点不深入,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不好,也不是难在我不敢说,而是难在如何去懂得到一个君王的心理,然后用言辞去适应他的心理,进而引诱他。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因材施说”。

孔子是一个思考很深入的人,更是一个眼光跟锋利的人,他看懂的是人性、人情和人的心坎世界,这是他最厉害的处所,他一生研讨的都是“人”的学问,怎么识人,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和社会相处,怎么修持自己,怎么在人群中立足。

孔子是把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联合起来看的,这几个方面其实都是雷同的,比如为师之道要因材施教、要诲人不倦、要教学相长,为学之道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学思联合、奋发忘食、乐以忘忧,为官之道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以身作则、持久不怠,为人之道要忠信仁爱、中和礼智。

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如何行得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关于这一点,孔子的答复非常简略:“说话忠实信实,行动真挚恭顺,即使在蛮荒之地与蛮夷之人来往,也行得通,反过来讲,一个人若说话没有诚信,待人的行动没有恭顺,狂妄失礼,即使与乡邻相处,恐怕也是行不通的,也是得不到别人爱好的。常将忠信笃敬四字存于心间,时时谨记,这样能力行得通”。

不管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后面谈到的为人之道,其实我们看孔子的观点和做法,他的着重点在于对人的关注。如果说世界由两个因素构成:事和人,那么只有关注到人,从人的因素着手,能力取得更好的后果,不管是教与学,还是人际相处,人,总是最症结的方面,而事情,其实是为人服务的。

下一篇:高山流水什么意思(高山流水的故事)
上一篇:骨龄测试(骨龄测定,你真的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