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花木兰(爆笑话大全)

2022-08-09 12:13:2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8

本文标题中提到了两件事:

第一,前几日,一则关于大陆国人吃不吃得起榨菜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以至于榨菜厂给“始作俑者”寄去一箱榨菜;第二,尽管请了中国演员,但美国版的《花木兰》在布景、道具、思路上都跟中国人心目中花木兰和北朝文化相去甚远。

哂笑之后,我们不免也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产生了如此“奇特”的想法,让中国演员拍不出中国味的历史剧?除去其他种种因素,最为核心的问题,仍然在于文化上的隔阂。因地理隔离而产生的文化隔阂,并非今日独创,而是古已有之。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大一统王朝外,也出现过数次长时间南北对峙的格局,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有名的南北朝时期。

我们定义南北朝的时段,一般是公元420年~589年,其中420年是刘裕替代东晋正式建立刘宋政权的时间,而589年隋朝灭陈,正式宣告南北分裂的终结。虽然如此,早在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就已经拉开了南北对峙的序幕。

军事上的冲突,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隔阂一开始可能还不明显,几代人过后,效果就逐渐显现出来。南北方的人们,开始习惯于各自本地的文化,除了战场上拔刀相向或者是在短暂和平期间的使者往来,能够深入交流的机会很有限,自然而然地,彼此生出了陌生感,就连看似最“无国界”的学术也走向不同的方向。

不过南北朝政权在一个问题上有惊人地相似——都想要争夺正统。在今天看来,凭实力说话的时代,要这个“正统”的虚名有什么意义?实则不然,正统的名分,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东魏大臣杜弼跟实际掌权者高欢反映朝廷百官普遍贪污的问题,没想到高欢给他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弼来,我语尔。天下浊乱,习俗已久……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怕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大意是,来来来, 我跟你讲啊,现在形势对咱们很不利,西边有宇文泰这个劲敌,江南的梁帝萧衍老头整天搞衣冠礼乐这一套,标榜自己是正统。如果我听你的,严格要求百官,那么恐怕将军们要投靠宇文泰,而读书人都跑到江南了。你说咋整?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

高欢是正儿八经的武人,凭借武力打下了东魏北齐的江山,但是从他的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读书人的向背还是颇为看重。高欢看重的是学术吗?显然不是,在当时,世家大族们掌握着儒学的话语权,普通人能读书的本就不多,也就是说,高欢真正在意的是那些大族。而想要获得他们的支持,正统是必须要拿到手的。早在十六国时,统一了北方的前秦苻坚就认为自己是正统,他不顾劝诫起兵征伐东晋的一个理由就是“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后来,继承了北朝遗产的隋文帝杨坚也认为自己是正统,他讨伐陈朝时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南北方的冲突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上。整体来看,南北朝的人都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他们对于对方的文化,既抵触,又渴慕,摇摆不定。在北朝这边,北魏冯太后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一例,北魏分裂后鲜卑文化的重新抬头又是一例。在南朝那边,同样有模仿北方文化者。当然,心里觉得“真香”,嘴上是万万不能承认的,因此你称我为“岛夷”“吴儿”,我呼你为“索虏”,反正一定要标榜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与正统性。

这种复杂的情绪造就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跟“榨菜梗”一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试举几例:

吃鱼还是吃羊?喝茶还是喝酪?

南齐的王肃投降北魏,在洛阳居住。刚到北方,他还吃不惯羊肉,喝不惯酪浆,保持了自己在南方的饮食习惯,常喝鱼汤。过了几年,魏孝文帝在宴会上看到这家伙又吃羊肉又喝酪浆,就问他:你觉得羊肉跟鱼汤比哪个好?酪浆跟茶水比又如何呢? 王肃此时寄人篱下,哪敢乱讲,回答说“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弱国,惟茗没有中与酪作奴”,意思是羊肉酪浆比鱼和茶水要好(这段话中,如何理解茶水与酪浆的优劣存在争议,这里采用周祖谟先生的看法。),言下之意,北朝的文化优于南朝。

北朝对南朝的歧视,确实经常离不开水族。北魏末期,梁朝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北伐,到达了洛阳。陈庆之自然是以正统自居,视北朝为“五胡”,而北魏旧臣杨元慎反唇相讥,以虫蚁、瘴气、蛙黾、人鸟同群等南方的自然人文特征来嘲讽南朝,让陈庆之很是下不来台。

穿汉服?穿胡服?

服装的争议,也是南北朝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家最熟悉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中就包括放弃胡服,改穿汉服。政令虽然颁布,但推行效果却是堪忧。孝文帝在时,还发现有不少没有换衣服的。孝文帝去世后,鲜卑文化返潮,胡服也大行其道。

南朝那边呢,也不是没有人喜欢胡服。比如陈庆之自从北伐见识到了北方文化的繁盛之后,回到南朝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一点儿也不敢再瞧不起北朝,“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陈庆之模仿北魏的服装,并引发了江南人的普遍效仿。我们注意,这里说的北魏服装是“褒衣博带”,这本是魏晋时期汉人士族的服装特点才对呀,怎么陈庆之等人还要模仿呢?其实,这种褒衣博带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了,融合了南北的特色。南朝再反过来学习,颇有些“出口转内销”的意味。

北朝·风帽胡服俑

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

而陈庆之的儿子陈暄比他老爹走得更远,他直接穿上了胡服,“帽簪钉额,条布裹头,虏袍通踝,胡靴至膝”,这种奇装异服引来朝士哗然。

这几个例子,充分体现出南北朝因为对峙而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文化隔阂。话说回来,若不是因为必须对立,很多问题也没那么严重。就说这吃鱼吧,北朝视之为南朝蛮夷的饮食习惯,然而实际上北朝人自己吃得香着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城里有专门售卖伊河、洛河之鱼的市场,鱼肉鲜美,很受欢迎,民谣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瞧这帮人,鱼肉都比牛羊肉贵了,还在那儿假装鄙视吃鱼呢。

下一篇:如何放风筝(如何放风筝不会掉下来)
上一篇:数据分析培训(数据分析培训目标)