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 罗斯(金融学和公司理财如何高效复习)

2022-08-22 15:50: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2

公司财务罗斯(如何有效地回顾财务和公司财务)

审查计划

专业课分金融和公司金融两部分,离开考试。一篇论文前半部分是金融,内容是货币与银行和国际金融,占90分,后半部分是公司金融,占60分。

NPC有大量的专业话题和很少的计算。重要的是文字解释。考核范围广,但比较容易。课本知识的重要考试,通俗知识的少考。知识点很琐碎,一定要注意细节,不要放过角落的知识点。另外,往年人大专业课真题重复率极高,很多题都是历年真题改编而来的,一定要高度重视真题。

专业课是一门分数比较多的课程,很多人的差距也体现在专业课上。专业课最高可以达到135+,最低可以达到110,所以专业课的复习必须贯穿始终。我给自己定了一个125分的目标,最终超额完成了我的义务。

金融

教训:我看了凯成一战的网课,在讲义上做了详细的笔记。网上课程很多,知识体系完善。当时把笔记背了2-3遍,感觉基础知识还可以,但是没搞清楚人大各大课的出题风格,导致我背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没考上。所以要认真研究历年真题,明确考风,对症下药。

一战期间只看了一遍黄达的《金融》,真题只做了一两年。所以,在考试中,我被金融中的选择题难倒了,因为这些选择题只是从课本某一段中挑出的一个句子,挖了个空之后,就变成了选择题,就像英语完形填空空一样。当时我的课本读得不好,导致我的选择题大部分都是瞎的。如果我没有读好,我真的无法选择答案。

另外,试题很喜欢动历年真题。因为没有把真题讨论好,所以遇到了原题,在考试中出现了错误。考试结束后,有同学说大部分题目都是从真题改编而来的,我真的流下了遗憾的眼泪。血的教训告诉大家,课本和真题一定要高度重视!

另外,要合理控制考试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考试的时间分配也很不合理,导致我没有完成我应该写的东西。因为之前的问题纠缠太久,最终我们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计算问题没有写出来,财务解释问题只写了半页多。上了专业课,才知道自己失败了,最后的成就是100出头,惨痛的教训太多了。希望大家从我之前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经历:一战专业课惨败后,彻底审视自己。

首先是教材。黄达的《金融》很厚,700多页,内容比较零散,有些地方晦涩难懂,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完好同学来说会很痛苦。我每天都读这本书,因为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速度比以前慢了。我又花了2-3个月仔细研究二战时期的教科书。加上一战我一共过了两遍教材,重点章节我会重复,比如货币发明、货币政策等。我会读很多遍,甚至粗略地背下来。最后,当我说一个知识点时,我可以翻到书中相应一页的水平。

我用易纲的《货币与银行》作为教材来弥补。我详细看了货币需求、货币供给、IS-LM模型、AD-AS模型和货币政策。黄达书中的知识点不是很详细,可以看看易纲的书来弥补。易纲的《货币与银行》写得很好,很好理解。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同学建议先看易纲这本书,再看黄大的金融这本书,这样你应该会觉得豁然开朗。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是我的本科教材,里面很好地写了凯恩斯在利率决策理论和利率期限结构中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可以作为补偿。

由于NPC金融考试货币和银行占绝大多数,国际金融占很小比例,一般只在选择和名词描述中出现,所以我关于国际金融的知识是凯诚在线课程和姜波克新版《国际金融》中的一些知识点。

虽然黄达的教材看起来相当吃力,但必须一字不差地至少读两遍。再读一遍后,理顺整本书的框架,再根据知识点模块看相应章节,这样知识一致性更好。人大的考题都是出自这本书。如果老师随便翻一页看哪个句子,这个句子可能会成为考试题,所以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本教材。

在框架和笔记方面,我的框架是以凯诚专业课的讲义中的框架为基础的,之前看线上课程的时候我的笔记也有记录。我没有在黄达的《金融》里做过什么特别的笔记。如果我忘记了,我会立即翻书看几遍。因为我自己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没有做好笔记,觉得很费时间。但是我对整本书有一个很好的概念。我知道哪个部分讲述什么,属于哪个知识点。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同学笔记做得很好,复习起来很方便。这取决于个人的学习习惯。

二是辅导书。课本每章后面的课后题都是极有问题的。近年来,课后题在真题纸上频繁出现,题目相同,一定要好好看看课后题。我用凯城发的凯城通作为辅导书,详细总结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节省自己整改的时间,扩充很多内容。这些年我用开城的真题给人大问。剩下的辅导是凯程的线上课程,通过这个课程我熟悉了专业课的知识点和今年的人气。在过去的几年里,全国人大专业课的考试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是在2020年,考试风格发生了变化,阐述题开始流行。所以人气也需要重视。

最后,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必须由所有人来做,而且必须做很多次。做完后,要控制一个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人大很喜欢反复评估以往考试的内容,过去有很多选择题考点,后面几年都用来考大题。选择一些爱好的细节和定义。详细信息包括评估活动的具体日期、国际组织的成员国以及关于金融的古代文献等。“最大”和“最早”这两个词对评估也特别感兴趣。例如,定义成本驱动的通货膨胀、窗口指向和其他定义将通过选择题直接评估。选择题也喜欢考课本上的例题。

说明:开城每周会发几章名词解释的总结,背的问题应该不会太大。简答题是课本中用大篇幅描述的一些知识点。比如某个题目下有很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题目,那么这个题目就有可能成为简答题的题目。简答题在商业银行也出现过复试材料的内容,但很少。如果有空余时间学习,可以看看复试资料,这样会更安全。第二轮教材是庄裕民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和吴晓求的《证券投资》。

近几年很多简答题都是课后来自课本,所以课后要做好备考。阐述一直是利率、货币政策、货币发明,所以在准备的时候要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在过去,阐述是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今年有一个考试热点,所以以后要把教材和热点结合起来。

我在准备的时候,看教材,做真题做选择题很重要。当我在课本上看到一个我认为可能要考试的句子,我会用特殊颜色的笔记录下来。名词描述我把凯诚总结的名词描述背了好几遍。简答案我记住了所有可能在简答案中测试的主要达利理论。最后是阐述。我仔细分析了往年的阐述题,看了写阐述的思路。如果解释题目中有一些名词,一般来说,先解释一下名词的意思,然后回答解释问题。通常阐述的知识都在课本上,答辩时可以适当结合一些通俗实用的话题,为阐述的问题增添色彩。

公司财务

教训:我看了罗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公司金融第九版》,课后做了题,看了凯诚的网课,但完全没做真题。考试的时候,大部分关于公司财务的题都是由之前的真题改编而来的,但是我没有做真题,成绩自然特别差。计算上实践少,导致做题速度慢,算题空完成。专业课要考120分,必须竞争两道计算题才算对。这是一个很难的要求,所以你应该多练习计算题,多注意。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又看了一遍罗斯的第九版教科书。选择和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就是总结历年真题。我这些年在真题中做过2-3次选择和判断。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的知识,因为注册会计师知识经常在人大考试中出现。事实证明,公司财务测试的所有真题都能在原型中找到,有的甚至改了一个名词。所以,处理公司财务选择判断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真题。

根据历年真题,简答题在第15章长期融资和第19章股利政策。看看这两章的记忆就知道了。我还读了《公司财务》(上财出版社)和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中的这部分知识来弥补。此外,我还总结了一些可能用于简答题的热点话题,如科创板、同股不同权、存托凭证、沪深港通等。考试时,我以为简答题不在我的备考范围内,但我尽可能多写了,也没扣多少分。

在计算部分,我做了《公司财务》第11版和《公司财务》第9版课后题的重点章节,比如第3、6、16、18章。比较这两个版本的课后题,第11版课后题数量少且简短,而第9版课后题数量较难。所以建议刷第九版课后题,有空再刷第十一版课后题。当你第一次做作业时,你应该先自己做,然后看答案。这个过程会很痛苦,需要很长时间,但完成后会相当顺利,理解和做题的速度会大大提高。这是一个必要的体验过程,要脚踏实地的完成课后题。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公司财务》第八版习题集第三、六、八、九、十六、十八章的题。这个习题集有点难,题目不错。我建议你去做。11月,每天早上去教室都会做历年真题里的计算,一共做了两遍。同时我也做了这些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真题中的计算题,因为人大的题都挺喜欢向国际贸易大学学习的。之后,我对计算问题有了信心。但是,感觉考试最后一道计算题最后几道题没做对,还是觉得有点遗憾。

我还想重点讲解一下专业课考试中的时间控制问题。专业课的试题数量很大,要有大局意识,不要在一个问题上花太多时间。题目的分数与分配的时间成正比。由我支配,金融学30个选择15-20分钟就能完成,名词5个描述不能超过15分钟,一个简答题不能超过15分钟。完成这个大概需要1小时15-20分钟。之后,先空说明问题,开始做公司理财。公司的财务选择和判断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简短回答10-15分钟,计算40-50分钟。最后,回来写一篇25-30分钟的金融论述。时间很紧。如果有什么东西卡住了,先跳过它。不要舍不得打,尤其是选择题。一次一个点,不值得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思考。一定要在自己设定的这段时间内大致完成每一个题型。上专业课的时候时间控制很重要。考前最好多练习几次卡时间模拟,找到合适的时间分配。

我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剩下的一半时间都分配到了其他三门课上。因为我知道专业课是我自己的缺点,所以我必须弥补这个缺点。所以我还是把他当初恋,即使看专业课很痛苦,在专业课上骂我上千次。最后靠专业课拿了很多分,能力终于落地。

下一篇:芦花荡 教案(芦花荡说课稿)
上一篇:脖子上长疙瘩(脖子上长了小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