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论文(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

2022-08-11 21:20:3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4

今天的推送是一次经验分享,很有道理。但别忘了,虽然手指可以指向月亮,但它不是月亮。方法再好,也代替不了认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作用。来吧,年轻人!

从攻读硕士、博士到做研究员,很少有人真正讨论过如何写学术论文。在学习期间,导师通常会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但不会教学生如何写好论文。研讨会结束后,大部分人忙于写论文,急于发表论文,不考虑如何写论文。

因此,国内学术界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学位、职称、奖项写论文根本不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很难发表,但为了发表,我们必须参与进来,找到熟人。一旦你达到了你的目标,学者将永远告别。任何学术研究和创新都只是你人生目标的手腕,基本上不是你的目标。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没有学者。然而,也有许多学者为了学术目标之外的其他目的而追求学术声誉。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就要控制好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从事研究二十多年,编辑学术期刊近十年。从事学术研究让我有了处理学术问题的专业眼光,而当主编让我有机会摒弃学术研究的急躁情绪,从出版物的角度冷静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可以有机会交织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来谈谈如何写一篇学术论文。

01、选题

选题成功与否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句话说,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胜利或没有胜利。只要你愿意做,最终你会赢。这是一种谬论。没有一个好的选题,即使有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字,结果都是没用的废话。这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讨论。对胜利的讨论必须以胜利为主题。那么,胜利的话题是什么呢?总之,我们在选题的时候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什么呢?

首先是指研究的目的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的取向,即研究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研究的目的取向反映了研究是否有价值。因此,从选题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的取向,只是陈讲了一个事实,那就说明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做了更细致的研究,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深层次的可能。这种题目不应该选。

二是指研讨会的具体规模。获奖题目要尺度具体,不要全面。也就是说选题不能太大,太大的选题会让讨论无法深入,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另一方面,如果标题太小,讨论会过于执着于琐碎的细节,会让讨论失去价值和味道。但有些特殊的细节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他无法从细节中发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尤其是做史料研究的,往往有这样的缺点。

第三是质疑一个学术问题,或者争论。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真谛永无止境。当时很多学术观点是对的或者是真的,但是时间和条件变了,所以它们的真正含义也会变。所以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是胡乱怀疑。基于有根据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简而言之,选题非常注重技巧。选题其实是积累之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获奖的前提。选题之后,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标题的表达,即如何表达这个内容。

内容表达方法

第一,标题不要太长。太长说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标题要求精炼简洁,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

第二,核心概念不要太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核心概念,很难把握论文在讨论什么,如果通篇概念太多,很可能是在解释概念,本质内容会被淡化。

三是表达准确。如果题目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很有可能是论文写作中出现了题外话。

02.文献整理与应用

文学不仅是写好论文的素材,也是讨论的基础。它反映了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学就相当于盖房子没有砖;与此同时,没有任何文献像在空盖房子那样基础。文学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学意味着尊重前人的研究和文学,也反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学在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写论文之前,首先要整理文献,其次要善于应用文献。

关于梳理文献的目标

1.梳理文献的目的

选题的问题意识源于对文献的浏览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由空发生的,而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明的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是:

首先,梳理选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脉络,就无法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从何而来,然后能力预测这个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我们不仅要梳理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还要梳理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这个问题的根本状态。如果打开电脑,直奔主题,洋洋洒洒写下一个具体的问题,不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级的重复。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即使发出去,也只是工作量或者职称评定的结果,并不代表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学术论文中,开头开门见山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论文。人贵在直爽,文学贵在音乐。纸张也很贵。这种音乐是通过对前人研究的追溯和分析来表现的。

第二,梳理文献是为了充分确定前人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新探索。这是牛顿站在伟人的肩膀上说的话。在讨论中,这位伟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在这个学术问题上做出贡献的所有前辈。学术传承是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很难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刻的研究。不尊重历史,也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最终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讲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第三,梳理文献最基本的目标是发明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我们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大多数学术问题不是一代学者能解决的。一代学者只能解决在那一代学者的认知水平下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忽视和瑕疵,由于主观才能的不足,在研究中也存在不足。因此,年轻一代学者就是要反复浏览、比较、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和缺陷。这样,我就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课题,要么继续前人的研究并深化,要么发明前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填补,要么在原有的问题范畴内发明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整理文献?

很多作者喜欢在引言中列出所有相关文献,认为这叫文献梳理。但是,列出所有相关文件肯定会占用论文的篇幅,从而导致论文的建设。如果罗列的文献太多,文字会腾出空间,成就的文字会写下来,但发明的篇幅越来越长,我不敢再深入。这种整理文件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准确的文献整理方法是: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论文和权威著作,代表了学术发展的根本状态。你不可能列出那些糟糕的出版物中的所有文章。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即学术界有名望的学者或活跃作者的论文和著作。这些论文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三,选择研究视角对文献进行梳理。还会结合你想讨论的视角,尤其是具体问题,对文献进行梳理,这样会大大缩小规模,有助于作者对文献的把握。

第四,梳理引言中的文献不一定一样。引言可以恰当地论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撰写文本的过程中,具体观点可以追溯到文献。这种方法要求作者非常清楚学术史的特殊性,尤其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并熟练撰写论文。这是一般新手无法掌握的。

如何应用文献

在文学的应用上,相当一部分作者认为文章中的一个注释就是文学的应用。但是,这篇论文到底用了什么文献呢?还有就是使用的文献是否与引用的观点一致。应用文献中存在以下缺陷:

一种是为了文档而文档,即在文档中编数字。用大量的文档恐吓读者,说明作者浏览了大量的文档,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文档与论文的关联度并不高。其实是伪文学。一般审稿人可能不会仔细阅读文献,但作为编辑,尤其是主编第一眼,就要把好的文献关好,决不能让作者蒙混过关。

第二,文献和引用的意见属于张观·戴笠。引用的观点原来是张三的,但是作者因为惯性不愿意去查。他只看到李四在二手文学中使用了这个观点,所以他认为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第三,大部分都是自引文献,完全避开了其他学者的讨论。这种情况反映了作者的自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超越自己,所以不愿意引用别人的意见。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我引用我在非常不显眼的出版物和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这种情况说明作者有捞名利之心。

所以,应用文学不能有投机取巧的方式,一定要诚实正直。应用文献反映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是否严谨,学习是否努力。

因此,在应用文献时,请注意:

首先,避免堆积文件。应用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靠堆砌文献来吹嘘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渊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不要穿。我们必须寻找文献的来源。如果是经典文献,那就更需要去浏览和查看了。打个比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合二为一,但有些作者没有读过他们的著作,而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著作。同时可能会有错误,因为不清楚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这变成了一个学术笑话。记得查阅文献,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特别是一些外文文献的作者不愿意浏览,但别人引用后,他们不浏览就引用,甚至想冒充外文。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公案问题。张观·戴笠在引用观点时也是一位学者,但在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位学者。这说明作者基本没有看被引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属于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想花时间去查,所以也是一种自大的情况。

第三,不要使用网络文学或报纸文学。学术上的急躁与否,学术上的严谨与否,都是从文学的应用中明确的。如果整篇文章中的所有文献都是网上文献或者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不深刻。一些作者会说,网络文学和报纸文学表明,报纸是最新的观点。然而,网络文学和报纸文学不是学术观点,也不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种观点没有学术背景。因此,这些文件不能支持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上文档和报纸文档不可用吗?那可能不是真的。有些数据必须通过互联网公布。例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和调查数据都是通过互联网公布的。简而言之,名校网站、名校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网站等。,所有这些在线文档都可以完全使用。

第四,不要把文学想当然。包括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页码、作者和译者等方面的错误。这些会导致论文严重受伤。

03.论证逻辑

讨论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缜密的逻辑思考的过程。但是,目前很多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部分都是用发散思维来写论文,所以论文缺乏深度。论证的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必须是立体的、分层的,而不是平面的。世界是平的,这只是幻想。本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的,是刚性的现实要求,不是幻想。一个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个一个拨到中心,最后知道洋葱中心到底是什么。然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颖性,就像摊大饼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馅饼里有什么,所以这种说法不会给人遐想或带来新鲜感。好的论文也应该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周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的彻底性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能力和作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控程度。如果专业基本扎实,可以确定其逻辑思维更强。相反,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那么它的论证就确定是支离破碎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很多学者,虽然他们在学术界很有名,但是他们的专业并不扎实,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他们基本上用1、2、3、4...来列举它们,但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这种状态可能不只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另一代中国学者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学习不多,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是,他们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著名学者的行列,但是他基本上没有办法弥补这个缺点。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和思想家。

科学性,而不是宣扬性

学术讨论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学术才是真实的、科学的。然而,今天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种能量。做历史研究的不想泡在图书馆和档案馆,做实践研究的不想做田野调查。他们用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先预设一个价值位置,再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位置或观点。众所周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样,学术研究由于不符合学术规范而失去了科学性和真实性。反过来,预设一种观点很容易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种观点,这也会使学术本质难以找到。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学者造成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者基本上失去了尊严和学术威望。准确的方法是在浏览了大量的文档后形成新的思路,然后再回到素材上,通过更多的素材来证明你的思路的科学性。

预设思路再找素材,这是宣传的根本途径。目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所取代。原因如下:第一,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研究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奖项)、学术水平(各种学术职称)、学术考察都是通过行政指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行政级别也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下,学术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从属产物,为政治宣传服务。第二,一些学者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行政水平,不停地做政治宣传“学习”,对学术合理性的讨论被搁置,适合情况的宣传文章只是一闪而过,但往往是精准的空字,无用的废话。第三,宣传性的“讨论”比真正的学术讨论更容易产生结果,也很容易。看了几份报纸和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我立刻形成了自己的文章。而且,只要政治准确,这样的文章就没有发表的地方。学术界的不耐烦可想而知。

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学术性很强,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能被读者理解,所以很随意。学术论文不是给人看懂的,而是给有专业背景的人看懂的。如果大家都能看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是日常演讲。调侃中有一种观点,学者的论文是自娱自乐,别人看不懂,这样的论文对社会基本没用。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很肤浅,很可笑。学术论文是可以理解和被理解的,所以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更重要的是,学术论文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而不是一般文化,是国家发展最大的能量和智力支撑。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不是普通人能不能理解和理解。当然,学术思想是确定要在民间传播的,在这个时候,就要用通俗的口语方法与民众交流。

严谨性,而不是随便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实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的学术急躁情绪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急功近利,从而助长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比如一种是随便套用数据。应用数据时,学术论文必须是有声望的数据,即有声望的机构公布的数据。但由于目前数据公布的机构数量众多,部分作者在选择数据时过于随意,不讨论机构本身的威望,因此成果中使用的数据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有些人甚至因为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修改数据,导致数据失去真实性。使用的材料和文件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外作品引进和翻译过多,翻译过于随意,甚至有些翻译作品歪曲了原著的意思。然而,在应用这些翻译作品时,作者并没有仔细选择他手中的东西。结果,有缺陷的文件被引入他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损伤。

此外,研究的严谨性也可以在应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些书的出版时间不一样,引文可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书都是同时出版的,这也是对论文的严重伤害。例如,《邓小平选集》(第1-3卷)在不同时期出版。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技巧是否可行,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等。

环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确认有一个核心观点,所以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材料的目的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而不是从中引申。一旦延伸,可能会偏离主题。但是,目前很多作者都是为了凑字数才完成的。为此,论文中有很多贴词,几乎每一节都讲一个贴词。整篇论文很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一篇贴字或者核心观点指挥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诚信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只能说是学术论文,不能说是学术论文。

04.论文的修订和验证

永远不要厌倦改变一篇文章。这是一种讨论的态度。如今,大多数人都不想修改或核实文件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正文章的请求

首先,文章的整体结构正在被仔细检查。重要的是看结构是否有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均衡(讨论两个不直接相关的问题);

其次,梳理文章逻辑,看是否存在逻辑不一致;

第三,细看句子,看表达有没有问题;

第四,查文献,看文献有无缺陷;

第五,检查数据,看数据有没有问题;

第六,检查笔记是否有错误;

如何看待编纂部修正的看法

第一,正常情况下,编纂部门提出的修订意见,意味着本文修订后可能达到出版级别。没有任何新的想法或接触,汇编部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想法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

其次,编修部门在看待问题时一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视角,作者在提出修改意见时要尽量满足编修部门的要求。

第三,如果编纂部门修改后的观点不正确,作者可以回信讨论自己的观点,如果编纂部门认为说的有道理,一般会尊重作者;

第四,不要以为编修部门可以刁难。反复交流只会让论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多次修改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使有些修订是多余的,汇编部也会重新考虑。

05.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亮点,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所以结尾一定要豪迈,大气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凸显论文的整体品格。从目前的学术论文来看,以下问题是重要的:

第一,论文基本没有结局。争论结束后,论文嘎然而止。这是一个虎头蛇尾的模式;

其次,它没有总结前面的讨论,而是和前面的讨论分开谈理解,所以没有体现停止的功能;

第三,泛泛而谈前面的讨论,不聚焦观点,太平庸;

第四,太短。结局和结局没有区别,所以结局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局才是好的结局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反映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论文进行总结。前面是论证、印证或者证伪,但是作者的观点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需要有一个结局来提炼作者的观点,让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气势磅礴的潮流和流动的氛围。前面的论证是一个仔细验证的过程,不能展现作者的文风,但最后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总结提炼论文的精华,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

三是要有科学的预测和思考。最后,除了总结观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06.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不能随意提出“想法”。如果只提“想法”,那未经证实的“想法”只是一个假设。一个假设的观点永远不能代表一个学术水平。只有经过理论方法的逻辑证明,如果这种“理念”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种“理念”能力就会转变为学术观点,代表学者的学术水平。当下社会的急躁情绪也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得学者不再停留在象牙塔里,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来实现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学术声誉和奖项,最终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成绩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会妥协,通过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朽为学术体系编造虚假。目前,学术不端、捏造学术制度的虚假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剽窃抄袭

或者抄袭别人的想法、材料、段落、文档,或者对别人的文章稍加修改,或者干脆换个标题,签上自己的名字。

强行在他人结果上署名

有几个重要的情况:第一,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时必须署名导师的名字,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是,导师不复习文章。文章一经报道,导师会尽一切可能避免。或者公开宣称自己不知道,都是学生主动的。二是高年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或者下属故意代笔指导刀;或者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

改动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重要的是你不想查资料和文献,你的论文可能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结果不得不改变边缘数据,或者故意歪曲文献的观点,或者断章取义地引用,以满足你自己研究的需要。

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低程度反复

不想浏览文献,不知道学术发展趋势,导致自己的研究重复了之前的研究,甚至是同行的研究。

转移二手文件,不检查指南文件会导致错误信息。

只引用自己的论文,自作多情。

浏览中文文档却引用外文来表达,结果弄巧成拙。

外文书刊翻译成中文,结果却无关紧要。

引用外文笔记而不注明原文出处,很难找到原文,也很难辨别真伪。

一篇稿件提交不止一次,有的甚至做了一点“伪装”,然后提交给不同的刊物。

下一篇:如何写好粉笔字(示范粉笔字)
上一篇: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好的语文作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