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如何(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

2022-08-13 13:20: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1

河南遭遇罕见暴雨,欧洲多地连续降雨和高温席卷美国西北部。

极端天气突出了天气变化的威胁

7月20日,河南遭遇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内涝、农田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陡增,对铁路、公路、民航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灾情令人担忧和困惑:河南这么大的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近,世界上许多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原因吗?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能做些什么?

1.大陆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烟花”共同造成河南暴雨。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等地出现暴雨。强降雨中心位于郑州,最强时段为7月19日至20日。7月17日20时至7月20日20时,郑州市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相当于前一年三天降雨量。

河南暴雨具有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极端性突出的特点。中央气候站首席预报员陈涛解释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台风“烟花”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河南的持续暴雨过程,而不是某些因素单独造成的。

大气环流形势稳定,降雨持续时间长。据河南省气候站副主任苏爱芳介绍,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分离在日本海和西北地区得到了牢固的维持,导致它们之间的低值气象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止移动较少,从而出现了豫中、豫西的长期降水气象。目前只有台风“烟花”离中国更近时,环流形势才会有所调整,水汽来源才会被切断,河南的雨容才会停止。

台风遥控,水汽条件充足。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7月18日,台风“烟花”在西太平洋形成并逼近中国。“虽然‘烟花’还没有登陆中国,但其北侧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有一股连接气流,持续输送到中国黄淮地区。在东风的影响下,大量水汽从海上汇集到河南地区,加上河南局部地形抬升和气象系统稳定维持的作用,导致河南暴雨集中。”陈涛说。

地形抬升,即地形原因。苏爱芳表示,太行山、伏牛山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有抬升辐合作用,河南西部和西北部强降水区稳定,沿山区移动较少,地形迎风坡前降水明显增多,雨强。

对流“列车效应”也是造成极端强降水的原因。“列车效应”是指多个风暴单元(雷暴云)相继经过同一个地方,就像一列火车的不同车厢相继经过同一条铁轨一样,间歇性的短时强降水最终会导致局地暴雨或暴雨。

“在稳定的气象形势下,伏牛山前区中小标准对流反复发展,并向郑州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高、持续时间长,造成局地特大降水。”苏爱芳说。

此次暴雨期间,河南省最大累积雨量、最大一小时雨量、日雨量均超过历史极值。

400毫米等沉线是我国一条主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喜马拉雅山脉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东南段的分界线,是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河南位于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区域,意味着降水不足,相对不足。

历史上,河南受到干旱的威胁,不止是雨涝。但受季风天气影响,河南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空,夏季还会出现强降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目前,河南正受益于华北雨季和台风季节的双重影响。

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降雨量仅1小时就达到201.9毫米,超过了中国大陆市小时降雨量的历史极值。无独有偶,此前的极值也发生在河南:1975年8月5日,河南庄琳,每小时降雨量198.5毫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共发生5次强降雨过程,其中以1975年的“758”暴雨最为强烈。据中国气象网气候分析师张娟介绍,1975年8月5日至8日,受7503号台风影响,河南泌阳县庄琳6小时降雨量830.1毫米,24小时降雨量1060.3毫米,3天降雨量1605.3毫米。

“对比可以看出,本次暴雨过程的最大累积雨量、最大一小时雨量和日雨量均超过极值,均大于上述5次过程;日最大降雨量和6小时最大降雨量仅次于‘758’过程。”苏爱芳表示,根据河南省局地尺度暴雨过程气候强度评估标准,综合考虑连日数、过程尺度、最大日降雨量等指标,暴雨过程强度达到“超强”级别。

有人说河南的暴雨是“千年一遇”。这个说法准确吗?

陈涛表明,“千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源于水文气候的描述,以极端洪水事件的历史重现期来衡量。当暴雨来袭时,在气候学家得到可靠的长期记录之前,很难做出这样的结论。

“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相对准确完整的降雨科学记录。到目前为止,总降雨量已经记录了大约70年。”陈涛说,“千年一遇”的说法是根据漫长的历史记录来计算某种气象事件,或者用百分比统计来表示极端天气,这必须以严谨的气候记录为依据。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西方文明都有很多关于极端天气的记载。今年以来,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破纪录的暴雨、寒潮、异常炎热天气接连出现。

一边是极高的温度。今年6月底,异常高温席卷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造成数百人死亡。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大规模打破历史纪录,西雅图和波特兰最高气温一度高达42摄氏度和46.1摄氏度,大大打破纪录。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小镇莱顿的气温甚至达到了49.56摄氏度,比当地的年气温还要高10多度。

值得注意的是,西雅图、温哥华等地向来以“和平宜居”著称。气温不高不低,夏季平均气温通常不超过30度。气候专家表明,这种高温是罕见的。

“这次热浪是由西风带和北美副热带高压的混乱造成的:原本自西向东移动的西风带急流突然剧烈振荡,变成了南北向运动;本应留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窜上北美西海岸,发展强劲。”有媒体出版物。

一方面,雨一直在下。最近,欧洲许多地方连续暴雨引发洪水,摧毁了大量房屋和道路。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人在洪水中丧生。在受灾最严重的德国西部地区,由于暴雨引发的洪水,至少100多人死亡,约1300人仍失去联系。世界气候组织最近发布的题为“极端夏季:洪水、高洪水和火灾”的报告指出,从7月14日到15日,西欧部分地区遭受了两个月的正常降雨。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表示,洪水造成的损失是“超现实的”,“这令人震惊——我几乎可以说,德语中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场灾难”。

据日本广播协会7月10日报道,日本西南部部分地区正面临数十年来最大的横雨,日本政府已向南部部分县的12万多居民发出分散请求。7月4日至12日,日本鸟取县和岛根县观测到的累积降雨量达到7月平均降雨量的两倍,井冈市和伊珠莫市的短期累积降雨量创下统计以来的新纪录。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世界气候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塔拉斯表示,天气变化是今年夏天席卷西欧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在缓解天气变化有效之前,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天气变化,人们就不会考察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如此高的温度,这是天气变化的显著标志。”塔拉斯说。

“地球大气每变暖1摄氏度,就能多接收7%的水汽,在未来形成降水。”德国波茨坦气象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表示,实测数据已经证实,包括德国在内的中北纬地区,小雨的天数在减少,而大雨的天数在增加。

柏林洪堡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小组负责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施劳斯(Karl-Friedrich Schlaus)认为,在2021年,没有必要怀疑“气候变化是否会导致气候灾难”,但问题是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全球)变暖将导致暴雨增加,从而导致更频繁、更具破坏性的洪水。”

德国希根大学建筑学教授拉米亚·默扎里-贝克尔说,多年的研究表明,极端天气可以产生得更快、更强烈、更频繁、更密集。气象适应和气象覆盖一样重要。人们应该完善城市排水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以确保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耐久性。

4极端天气的形成机制复杂,既要提升预警预报的程度,也要弥补防灾减灾的不足。

气象、气候和大气是一个高度混沌的系统,即使是最小的变化也可能对大气活动本身造成不可预测的扰动。这也是天气预报的难点。

7月21日,在中国气候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陈涛表示,“极端暴雨和极端高温仍然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极端气象科学机制的形成非常复杂,然后在数值预报中实施,目前还缺乏进一步解决的有效策略。这是科学界正在开始克服的困难。”

在天气预报中,暴雨预报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暴雨预报准确率在20%到25%左右。在预报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山地丘陵多,地形更复杂,地理环境更复杂,预报难度更大。”中央气候站首席预报员马学宽的表演。

目前,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已降至70公里左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在20%左右,临近短时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暴雨预报的精度与世界强国相当。此外,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技能的参与,以及现代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面对各地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暴露出的不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技术情报处处长王伟坦言,从预警预报的角度来看,北方部分河流、源头短而急,洪水预报周期短,实测数据缺乏,预报能力不足;中小河流山洪洪水监测预报程度也有待提升。从调度的角度来看,部分江河水利工程的防洪调度方案、超标准防洪方案、水库调度应用规划还不完善。大部分流域水利工程仍处于防灾与调度相结合的探索阶段,防洪、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用途的调度机制尚不完善,调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部分流域多年未发生大洪水,少数干部群众对暴雨洪水灾害性影响认识不足,防汛抗洪实践经验不足,防灾避险意识和人才有待加强。”王伟指出。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为国家防汛抗旱减灾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涉及极端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地区,正面临公安部门的重大考验。考验的关键点无疑是弥补这方面防灾的不足——有薄弱环节或安全漏洞的地方,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情况。

另一方面,对于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报,预警部门也要保证通过微博、短信等不同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预警信息。,并向社会公布防灾避灾的相关科普内容。

只有未雨绸缪,加强预警,做好战斗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李柴亚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下一篇:人的缺点有哪些(人的缺点大全100个)
上一篇:人工智能产品有哪些(介绍最新10款智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