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孔子的评价300字)

2022-08-14 15:15:3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8

孔子是谁?被历史欺骗的文化圈“一哥”网络名人老师,两千多年来稳坐榜首。

在职业细分不清的古代,作为跨界天才,他获得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诸多称号。

他死后变身行走的“名誉收割机”,被历代尊孔帝王授予“文圣”、“先贤”、“先师”、“傅玄”等重量级称号。

当提到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材中的人物:

他是一位老绅士,笑容温和,名声很高。他不高,而且驼背。他走路摇摇晃晃。此外,他还和学生们进行了多次经典对话,这些对话被记录在《论语》中,然后被纳入教材,要求我们“理解并背诵全文”。

孔子去世已经2499年了,但他的思想在当代依然辉煌。

当代人是重读《论语》才发现的。本来我们这辈子的生活是迷茫的,孔子上辈子已经回答过了。人生没有答案,但有参考书。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说说孔子的出生年月和家乡。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距离今天将近2600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被称为春秋的时期。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时期,一个叫“春秋”,一个叫“战国”。战国以后,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统一了中国。

孔子的职业生涯时期已经是春秋末期了。他来自鲁,他的家乡在中国山东省曲阜。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邱明,还有仲尼这个词(古代人也有词)。因此,他的名字实际上是“孔丘”。

那我们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孔子”意为“孔先生”。

我们看《论语》,总有“子曰”和“子曰”,意思是说话,“子曰”其实就是“石先生说”的意思。如果你看过一部名为《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你一定会记得里面的总说“子曾说”,他说的其实是《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师。他开创了私人讲座,即教师自学。所以,我们还是把孔子当作教学圈的鼻祖——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奇怪:老师不教学生,谁来教?让我们在这里埋下一点伏笔,这将在本书后面提到。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会把一个古人当作自己的祖先。比如鲁班是木工祖师爷,神农是农业祖师爷,黄道婆是织布祖师爷,孔子是教这个行业的祖师爷。

没错,也许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头发花白、嘴巴张得满满的老学究。但实际上,他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来看看孔子自己在《论语》中说了什么——请注意,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联系《论语》原文!

以下这段话出自《论语》,原文是这么说的:

叶公问孔子,鲁兹错了。孔子说:“女(右)Xi不是说:她是人。她努力工作以忘记她的食物。她很高兴忘记了烦恼。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老。”

听起来有点尴尬,不是吗?没关系,让我们解释一下。

先说说当时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63岁,还在环游世界的路上。楚国有个叶(Y)县。(有些同学可能会建议你这个单词发音不正确。你应该发sh而不是y。你说的是对还是错。你以前的sh发音很准,但现在字典里的发音都标着“老发音”。现在你可以读树叶的“叶子”了!有一天,叶县城主叶向孔子的弟子请教。

“请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叶主问孔子于)

鲁兹表明他不能自己回答。

(支路错了)

后来孔子知道了,就教儿子鲁:“哦,你怎么不说这个!”

(“女Xi不说”,“女”在这里是个假词,意思是“你”和“你”;Xi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副词,意思是“为什么”。)

孔子接着说:“(你告诉他)这个人,学习努力的时候会忘记吃饭,快乐的时候会忘记烦恼,甚至不知道自己老了。”

没错,就是那句“努力工作忘记美食,享受生活忘记烦恼,但我不知道你多大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这三点来形容自己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点。

先看第一点,“努力工作忘了吃饭”,就是努力学习忘了吃饭。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可能会说:大人为了加班不在乎吃饭,有时候我做作业的时候忘了吃饭(可能你玩游戏的时候忘了吃饭)...这种事情太普遍了。

但我们要知道,孔子其实并没有教人“忘了吃饭”。相反,他非常讲究吃!《论语》中有一段专门讲他对吃有多讲究,专门提到“时不时,他不吃”。

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按时吃饭,你就不能,你就不能。

按时吃饭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养。比如有些人,面对不开心的事或令人担忧的事,不会去想茶和饭,会说:“唉,这么多事,怎么还有心情吃饭……”事实上,这基本上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相比之下,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饭的人,给人的确定感要可靠得多,这也解释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所以,规律按时吃饭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让人放心可靠的人。

那么,既然吃饭是孔子不能忽视的一件严肃的事情,为什么他会因为努力而忘记吃饭呢?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这说明孔子不是一个死板无趣的人。按时吃饭的习惯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但如果每顿饭都死了,按规矩来,那就太死板和机械了。这不是孔子教我们看待规则的方式。稍后我们将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孔子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像孔子。正如雷锋叔叔曾经说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当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要注意一件事,不是说可以经常忘记吃饭。这就是“努力忘食”的症结所在。有了这样的定力,无论你学什么,做什么,你都会有所成就,不是吗?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开心忘记烦恼。”

说起孔子的悲哀,比一般人的悲哀更大更大。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的担心无非是明天下雨的时候不能出去春游,后天没有备考。孔子关心国家和人民,关心世界是否会变好,关心自己的幻想能否实现。

即使在现实中,孔子在列国中也是匆匆忙忙,总是有危险的。孔子也遇到了饥饿,甚至被人追赶。如果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你都能坚持快乐的心情,忘记烦恼,这不是很神奇吗?

换句话说,当你快乐的时候,你会忘记你的烦恼。难道我们也有这种无情无义的本事吗?比如有个笑话,说一个同学要考试,好伤心。我该怎么办?他想,何不抛硬币决定:如果硬币面朝上,那就玩个游戏;如果硬币倒了,就去睡觉;如果硬币竖起来了,去复习一下。

听起来不错吧?说实话,如果真的能抛开考试的压力,去玩游戏或者无脑睡觉,也是一种心意。但还是很难做到,不是吗?他们大多数人在玩的时候都很不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逃避。

其实你也知道问题还没有解决,总会有算账的时候。所以,你并没有真的把烦恼抛在脑后,反而相当于“借酒浇愁”。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诗,名为《举杯甩掉烦恼多愁》——这不是“喜忘忧”。孔子的“喜忘忧”是什么?

下面是孔子传播的一个例子。

明朝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名叫王阳明。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可以说,他是近两千年后孔子最具典范性的后人之一。有一次,当他的一个学生生病时,他去看望病人,并问学生他的感受。学生说:“很难。”王阳明说:“永远快乐的是时间。”

“永远开心就是时间”其实相当于孔子的“开心忘忧”。

“喜忘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逃避烦恼,甚至“借酒浇愁”。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永远快乐”,不管我们担心什么,比如考试、疾病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其实这和不管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都能吃是一样的。“永远快乐”就是吸收正能量,坚持活力,让烦恼等负能量不成为问题,这就是“忘记烦恼”。

在“快乐”的心态下,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比如积极治疗疾病,为考试而学习,像孔子一样为世界孜孜不倦地工作等等。如果我已经尽力了,还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我就问心无愧了。我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永远快乐”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乐在其中忘忧”的最高境界。

当然,你达到这个水平可能有点太早了。所以,让我们从“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能吃”开始吧!

你看,“乐不思蜀”其实就是孔子的修养时间。虽然这个境界很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

最后第三点:“不知道自己多大了”,就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老。孔子说这话的时候63岁。这个话题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但是,对于一个60出头的人来说,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去理解“我不知道我多大了”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当时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看,60岁已经是一个很老的年纪了。中国有句古话,也是在《论语》中,叫做: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百依百顺。”

“听话”是什么意思?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能听到里面的安静,知道一切。

当时孔子63岁。他不知道自己很老了吗?当然可以。但他的那句“我不知道他多大了”只是解释了他不在乎自己多大,因为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知识要传授,对他来说,他已经不在乎时间了。

嗯,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孔子不在乎时间,但他还是输给了时间,不是吗?

是的,事实上,我们没有人能战胜时间。孔子去世时73岁。他只在我们的世界存在了73年。这73年,在人类所有文明的进程中,可以说只是一道闪电的石火,但直到今天,几乎没有人认识孔子,没有人不谈论他,而且还有很多人向他学习。可见他在世间的痕迹直到今天都没有被时间抹去。

所以,他那句“我不知道我多大了”,轻描淡写地说,其实至少和时间绑在了一起。

在茫茫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痕迹还能保留多久?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答案。

下一篇:什么是民谣(中国民谣第一人)
上一篇:车联网有什么用(车联网是免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