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打一字(阎罗王打一成语)

2022-08-09 21:33:2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1

文/文瑾

又到鬼节了,鬼节怎能不说鬼?今天我们不但要说鬼,还要说说鬼中之王——阎罗王到底是什么鬼,以及他怎样战胜中土的泰山府君成为死后世界之主。作者将阎罗王溯源到印度,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即波斯、印度雅利安人共有的阎摩神,阎罗王是雅利安部落带给印度的神。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转轮;禽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廉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强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大闹罗森,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贫僧具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

这是《西游记》第三回中阴司鬼王秦广王进奉给玉皇大帝的表文。原著中孙悟空死后魂魄被鬼使拘到地府,结果孙悟空大怒,勾了生死簿,大闹幽冥界,秦广王束手无策只得上天奏告玉帝。

被孙悟空欺压的阎王

得益于这些古典神话小说的普及,阴间、阎王等形象深入人心,并且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阎王信仰,人们相信人死后魂魄会进入地府,并且生前的善恶会在地府遭到清算,善人会转世投胎为人,恶人会遭到惩罚,轮回为畜生、恶鬼等,由此来引导大家弃恶从善。

虽然这些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但是却寄托了百姓最朴素的善恶观。那么这种寄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恐惧的阎王到底是什么“鬼”?

阎王,又叫阎罗王、阎魔王,是大家公认的阴间之王,统领冥界,掌管生死。

其实这个阎罗王并非中国本土产物,根据南朝僧人记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大量佛经被翻译过来,佛教地狱观一方面继承古印度神话中的地狱神阎罗王形象,一方面又结合中国本土鬼神信仰,提出了适应中土的佛教地狱观念。

但是在初期,地狱、阴司、阎罗等概念也比较模糊,拿“地狱”来说,就有多种版本。大家熟知的地藏王菩萨,最开始就是佛教阴司之主,主要负责阴司冥界的度化,但是却不是阎王。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佛经主要目的在于惩恶扬善,宣传轮回因果,对于阴司、地狱的说法描述的比较凌乱甚至矛盾,翻译过来后,与中国本土的鬼神观念融合还不深。

到了唐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融合,佛教的地狱、阎罗与中国本土神鬼信仰结合,十殿阎罗、地狱等概念逐渐丰富和明确,并被大众所接受。

其实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神鬼观念。

“鬼”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人所归为鬼”,明确说明人死后就是鬼。墨子也说:“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直接肯定了鬼的存在。在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的古代,先民只能将无法认知的事物加诸于鬼神之上,另外由于巫文化的流传,先民便开始脑补了各种神鬼故事,中国本土生死观及死后认知意识开始萌芽。

到了汉魏时期,黄泉、酆都、幽都等冥界认知演变发展成为“泰山治鬼”,认为泰山之神掌管死亡。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山泽》中描述道:“东方泰山……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为泰山乎!”正因为泰山“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所以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死之神。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研究认为“泰山主死”的说法起源于东汉末年。《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这里的“岱山”即为泰山。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历来为帝王举行封禅之地,这使得充满神奇色彩的泰山更加的神圣和隐秘。在此背景下,泰山之神泰岳府君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冥界之主,并成为各类志怪小说中的主角。

《封神演义》把黄飞虎封为泰山府君

干宝的《搜神记·胡毋班》就记载泰山府君托胡毋班带信给自己的女婿,后来胡母班“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并且死去的父亲说:“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耳。”希望胡毋班借着和泰山府君的关系让自己免除劳役,去做个土地公。

经过胡毋班的一番求情,其父顺利当了土地公,并且因为想念子孙便时常召见他们,可惜“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胡毋班的儿子们都死了。这时候胡毋班来请求泰山府君,泰山府君于是撤换了其父,胡毋班的儿子也就都活了过来。

这个故事中,泰山府君作为掌管生死的地府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阎罗王信仰还并未流传。

两汉之后,本土泰岳府君的信仰与佛教阎罗王的信仰开始发生碰撞,两种信仰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互相融合但又互相对立的矛盾局面。

东汉时来华的粟特人安世高翻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论述了“五道”,分别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和泥犁太山地狱道(这五道加上阿修罗道即为佛教所言六道)。

从名称可以看出,“泥犁太山地狱道”就是佛教地狱与中土“泰山府君”信仰融合的产物。同时为了处理好阎罗王和泰岳府君的关系,特地在地狱设置了“泰山主簿”这一职位,弱化泰山府君的职责权力,使其成为阎罗王的一个下属。

《冥报记》记载:“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太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阎罗王如人间的天子,而泰山府君只是臣子,说明在两种信仰的融合下,泰山府君“大权旁落”,只得屈于阎罗王之下。

但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在另外一些故事中,阎罗王信仰虽然已经出现,但依旧没能动摇泰山府君的地位。《弘赞法华传》记载:“齐郡去太山祠不远,道超心念。吾常闻,人死,神明必先经太山府君所,然后方得受生。”这说明泰山府君信仰虽然与阎罗王信仰有所融合,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也是互相割裂并行的。

但是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最终人们还是选择了信众较多、且更实用的佛教地狱信仰,认为地狱之王为阎罗王,并且在《宣验记》、《冥祥记》等小说笔记中被广为记载。

《冥祥记》中记载了一则阎罗王主宰地狱的故事:元魏时,洛中崇真寺有比丘惠凝死七日还活。云:“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事,有比丘五人同阅。一比丘云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

随着佛教的继续发展,阎罗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

在敦煌遗经《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中,将阎罗王形象又一分为十,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十个王分别掌管十殿地狱。

从这些充满着中土文化的名字来看,佛教地狱观在发展完善中杂糅了大量中国本土道教、民间信仰以及文化符号,使得这些观念更加适用于中土。

正如《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一文中说的那样:“‘秦广王’、‘宋帝王’ 乃是中土姓氏;‘初江王’掌管奈河津, 与中国固有的黄泉、死人河的观念密不可分......‘十殿阎罗说’将佛教地狱观念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信仰融为一体, 使阎罗信仰中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其实不仅名字中土化,连服装、机构设置也于古代天子类似。在现存的一些唐代壁画中,阎罗王的形象各种机构设置也都与人间天子类似,可见艺术的本源还是生活。

随着十殿阎罗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地狱阎罗信仰也变得更加丰富。既有负责录事的主簿判官,又有勾魂的黑白无常,整个冥界与人间无异,地狱阎罗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流传至今。

各类游地府的故事成为小说家笔下绝佳的素材,自魏晋至明清,此类题材的小说愈传愈盛,日渐成熟的地狱信仰影响着小说创作,而小说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地狱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地狱阎罗信仰,最开始是佛教用来宣传因果轮回思想的说法。但是随着本土化的发展,成为了民间普罗大众表达情感、惩恶扬善的一种寄托,希望借着阎罗王的公平正直来为大众平冤昭雪,所以包拯、寇准、范仲淹等人都曾“担任过”阎罗王之职。

包公也当过阎王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腐败、贪墨成风,这一期间阎罗王不断被世俗化,尤其是当人们碰到贪官时,总喜欢赋予阎罗王贪财好利、罔顾天理的形象,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如《聊斋志异·席方平》中颠倒黑白的阎王形象。

不过这种形象毕竟是少数,在大部分作品中,阎罗王作为民间生死观中的一部分,还是被大家寄予善良、正直、惩恶扬善等正面形象的。所以说,阎罗王的形象虽然是鬼,但也是人内心的反映,这个“鬼”说到底最终还是人,所谓“鬼怕恶人”,此言善也。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下一篇:经典笑话短信(经典笑话精选)
上一篇:祝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祝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