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兜里的青春(裤兜里的保温杯韩漫)

2022-08-10 01:33:0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3

“南,这是我的作业……”

“南,我的英语大本……”

“南,我的语文默写……”

“南,这道题我不会,可以给我讲一下吗?”

“南,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我给了孩子们一个一看到就能领会其中深意的眼神——在我忙的时候,如果有人没眼色而三番五次纠缠我,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他们轻轻地把作业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继续写其它的作业。

我和孩子们各忙各的,互不打扰。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笔尖触碰到纸的声音,以及我的拇指在手机输入法九宫格上来回跳跃的声音。

我抬头扫了一眼孩子们,他们的专注顿时让我内心开满了欣慰的花儿。

看着办公桌上垒得越来越高的作业,我并没有一丝焦虑,我需要集中精力趁机完成“我与辽大的故事”。

一小时半后,终于完成了《那年九月,与你相见》,两千多字。我以文件的形式直接发给尕蛋蛋,让她过目。我忐忑不安,焦虑涌上心头。

那年九月,与你相见

“叮铃铃——叮铃铃……”

晚上十一点多,月明星稀,家里的粮仓破了,粮食撒得满院子都是,一家人手忙脚乱地收拾着,正房里传来座机的铃声。

父亲进屋接了电话,跟电话里的人简单说了两句。听得出来父亲很客气,也很开心。

“也是你的功劳……”父亲开心地笑着说。

我去接了电话,是班主任打来的。

“南光辉,祝贺你,辽宁大学录取了你。”班主任是非常严肃的一个人,不苟言笑;哪怕偶尔在嘴角显出一丝笑意,也是让人后背发凉,心里嘀咕着又有不好的事要降临。

“强老师,是真的吗?”

“是真的。”

“您确定消息是真的?”

“确定。”

“您没有跟我开玩笑吧?”

“嘿嘿……”从四十多岁的老烟鬼强老师嘴里发出深沉的“嘿嘿”笑声,让人“不寒而栗”。

不可否认,我内心是激动的;那一刻,我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趁着黑夜,抹掉眼角的泪。

是的,我被辽宁大学录取了,而且是重点大学,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而且是新闻专业,多么高大上的一个专业,以后可以当记者,可以当编辑;可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针砭时弊,揭露丑恶……

我规划着大学生活,对即将开始的一切满是憧憬与期待。同时,一层层于我而言未知的、神秘的、陌生的东西等着我去触碰、尝试、挖掘、钻研……

就这样,我和辽大的故事开始了,在这样一个酷暑难熬的七月,我的心从炼狱里爬了出来,准备开始另一段“炼狱”般的四年时光。

二零零八年九月五号,是我初到沈阳的日子,一场稀里哗啦的大雨——和我后来接触到的大部分东北人一样热情、奔放而又不失细腻,迎接了我。

来到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校园里,一切都是新鲜而充满蓬勃生机的。开启无人约束的大学生活后,大一第一学期的生活在紧张忙碌、好奇充实、规规矩矩的状态下度过。

除了每天要去上课的博文楼、博雅楼,图书馆自然是我频繁光顾的地方——最喜欢图书馆四楼的阅览室,这里是唯一能让人保持清醒,去除浮躁的灵魂,安安静静地呆上一整天也不觉得烦闷的地方。

坐在晴天可以晒太阳、雨天可以观摩雨滴接二连三地拍打玻璃的场面、夜晚可以赏月的角落,捧着书,思绪在书里自由地驰骋,与古人、先贤们在思想上进行无声无息的碰撞;在诸多有明媚阳光相伴的午后,我对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轻快地跳跃着,一个字,一行字,一页字……一个章节写完了。

很庆幸,就是在这里,辽大的校园里,一个藏满图书的楼里,在那样一个僻静的角落,我时而书写自己,时而书写他人,时而情绪高昂,时而失落无援。

我会为某个情节的设置绞尽脑汁,我会让某个喜欢的人物让他(她)在书里锦上添花,也会因为某个角色而生憎恶之感,还会为了一个人物的遭遇而在深夜里动情落泪……

然而,写作进展并不总是顺遂如意。有时候,遇上瓶颈,或许由于人的惰性,我会一天不写一个字,记得最长的间隔是一学期。

深知好作品需要精雕细琢百回改。有时需要添枝加叶,有时则不得不忍痛删繁简之。熬了十多个白天与黑夜写出来几万字,会因为一点瑕疵而不得已剔除。

动笔写《裤兜里的青春》之前,没有任何写作方面的培训,更没有过“海量”的阅读做铺垫和模仿,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想,这样也好,因为没阅读过几本书,便没有借鉴,当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模仿了。对于这样的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此为荣。甚至当身边的同学听说我在写小说而表现出惊讶、崇拜、赞赏时问我,你一定读过很多书吧?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读过的杂书屈指可数——

上小学时,把《爱的教育》翻来覆去读了四五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也有三遍。有时候,哥哥租来金庸、古龙、梁羽生、温庭筠等人的武侠小说,他看完了,我接着看。每次都是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因为父亲不容许看这样的闲书,更何况在当时很多像父亲一样的老农民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尤其是武侠小说——那时有很多学生因此而上瘾,以致荒废学业。

初中三年,阅读过的“闲书”不超过20本,记忆尤深的是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些书也全是从同学那里借的。

高中时,每次都是上、下学的时候,抽空躲在新华书店饮鸩止渴,比如令我印象深刻的《狼图腾》。好不容易攒了几块钱,站在《读者》面前纠结好久才买回一本。

就这样,现实与侥幸混杂在一起的导致我阅读量少的诸多因素,不想却给我的未来写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庆幸的是,我来到了这样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崭新校园,好似懵懂无知的小孩拥有一位慈眉善目、知性而有涵养的母亲——不仅传授你知识,还身体力行地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

庆幸的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同学向我推荐了李明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与我从未谋面的写作课老师,在自己身体抱恙的情况下,毅然坚持帮我对《裤兜里的青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

庆幸的是,在我需要名人为《裤兜里的青春》作序却寻无此人时,我借助发达的网络发现有位知名校友——王纯菲老师,出现了。我做好了被拒绝的心理准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又满怀期待地向王老师发了一条帮我的小说作序的短信……在这样的心境下,等待无疑是“漫长”的,结果是让人万分欣喜的同时心怀无尽的感激。

历经四年时光,《裤兜里的青春》最终得以付梓面世,除了我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自然少不了母校对我的栽培与熏陶,少不了见面或至今未曾谋面的老师们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少不了身边同学一直为我打气加油……

尽管如此,我依然不敢说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任何遗憾。

时至今日,我依然在懊悔:如果,如果还有如果,我会更好地利用四年时光,让它更精彩、更充实、更丰满。

没有如果,所以毕业后的这几年以来,无论我在做什么,我都一直在“明德精学,笃行致强”。这是因为,那年九月,自从与你相见后,心便有了归处,梦想也从此插上了一对可以在高空翱翔的翅膀。

上完作文课回家前,收到尕蛋蛋的回复:比上一篇好多了,但也只是勉强通过。

管不了那么多,我先发给班长,其它的听天由命。班长很快给我回复了,他说肯定没问题,不过也要审核。

这些都是浮云,平常心看待。通过审核,更好;没通过,说明我在写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之,不骄;失之,不馁:这是我这两年对待工作与学习的一种心态。努力付出,不抱任何侥幸心理,这也是我与俱乐部孩子们的共勉之言。

下一篇:三星对芯片厂增投(三星西安芯片厂)
上一篇:深圳技校(深圳中专学校排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